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解放戰爭
第三十七章 山東

要不要撤退呢?誘敵深入?用放棄一部分解放區來爭取一個運動中殲敵的機會?
段祺瑞不是一個庸將,恰恰相反,即便不提他在戰略戰術上有多少造詣,僅僅是段祺瑞在北洋軍事集團內部的威望地位,就能確保他對各支部隊如臂使指。
相反,迅速有力的推進激進土改,則可以讓農民的力量大大增強,像泰安一地的貧苦農民,土地佔有就由1912年的人均一畝半迅速上升到了現在的人均近四畝。
陳更新手中的可用之兵,確實只剩下三個師,而且還是楊若鈞第二師、陳儀第四師和楊宗周第五師這三支裝備、訓練都稍弱一些的部隊。
如果紅軍不提前發起反擊消滅這些團練武裝,那團練們就會肆無忌憚的燒殺搶掠,他們殺人放火沒有理由,為了發泄獸|性無惡不作,根本沒有任何道義可講。
在紅軍的主要將領里,陳更新的地位非常高,他是北伐軍第一混成旅旅長,從先鋒隊時代到社會黨時代,陳更新一直以來指揮的都是革命武裝的絕對主力和勁旅。
所以北洋軍山東兵團的攻擊部隊作戰非常謹慎,他們小心翼翼地前進,採取集中兵力、穩紮穩打、齊頭並進和避免突出的戰法大兵力謹慎地滾動前進,並且絕不脫離鐵路做單和圖書獨行動。
現在連他都感到山崩般的壓力,可見北線戰場的情況已經到了何等地步。
段祺瑞嚴於律己,徐樹錚一步百計,他們在純粹軍事方面的造詣其實都比半路出家的陳更新水平要高。然而中國社會黨是一個半步腳踏入現代的先鋒黨,紅軍也算一支比之北洋軍更接近近代化軍隊定義的新式軍隊,組織程度上的差距足以抹平指揮能力的差距。
北洋軍這一兩年來並不是在吃乾飯,段祺瑞、徐樹錚都很認真地研究過紅軍的作戰特點,他們同樣看得出來北洋軍長在陣地戰的火力優勢,紅軍則長在運動戰的機動優勢。
華東野戰軍編製下的總兵力是五個師又三個獨立旅,這之中最精銳的張雲逸第一師被調去打響了南京奇襲戰,薛岳第三師一部正在配合浙江的光復軍佔領蘇州,一部則已抵達南京準備應對李烈鈞的反撲,三個獨立旅中裝備最好的張發奎旅也正在向南京增援,孫寧旅則駐守在豫東一帶,葉挺旅則留在上海做預備隊。
楊若鈞還組織了幾次反擊,他親自帶領第二師部分部隊離開泰安城前出至界首一帶,希望通過從正面堅決抗擊中路之敵,誘使北洋軍左右兩路突出,以利紅軍尋殲其中的一路。
陳更新和*圖*書還在躊躇,機會尚未到來。
解放戰爭開始以後,山東解放區內的分地速度大大加快。以前社會黨還要顧及到「社會影響」,所謂的土地改革往往要隱藏在「轉型正義」、「農技改革」的名目下,現在南北雙方正式開戰,中國社會黨也就不需要再顧忌這些問題,也不需要再去努力維持本地大地主的關係。
徐樹錚還為山東的北洋軍提出一條毒計,那就是在北洋軍正規部隊前出發動攻擊以前,必須要先放任魯中縉紳的團練武裝出擊紅軍的縱深,以此引誘紅軍提前發動反擊,或是試探出紅軍的伏擊部署。
各地農會也積極行動了起來,貧苦農民有了農會的組織已經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他們有自己的團體、有自己的武裝,這就意味著農民們有了自己的力量。
徐樹錚的放狗計失效以後,兩個大兵團正面碰撞的日子終於將要來臨,北洋軍山東兵團的四師三旅部隊中,除了與段祺瑞不親密的李純第六師(李純是直隸人,與同為直隸人的馮國璋更親密)被部署在平度縣壓制膠東紅軍以外,剩下的部隊都在沿著津浦路南段向泰安一帶蝟集。
然而北洋軍不但沒有冒進,而且徐樹錚在發現紅軍的作戰意圖以後,還建議段祺瑞和-圖-書立刻命令左右兩路部隊反而立即向中路相互靠攏,甚至停止前進就地修築防禦工事,敵人這種極端的小心翼翼,使得華東野第二師始終沒能尋找到化解危急的機會,處境日漸危險。
壓力全部都承擔在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更新的身上,中革軍委很乾脆地否決了他的增援請求,並明確表示至少在半個月時間內南線戰場無法向北線調動任何一部援軍,華東野戰軍必須自己想方設法地完成防禦任務。
然而那也就面臨著無數解放區百姓將遭到殘忍屠殺的問題。
運動戰、運動戰,運動中調動敵人尋機殲敵,說得容易,然而事實上就是現在的紅軍既然做不到攻敵之所必救,也就不能做到調動敵軍,更不能做到在運動中野戰殲滅一部敵人。
反正即便你不去進行激進的土改,這些大地主也一樣正在舉兵作亂。
大量農會民兵奔赴前線,保衛著一座座村莊不受還鄉團的侵犯,就在華東野戰軍和北洋軍山東兵團展開大規模會戰以前,魯南赤衛隊首先和魯中還鄉團展開了一場血腥程度更勝一籌的民兵戰爭。
紅軍如果對深入縱深的團練提前發動反擊,就會暴露自己的兵力部署;紅軍如果坐視還鄉團們的燒殺搶掠,就等於坐視群眾基礎的毀和*圖*書滅,也等於放棄紅軍保衛國民的責任與建立在這基礎上的威望。
段祺瑞的作戰方針非常明確,泰安、兗州、滕縣……然後就是徐州,只要能夠佔領徐州,「叛匪」、「社賊」在江北就再也掀不起什麼大的風浪了。
駐守泰安前線的華東野第二師師長楊若鈞處境艱難,求援電報一封又一封的打往徐州,然而都是泥牛入海,全無迴音。
而且山東省內的津浦線和膠濟線形成了天然的封鎖網路,大大局限了紅軍的機動活動範圍,使陳更新很難把握打運動戰來伺機殲敵的機會。
但他性格沉穩,平常話也很少,又是個不顯山不露水的性子,也極少在黨內和其他同志發生衝突。默默無言中穩紮穩打的埋頭苦幹,才是陳更新的特點。
指揮部里煙霧繚繞,年輕的作戰參謀們全部拿著紅藍鉛筆三班倒地轉,華東野的參謀長就是北伐軍的參謀處作戰主任李濟深,他和陳更新更熟悉也更信賴的副參謀長秦漢唐一樣,兩個人完全累得脫相,兩頰深深凹陷下去,很明顯是連續幾天沒怎麼吃過東西也沒怎麼好好睡過覺。
向北防禦,向南發展。
像北洋軍這樣距離半近代化都還有一些距離的軍隊而言,一個能夠把各部擰起來的領袖才是最重要的。
雙方都飽含www.hetubook.com.com階級仇恨,士紳視農民為「土棍」、「流氓」,農民視士紳為「惡霸」、「劣紳」。戰鬥迅速蔓延,天天激戰,夜夜劫攻,或焚燒村落,全家滅門,或搶洗五穀,田野一空。夜裡還得看著門隙窗縫,聽到外面有聲響,便對外開槍。廁旁荒僻,都有埋伏,只要踏出自家地界,一定要時時刻刻保持戒心。
他們要面臨的對手,卻是由段祺瑞親自指揮的北洋軍四師三旅主力部隊。
對於魯南解放區內的百姓而言,猶如驚弓之鳥,聞風而動,跑反的時候,挈婦將雛,總帶著自己認為值錢的東西,所以有牽著牲口的,有推車擔擔兒的,也有背著包袱帶著行李的……這不是乾淨利索的撤退,而是漫無目的的亂跑,完全是跟著感覺走,所以在慌亂中被槍殺的機率也很高,從而更加劇了人們心中的恐慌!到了談跑色變的程度!
魯中地區的還鄉團打進解放區后,魯中南幾乎每個村莊都提出了「支前支黨支紅軍,保田就是保家鄉」的戰鬥口號,只要戰鬥一打響,農民們不但在糧食供應、傷員護理和彈藥運輸方面全力幫助紅軍,而且還直接參戰。
說來簡單,現實中執行起來卻也就意味著紅軍主力必須集中在南線戰場,北線只能部署次一級的部隊,兵力、兵器都是如此。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