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叢林
第二百八十一章 鹽礦(二)

萬澤等人很快趕來現場進行了討論,既然礦床位於小山內部,那開發的方式就不再是打井,而是挖礦了。如果更確切一點描述的話,他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從山壁上開挖一個礦井,深入到小山內部大約三四十米的地方,然後再把裏面的滷水和鹽礦想辦法運出來加工處理。
這樣的事情他們沒有一個人做過,相對而言,國土學校稍稍有一些經驗,因為他們雖然早已經沒有了這樣的專業,但至少還有教科書在,也懂理論,而少數老師也曾經到礦井裡去參觀過,對於這個礦井應該怎麼挖,怎麼搭支撐,多多少少有些概念。
「學校里沒有斜鑽……」那位老師說道。「要不然就是從山頂往下打井,但按照我們鑽勘的結果,這附近的岩層破碎的很厲害,即使是打井也很難保證出鹵。最穩妥的辦法還是挖礦井進去。不過學校里有一台攜帶型鑽機,可以鑽十五米,也許可以試試看能不能從側面打幾個孔把現有的這眼鹵和*圖*書泉的出水量擴大一點兒。」
別的不說,他們現在的油料儲量也很難支持他們長時間使用風鎬,如果用手工挖,這三十米的距離足夠他們挖上大半年了。
從醫學上來講,每個人平均每天必須攝入的氯化鈉的量是三到五克,因為他們所在的環境炎熱,出汗多,實際每個人平均每天的氯化鈉的量都在十克以上,僅僅是聯盟六千六百人,每天維持最低健康要求的消耗量就要二十公斤,而正常的消耗量則應該在七十公斤以上。如果考慮到國土學校方面的需求,那每天的產鹽量就必須得到一百公斤以上才行!
但其中的危險性卻不言而喻,透水坍塌事故即使是在他們以前那個世界都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更何況是他們這種什麼都沒有的情況?
「張主席,我們來討論一下今後怎麼合作的事情吧。」李鄉對張曉舟說道。
因為嚴重缺鹽,聯盟之前不得不對大多數人控制供應,僅僅是提供維hetubook.com.com生所需的最低消耗,早已經讓人們淡的受不了了。雖然量很少,而且味道還不如之前他們從東南區找來的那些工業鹽,但還是有許多人排隊採購,很快就把這點鹽搶購一空。
這讓地勘人員們加班加點地工作,他們在那眼鹵泉兩側各打了兩組四十米深的鑽孔,並且對不同深度的泥土和岩心進行了勘查,最終的結果卻很讓人失望。
國土學校負責在鹽礦建立一個實驗室,用來分析滷水的成分,保證食鹽的質量,並且對鑽井隊採到的土樣和岩心進行分析。
「沒有更簡單和安全的做法嗎?」張曉舟問道。
但真正的情況卻並不樂觀。
鹵泉下方几乎沒有值得開發的鹽滷資源,靠近地面的那一層含有少量的鹽分,但應該是長年累月從鹵泉中流出的滷水滲透下去而造成的,並非自然形成的礦藏。
如果不是梁宇親自出馬保證以後每天都會有供應,大概商店都要被人給砸了。
某種和-圖-書意義上來說,有了這一條之後,聯盟的法律才真正對所有人產生了強大的威懾力。
這樣的事情也許在之前的那個世界來說根本就不值一提,但對於他們來說,卻意味著整個聯盟共同努力下向征服這個世界邁出的一大步。
聯盟負責整個鹽礦地區的安全保衛,負責伐木並且把它們加工為樹皮粉和燃料,給所有礦區的人員提供食物和醫療,負責運輸滷水,繼續完善和修建鹽礦的基礎設施,修築堤壩,並且負責維持從鹽礦到遠山的運輸線。
這樣的結果卻並不讓張曉舟感到失望:「如果十幾二十年之後我們還被困在世界的這個角落,那我們就太失敗了!」
關於礦井的開發雙方討論,甚至是爭論了很久,最後約定,第一批礦工由雙方各自在轄區內徵集志願者組成,雙方的志願者比例應該維持在六比四這個比例。在礦井基本成型后,技術人員依然由國土學校提供,勞動力則由雙方管轄範圍內的違法者來充當。https://www•hetubook•com.com
據那位老師說,以前的鹽井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這樣運作的。
他們隨後搬到鹵泉上方的懸崖頂上向下進行了多次鑽探,終於確定了這個滷水礦床的走向,它們位於山谷北側的這座小山下,分散得很開,而且礦化度並不高,按照帶隊的那位老師的說法,這樣的礦如果這是在以前那個世界,根本就不具備開發的價值。但如果僅僅是為了滿足他們這幾萬人的食用需求,那開發十幾二十年應該沒有問題。
除了木頭,他們之間所消耗的物資多半來自原來的那個世界,這些鹽可以說是他們在這個世界所生產的第一種複雜的工業品。
學校的那些學生吃不了這樣的苦,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萬澤和李鄉一點兒也不懷疑,如果把他們投入到這個地方,讓他們去當礦工和挑夫,甚至讓他們日復一日地伐木,也許不到一個月他們就要和施遠那些人聯合起來搞暴動了。少量外來派也許願意做這個事情,但他們的人數太少,而且萬澤他和*圖*書們也不願意把他們從學校里抽調出來,以免削弱了外來派的力量。
聯盟自己產出的鹽很快就進入了聯盟的商店,並且成了萬眾矚目的大新聞。
在這樣的合作框架下,鹽礦所獲取的食鹽雙方六四分成,聯盟獲得鹽礦所產出的食鹽的六成,學校獲得四成。
人們都興高采烈的談論著這件事情,並且都感到十分自豪。
基本勞動力方面只能由聯盟來解決,學校方面將派一些對於採礦和化學方面有專長的老師過來進行技術指導,派一些高年級相關專業的學生過來做從草木灰中製備碳酸鉀和提純食鹽,蒸髮結晶的工作。學校的鑽井隊將一直留在礦區,對周邊地區繼續進行地質勘察工作,期望能夠在周圍找到更好的鹽礦資源或者是其他他們所需要的礦物。
而他們現在的生產能力卻只有每天十五公斤左右,甚至沒有辦法滿足維持健康的基本需求,因為鹵泉的流量就這麼多,即使是儘可能地從恐龍那邊分一些滷水過來用,每天的產量也沒法超過二十公斤。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