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方面因為帝國強行把原本肆無忌憚的外資工業品全部強行趕出中國的緣故。
高利貸已經沒有存在空間了,因為日佔時期,那些還有能力放高利貸的商人和大地主基本都可以認定有漢奸行為。
而且中國實施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國家以糧食總局的名義,用一個讓農民有利可圖的價格統一收購餘糧,以避免豐年穀賤傷農的情況發生。
制度規定:在中國辦廠,所有招募的工人都要上繳勞保金,每月從工人工資里扣除一小部分,企業再為工人繳納一部分,銀行在工人退休后,根據繳納勞保金總額給工人發放退休金。
總之,在1940年底的時候,中國實控區的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大家都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並且迫不及待的支持新軍和人民解放軍繼續進攻。
農業擴大產能需要提供更多化肥、農藥、農具和牲畜或機械(當然,化肥農藥機械產業也跟軍方需求息息相關);養殖業需要更大量獸用藥物、飼料……
這些保障工人權利的制度自然會增加企業成本,但這些制度和*圖*書
也不是中華原創(最低工資始於福特的汽車廠,集體食堂在蘇德兩國都十分普遍),事實證明,相對於企業增加的那點成本,在市場無憂的情況下,工人生產積極性的提高確實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利潤。
為了提高民眾生產積極性,人民銀行適時推出了勞保金制度。
畢竟,中國的人口基數在這裏,每個家庭買一包針線那也是個不小的數目,而汽車輪船這些東西,就算普通民眾消費不起,中國帝國兩方面也都有政府採購。
最後,擴大產能需要招募更多工人,這就需要更多糧食和副食品,因此食品工業也要擴充產能,而食品工業又需要農業和養殖業擴大產能。
還有,擴大產能需要更多棉花供應;運來棉花運出棉布有需要大量交通工具以及道路和水運建設。
從最簡單的針頭線腦到汽車輪船,只要你能造的出來,絕對沒有賣不掉這一說。
農民以前背負的債務被大量取締,人民生產壓力被降到了歷史最低點。
民心可用,光復華北的戰役也開始倒計時hetubook.com.com階段。
這個產量不算大,但已經是1939年全國(指非日戰區)產量的40倍以上,是1937年全國產量(不含日資)的4倍。
說起來,工業產值超越國府也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情就是了,畢竟國府是個能在戰爭期間讓鋼鐵廠倒閉的神奇政權。
(估計舊中國上世紀30年代每年要花相當於1.4億銀元進口紡織品,抗戰時期國府從日戰區購入紡織品也是走私貿易大宗)
而這產能仍然讓國內市場處在嚴重的供不應求狀態,因此各方面投資者和企業主都在尋求繼續擴大產能。
大量鋪開的工廠,對中國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工業產品帶來的大量利潤,使得帝國的私人投資者、中國原有的民族資本都看到了好處,讓他們對投資中國工廠有了很大的信心。
另一方面,中華政府也開始實施最低薪金制度,以保障工人勞動所得。
根據統計,1940年最後一個季度僅僅上海一地,各家棉紡織企業就生產出44萬匹所謂「龍頭細布」(所https://m•hetubook•com.com謂龍頭細布原本指的是日資裕豐紗廠的龍頭牌純棉平織棉布,因質量上乘而非常暢銷,後用來代指所有質量上乘的棉布)。
因為大量企業的出現,使得政府可以獲得大量稅收,而且關稅完全自主,出口貿易因為世界大戰的緣故,反而還有所增加。
這些政策,今年還看不到什麼好處,但帝國預計,到明年,不出意外的話,中國農業稅就可以超過國府最高峰時期。
這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正循環,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因此得到好處,包括政府。
由於中共巨大的影響力,中國直接控制區都開始中共式的土地改革,人民生產熱情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土地拋荒現象正在快速消失,而且農民可以得到銀行的小額貸款,購買口糧、種子、農藥和化肥。
考慮到中國的行政效率遠遠超過國府,徵收或統購統銷過程中的過程消耗遠比國府低很多,中國方面認為,明年中國的糧食供應情況就可以好很多,不再需要帝國的支持。
為了保衛這個美好的生活,各地民眾都踴躍報名參軍www.hetubook.com.com,以至於新軍和人民解放軍原本預定的18個軍很快就完成募兵工作,甚至還大大超出了。
何況工人手中有了錢,自然也會採購各種產品,從而進一步擴大市場。
農業方面的情況也比國府時期好了很多,雖然今年的戰爭耽誤了很多地方的插秧和收割,但是新的行政機構工作效率比國府和汪偽時期都要強得多。
很多人甚至建議政府打垮國軍,因為在國軍控制區,他們享受不到如此穩定的發展環境。
一個小小的棉布,就要刺|激一整條產業鏈的同時擴充。
而企業手裡有充足的資金,又使得他們不忌憚招收更多工人擴大生產。
人民幣信用堅挺又給中國銀行業注入強心針,人民銀行對民族工業大肆發放貸款,因為大家都知道只要企業開始出產品就不可能虧錢。
擴大產能就需要紡織機,因此帝國援助,中華合資的機械廠也需要擴大產能;而生產紡織機械又需要鋼鐵產能的支持,而各方工廠都需要穩定的電力。
另一方面,因為孫笑當局給中國設定了20年貿易保護期,在此期間,除了官hetubook•com.com方特許貿易,帝國民生工業品禁止直接向中國出口(只有一個霧門聯通且霧門在官方控制之下,想走私都做不到),帝國投資者在二十年內想要享受中國市場的利潤,只有一個辦法:投資在中國建廠,雇傭本地工人在本地生產產品銷售。
由於輸入缺口,又無法進口工業品,現階段,中國國內對工業品的需求完全是一個無底洞。
這樣,農民也有餘錢繳納農業稅,償還部分貸款和利息,還能有餘力購買一些消費品。
同時,大量工業產品也提高了人民幣在國內的信用(因為老百姓使用人民幣可以購買他們需要的一切東西),使得人民幣的幣值非常穩定,甚至在外匯黑市中,還出現了人民幣匯率比官方牌價還要高一點的奇怪現象。
工農業的蓬勃發展,引發了新中國經濟方面的好戰心態:嘗到甜頭的民族企業家們都希望能夠儘快收復華北、東北,他們需要那裡種植的糧食、大豆、棉花,還有煤炭、鋼鐵、人力,當然還有市場。
還有工廠集體食堂和衛生所制度,為工人及其直系家屬提供起碼的飲食保障和醫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