第七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三百一十八章 新的對手

可是,之前所有值得信任的高級將領,不論海陸軍,都已經被華軍當成經驗包狠狠刷了一個遍,不用這些人,其他那些新人指揮官都沒成長起來,將來的戰爭該怎麼辦?
「我只想請大家記住:不論海陸,中華帝國迄今為止還沒有打過任何萬人以上的敗仗。」
不講武德的可不只是華軍,在金梅爾看來,還有羅斯福。
以上兩位海軍的難兄難弟最終都選擇支持麥克阿瑟,原因很簡單,他們有共情嘛。
今天如果麥克阿瑟上位,將來再戰,他應該能夠理解大家的難處,不會把將軍們逼近死地還不讓撤退吧?
與之相對應的,陸軍方面也有幾個背鍋俠站在麥克阿瑟一邊,同時現有的將領中,支持麥克阿瑟的也是多數。
後者老老實實的回答:
珍珠港被襲金梅爾背鍋,夏威夷陷落尼米茲背鍋,澳洲陷落麥克阿瑟背鍋,盟軍敗的這麼慘,你羅斯福真就一點責任沒有唄?
以及因夏威夷戰役被解職的前m.hetubook.com.com太平洋艦隊司令兼盟軍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同樣是上將,背了夏威夷淪陷的鍋以少將軍銜提前退役)。
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
因此,珍珠港事件實際上是羅斯福的個人陰謀,他是故意沒有給太平洋艦隊預警,使得艦隊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華軍偷襲,以此煽動國民情緒開戰的!
實際上,羅斯福陷入如今的境地,並不難以理解——因為戰爭還要繼續,美國的大資本大財團,乃至到普通平民,大多沒有就此認輸的想法。
比如金梅爾,他背了珍珠港被襲擊的黑鍋,可他覺得,自己被偷襲的時候,兩國根本沒有開戰,羅斯福當局也沒有任何提示有爆發戰爭的危險,他作為一個軍人又無法了解到外交交涉走到哪一步了,這種情況下憑什麼讓自己這個純粹的軍人來背這種黑鍋?
用這些人,那就必須把這些人背的鍋摘下來,黑鍋卸掉也不能隨便扔在那裡,還得和圖書有人背著……那就只好委屈羅斯福先生了。
這種懲罰並不好受,特別是三個人都覺得戰敗並不是自己的責任,自己卻背了最大的黑鍋。
麥克阿瑟糾集了一大幫前軍方將領——比如因珍珠港事件被解職的前太平洋艦隊兼美軍艦隊總司令金梅爾(戰前是海軍上將,背了珍珠港的黑鍋,42年被迫以少將軍銜提前退役)。
孫笑一本正經的解釋:
中國高層的內部交接工作正在平穩進行,說私相授受也好,說不民主不自由太獨裁也罷,反正接下來,只要再走個議會投票、皇帝授權的流程,首輔大臣的交班工作就算完成了。
盟國方面的媒體曾經酸溜溜的諷刺這種行為是典型的獨裁體制,根本枉顧民意,不過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戰時這種交班方式更容易實現政策連續性,減少不必要的內耗。
終於,太平洋兩岸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領導人都成了軍人出身的政壇新秀。
沒有任何懸念的,麥和_圖_書克阿瑟將軍在萬眾歡呼中當選美國總統。
同月,米國進行提前大選——說是大選,其實根本來不及搞公投了,各州選舉人直接按本黨派指示越過選民投票階段投票。
1944年4月,美國參眾兩議院通過了對羅斯福總統的彈劾案,羅斯福不得不背起戰敗的責任,黯然下台。
金梅爾提出一個很陰謀論的假設:美國人民並不想打這場戰爭,是羅斯福為了私人利益故意與中國進行經濟戰,封鎖中國石油來源,逼迫中國方面首先挑起戰爭。
反面典型就是美國自己。
「我只是說他是真正的軍人,跟我很像,我從未說過我怕他,另外,他的對手其實不是我,而是延平(鄭伯初)。」
但如今戰爭打成這個鬼樣子,大家自然更願意表示自己當初反對戰爭,而不是主動尋求戰爭結果被人暴揍的小丑。
「你最懼怕的人成為美國總統,現在您作何感想?」
原因很簡單,今天不幫麥克阿瑟,下一個輪到自己hetubook•com•com背鍋的時候,誰會來幫自己?
我沒閃……
「我並沒有看出他跟別的美國將領有何不同,我也不明白首輔大人之前為什麼那樣評價他,不過那不重要,我對我們的將士有信心,對面換誰來都一樣。」
於是,記者們又去問鄭伯初。
美國人忘記了,實際上,當時美國確實還有孤立主義,但已經沒有幾年前那麼強大了,因為經濟戰雙方互不相讓的緣故,主動開戰的聲音在開戰前就已經甚囂塵上。
而美國的輿論乾脆就不給羅斯福說話的機會了,羅斯福的辯解理由根本無法在報刊或電台上公之於眾,而那些主流媒體上永遠只有指責羅斯福的宣傳,不會有羅斯福隻言片語。
由於不可能有人能對鄭伯初構成威脅,所以現階段他就已經開始接替孫笑的某些工作,開始頻繁出現在公開的政治場合,行使某些首輔大臣的權利了。
就在中國首腦逐步平穩交班的同一時間,在美國,針對羅斯福的彈劾案已經愈演愈烈。https://www.hetubook.com.com
有好事的記者因此詢問孫笑:
如此多的軍方將領願意支持麥克阿瑟,再加上想要趁機換位的共和黨,羅斯福當局左支右絀。
羅斯福當然有充足的理由,但他的對手不是來跟他講理的,當所有人都把戰敗的責任從將軍們那裡推到羅斯福身上的時候,他也背不起這麼大的責任。
尼米茲的想法沒那麼陰謀論,但他跟麥克阿瑟一樣,認為夏威夷陷落不應該讓自己承擔責任——事後來看,當初夏威夷根本就守不住。
這個說法有一定市場,因為沒有戰爭威脅,羅斯福確實不可能完成第三次連任,因而不少人就這樣相信了。
如果嚴格遵守羅斯福當局的命令,麥克阿瑟不是直接死在澳洲,就是因臨陣脫逃而被除以降職並不名譽退役的處罰,金梅爾和尼米茲早就品嘗過這個滋味了。
輿論和議會窮追猛打,要求羅斯福解釋當初與中國貿易戰,並且封鎖中國石油來源的用意到底如何?以及用這樣的方式跟一個列強國家翻臉的必要性如何?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