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世界革命
第四十五章 人民公社模式

三年的建設時間,徐州、青島和北京的新興煤鐵工業,還有晚清時期就已經建設起來的漢冶萍公司,中國現在的煤鐵生產能力實際上與日本相差並不大。
歷史上的中國在80年代也放棄了人民公社路線,選擇了通過房地產證券化的方式,把人民公社模式培養的一代高素質勞動力引入城市,用實質上就是證券化了的房地產榨乾一代人最終完成了工業化,作為代價則是農村的大規模衰敗和人民公社的完全破產,60年代、70年代時在農村建立起來的一套農村保障體系也被徹底荒廢,使農村繼續了又一代人的貧苦以後,再依靠城市工業反撲進行新農村的建設。
1917年日本的鋼鐵產量是70萬噸,當下中國的粗鋼產量則是50萬噸,雙方的差距實際上是相當之小了。中國煤鐵工業的發展速度不算驚人,在歷史上民國於一戰結束時,靠著一戰的戰爭景氣粗鋼產量也達到了20萬噸以上,這還是在漢冶萍公司控制權已經被日資奪走的情況下實現。
人民公社不https://m.hetubook.com•com等於統購統銷,也不等於工農業剪刀差,甚至實際而論,人民公社更接近工農業剪刀差的反面,單就農業稅而言,人民公社時期農業稅的比例其實一直在下降,在正常運作時期最高為1964年的9.61%,最低為1980年的4.05%,平均為6.83%,這個數值絕對談不上達到工農業剪刀差的程度,更談不上達到了壓榨農民和農村來搞工業化的程度。
中國社會黨從1911年開始從事社會革命的事業,林淮唐已經在徐州和現在的青島、北京,都建立起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煤鋼複合體,也有幾座近代化的工業都市正在拔地而起。
和歷史上的中國不同,1917年可沒有一個國力強盛的蘇聯給林淮唐帶來一攬子的156個項目援建,中國如果採取超工業化路線,那就不是歷史上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的情形,而只會是像蘇聯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痛苦掙扎的情形。
這些工業建設的資金來源,都和_圖_書來自於社會黨武裝革命時期以各種方式和各種渠道——包括直接沒收、包括外國援助和賠款,也包括金融上的融資手段——籌集的資本。
中日兩國的生產力差距已經被縮小到了相當驚人的程度,林淮唐也完全有信心在東北、在旅大、在朝鮮,和日本軍隊進行一場海陸空的全面戰爭了。
在中國的農村工業化中,農田水利體系、農技推廣體系、農村基礎教育體系、農村基礎醫療體系、農村初級保障體系的建設相對當時的生產力,是超前的,但也是非常必要的,對生產力和人員素質具有極大的積極促進作用。
問題在於,外部環境是否允許社會黨現在就實施跨越式的超工業化政策?
但是人民公社路線和蘇聯的農業集體化超工業化路線相比,也絕非盡善盡美的一種更好方案,這隻是當時中國和蘇聯基於不同國情和外部環境實行的更適合於自己的工業化路線而已——但確確實實,歷史上中國和蘇聯走的工業化路線絕非同一方案。
社會黨恢復了北京石景山鋼鐵廠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生產,在青島和徐州都投產了生產規模不下於漢冶萍公司的煤鐵複合工業基地,在一戰景氣刺|激下達到50萬噸的粗鋼產量並不為奇。
「對。」這也是林淮唐所考量的問題,「在解決日本于南滿地區的軍事存在以前,我們的任何政策實施都不能說是外部環境如何高枕無憂。」
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村給人以負擔沉重、高投資高積累低消費的印象,其實是因為這期間農業稅雖然低,但與此同時,為維持赤腳醫生、民辦中小學、農田水利、四級農科網等的運轉,集體提留卻在此期間大幅增長,在60年代,農村集體提留是農業各稅的兩倍多,這才是人民公社時期農村最大的負擔。
但集體提留是用來幹什麼的?它絕不是榨取了農村以後,用來發展城市重工業的。
被歷史證明了成功性的路線還有另一條——那就是歷史上中國在中蘇分裂以後實行的人民公社路線。
更何況此時的中國工業基礎,遠比歷史上1928年蘇聯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的工業和_圖_書基礎差得多,國際環境上雖然有歐戰帶來的利好,但情況也絕不如蘇聯趕上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外部融資和技術引進環境好。
農村集體提留幾乎都用於投資農村本身的農田水利體系、農技推廣體系、農村基礎教育體系、農村基礎醫療體系和農村初級保障體系。
人民公社時期修起的無數水利設施,消滅了大量瘟疫、流行病,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這種超前發展、超前消費最顯著的一個表現,就是在1979年時把中國人的人均壽命提高到了68歲,嬰兒死亡率下降了3.7%,這遠遠高於當時絕大部分和中國處於相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
對農民來說,人民公社在農村建立起來的教育、醫療和農技體系是長遠的好處,它遠不如80年代用包產到戶瓦解人民公社時帶來的短期好處讓人更有直觀上的感受。
但是政社合一和超前發展也是人民公社的兩大弊端。政社合一目的就是以農補工,雖然補的工指的是農村和小城鎮的集體企業,但一樣導致公社的積余過少,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提和*圖*書高,管理者文化素質差,也會導致複雜的公社體系出現僵化問題。
在工業化路線上,林淮唐當然傾向於劉師復的農村集體化和超工業化路線,這畢竟是被歷史已經證明了卓有成效的辦法。
所以80年代時,隨著人民公社模式建立的一系列鄉村小學被廢棄,有無數農民家長把他們的孩子從學校帶回農村干農活。對這些農民家長來說,讓孩子免費或以極低廉的價格接受教育,遠不如將他們帶回家裡增加一個干農活的勞動力更有吸引力。
工業化是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它以工業發展為基礎卻又不僅局限於工業發展,包括對自然經濟的破壞和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的建立,提升的是整個經濟基礎和社會。
人民公社作為一種臨時措施,其強大、迅速的動員組織協調能力是盤剝農村,興建農田水利和農技、農機、良種推廣,建立規模化工業原料基地等所必須的——所以人民公社模式並非工農業剪刀差,它的核心在於汲取農村資源以後,又用於了農村的投資建設。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