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北伐之歌
第一百三十二章 唯名與器

孫毓筠還跟著人群拍掌,笑眯眯地說:「君漢先生的威望真高!民氣如許,北伐豈會不成功?南京同仁多慮矣。」
但他在當時,也算是經受住了革命浪潮的考驗,做出了最為正確的選擇。
林淮唐深吸一口氣,北伐軍是宣傳隊、北伐軍是播種機,但北伐軍也是煉鐵爐。
「阿文,士雲先生,頌亭兄……」
姚雨平在馬日事變時,代替林淮唐執掌華野總司令部,使總部一切軍務有條不紊。不論是前線對北洋的作戰,還是後方對南下部隊的支援,姚雨平都沒有絲毫懈怠。
林述慶站在那裡,那身華野的制服,對他而言也十分合身——還有手臂上的紅色臂章,無一不顯出林述慶對先鋒隊的認同感來。
但現在淮北總農會已經成立,先鋒隊政權在皖北的腳跟,今後還會扎得越來越深、越來越緊實,實在容不得這位舊官僚大家族出身的名士來插手。
他是清朝軍機大臣孫家鼐的族孫,光緒二十九年,孫毓筠一個在上海成功創辦阜豐麵粉廠的族兄孫多森,以廠命名,在壽州城南街樓hetubook.com.com巷創辦了私立阜財高等學堂,在壽州引起巨大轟動。
他的能力,不下於立場堅持在同盟會一方,並且被歷史證明過是死硬右派的李烈鈞。看看把秣陵關起義搞得一塌糊塗的徐紹楨,就知道林述慶能穩定鎮江的情況,保住南洋新軍第九鎮的最後一些血脈,是付出了多大努力。
他到任不久以後,正式成立了安徽軍政府,也算是暫時穩定了安徽的革命局面。很快李烈鈞出兵北伐,孫毓筠也帶著三營皖軍跟隨李烈鈞前往皖北。
李烈鈞和孫毓筠看到車站上的歡迎標語,都沒有做出什麼太大的反應。
真正的同志。
林時爽和林淮唐是最有默契的,兩人僅僅對個眼神,一切便在不言中。無論是先鋒隊政權在皖北的紮根問題,還是利用陸海軍檢閱使名義,來把先鋒隊的影響力深入到二方面軍和四方面軍里,兩人對個眼,便能各自明白問題的所在。
孫毓筠也是壽州人,和華野一方面軍第二軍參謀長柏文蔚和第二獨立旅的旅長張匯滔,都是同https://m.hetubook.com.com鄉。
臨時政府初立,孫中山又效仿美國,採取了一系列中國歷史上不曾使用過的官職名稱。那麼每一個官職,代表著多大的權力?本身臨時政府也沒有發行過什麼職官表字典,很多時候往往因人設官,反而對官職本身帶來的權責範圍沒有清晰的界定。
不過他們,更多主要是為了給先鋒隊當時的談判造勢,並不像姚雨平那樣,是已經在內心深深認同了先鋒隊的革命綱領。
所以林淮唐才早早授意了淮北的先鋒隊組織,弄出了這麼一出盛大至極的歡迎儀式。
林淮唐帶著滿懷深意的微笑,向姚雨平重重點頭,又同他握手道:「士雲,疾風識勁草,今後——今後大家一起走下去吧。」
去年年底,潯軍和皖軍在安慶爆發流血衝突,經李烈鈞收拾殘局以後,安徽各界才推舉了清廷舊官僚大家族出身,但又在同盟會內具備極高威望的孫毓筠做了安徽都督。
關鍵,就是要在江淮各地群眾的腦海里,用陸海軍檢閱使這個名詞,替換掉陸海軍檢閱特使和-圖-書這個名詞。
有著這樣的前例在,在繼續北伐的浪潮里,只要先鋒隊繼續推行著激烈且有成效的各色社會改革,林淮唐也相信著,先鋒隊一定能從二方面軍和四方面軍里,吸引到真正認同我們革命宗旨的同志。
林淮唐對林述慶的領導能力,一直有很大期待。
與姚雨平類似的,馬日事變以後宣布退出同盟會的元老級別人物,還包括了梅州的何子淵、汕頭的高繩芝、福建的黃展雲和黃慕松等人。
原本的歷史上,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以前,首先做出的行動,就是將林述慶暗殺,也可見當時林述慶在軍事上對北洋軍還是很具威脅的。
孫毓筠也參加了學堂開學典禮,在回家的路上,他感慨萬千,執意將家產變賣,把所得款項,租借了北街僧格林沁專祠舊址,于次年2月,創辦了壽縣第一所新式啟蒙教育學堂——蒙養初等學堂,孫毓筠自任堂長,並聘請了多名年輕教師,當年學堂就招收了九十名學生,拉開了壽州新式教育序幕。
辛亥革命以前,孫毓筠因為謀划刺殺兩江總督端方失敗而被https://m.hetubook•com.com捕入獄,直到辛亥革命被解救出獄。
孫毓筠傾其家財,執著參加革命的舉動,一時傳為佳話,成為安徽許多人仰慕的英雄。由於孫毓筠興辦新式學堂,傳播革命思想,為清廷所不容,隨時都有被逮捕、甚至遭到暗殺的危險。為了避難,在徵得祖叔孫家鼐同意的情況下,舉家遷居到日本避難留學。
試想不久以前,剛剛離開廣東的時候,那些全國各省、天南地北聚集過來的革命青年,還有像林述慶和張匯滔這樣的盟友,不經過北伐軍的錘鍊,誰能想到他們現在會如此信服先鋒隊的宗旨來?
唯名與器,不可假手於人。
林淮唐瞅了孫毓筠一眼,知道這位安徽都督帶兵參加北伐,其意無非是想要收取華野一方面軍光復的皖北土地。
「走,去總司令部,大家都來談一談繼續北伐的戰術戰略。民國元年的任務,國民交到我們北伐軍手裡的歷史重任,就是徹底消滅掉滿清這個給列強做管家的奴才政府!」
姚雨平的眼裡微微一愣,隨即也笑了起來:「人生多歧路,只是我但聽本心!」
陸海軍hetubook.com.com檢閱使,陸海軍檢閱特使,一字之差,給人的感覺卻是天壤之別。
林時爽、姚雨平、林述慶三人,都站在蚌埠車站的歡迎人群隊列前排。他們三人也還是穿著華野的制服,和李烈鈞等二方面軍的將官著裝不同,能看出很明顯的差別來。
還有林述慶。
馬日事變的善後會議結束以後,姚雨平就已經登報表示退出了同盟會。為此他也向孫中山等等許多老朋友做了私下的解釋,退出同盟會,不是因為姚雨平認為同盟會的革命性質變質了,而是他認為現在先鋒隊的主張更適合自己。
姚雨平從前是同盟會元老,又是華野的總參謀長,馬日事變時,若論立場的尷尬,恐怕無人能夠超過姚雨平了。
在東京,孫毓筠拜見了孫中山,並於光緒三十年加入同盟會。孫毓筠疏財仗義,在同盟會開展革命活動缺乏資金的情況下,他慷慨捐款十萬銀元充作革命經費,贏得孫中山及同盟會的尊重,大家推舉他為同盟會庶務總幹事,並任安徽留日學生支部長。他追隨孫中山,捐盡家產,盛倡革命的舉動,聲名鵲起,在同盟會中享有崇高威望。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