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世界大戰
第四十五章 華盛頓蟲豸

騎兵一路衝進老兵營地,用催淚彈和刺刀驅逐他們,胡佛政府和美國國會得知情況以後,大概還要些臉面,而且國會中的社會党參議員、眾議院,眼看都準備彈劾胡佛了,沒有辦法,胡佛總統只好緊急勒令麥克阿瑟立刻停止行動。
但麥克阿瑟秉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他聲稱這些老兵不是收了德國人的錢,八成就是收了第三國際的錢,總而言之全是叛國者,意圖顛覆美利堅,可能是打算在美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或是建立君主制,結果,陸軍一陣衝殺,索餉老兵死傷數十上百人,還傷及無辜,一個三個月大的嬰兒被美軍踩死,一名美軍退役老兵的妻子被麥克阿瑟的部下打得流產。
此刻,在胡佛的總統辦公室前,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威廉·維齊·普拉特上將和美國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兩位老熟人、老冤家又不期而遇,總統同時召見了美軍的各大主官,就是要緊急商議中德印度洋衝突的對策。
在整個歐戰期間,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是考慮到世界局勢的急劇惡化,以及美國隨時可能被捲入戰爭的危險,也在數年間一再擴軍,保持了一支規模相當大的軍隊。
尤其是,丹尼爾斯不顧https://www.hetubook.com.com海軍裝備局局長的反對,將海軍訂單交給蒂爾曼選區產能低下的企業,並遵照這位霸道議員的意思解除了原任海軍裝備局局長的職務,海軍部長對國會的逢迎激怒了幾乎整個海軍軍官團的上層,最後是美西戰爭中的海軍英雄、眾議院海軍事務委員會成員里士滿·霍布森,對美國海軍在戰爭中的表現有切膚之痛,積極主張建立海軍參謀部。
其中,參議院海軍事務委員主席本傑明·蒂爾曼既樂於提點這位海軍事務新手,也不願意錯過為自己的選區撈取好處的機會。
於是,蒂爾曼以老師自居,既指點丹尼爾斯如何對付海軍軍官團,也幫助他在國會爭取海軍建設經費。海軍部長接受海軍事務資深國會議員的耳提面命,使得工作順風順水,卻也使他失去了海軍軍官團的信任。
至此,美國海軍和政府之間就埋下了綿延至今的矛盾,即便威爾遜政府垮台以後,即便今天美國的政權已經屬於共和黨出身的胡佛政府,但美國海軍依舊被政府視為軍隊中的「壞孩子」,被認為是美國「民主制度」的可能隱患和重大威脅之一。
巴頓率領美軍騎兵發起衝鋒hetubook•com.com之時,華府大批市民涌到賓夕法尼亞大道一旁,所有人齊聲高呼「羞恥」、「羞恥」,頗有幾分舊日本時代民眾怒斥不法軍人要「知恥」的風範,可惜巴頓將軍也是美軍中有名的莽夫悍將,又豈會因為民眾的喊聲就鈍了手裡的刀鋒?
這次事件中還有一段插曲,是關於巴頓將軍的故事。
麥克阿瑟幾次三番鎮壓一戰退役老兵的遊行示威,這之中最有名的當屬華盛頓慘案一役,慘案發生時,部分在華盛頓駐紮的軍隊士兵有同情老兵的表現,導致有人提交報告說陸軍有起義的危險,是赤匪要顛覆華府,一部分有赤化危險的華盛頓美軍被命令堅守原地,不準移動。
像是1931年發生的海軍退役老兵集體上訪華盛頓索餉一事,就讓美國政府非常不安,最終不得不緊急調麥克阿瑟率領巴頓等將領進軍哥倫比亞特區,採取嚴酷鎮壓的措施,才將危險消弭于無形。
華盛頓。
胡佛調警察去清場,結果警察在鎮壓老兵的過程中打死了兩名退役軍人,致使局勢更加難以控制,國會便要求胡佛調專業軍隊進場,這一任務當然就落到了美國陸軍的大明星麥克阿瑟身上。
丹尼爾斯知道已經不可能完全否定已經得到https://www.hetubook•com•com國會相當支持的海軍機構改革,於是通過蒂爾曼搶先提交設立海軍作戰部長的議案。海軍部長的方案看似與海軍軍官們起草的法案大同小異,只是增加了海軍作戰部長簽署的命令需要海軍部長批准。不過,這事實上就剝奪了海軍軍官們夢寐以求的指揮權,海軍作戰部長實質上仍然是海軍部長的顧問。
這是由於美國的聯邦制決定了美國早期的直屬軍隊,尤其是陸軍,更多的是以聯邦軍的形式存在。1918年國家級的陸軍軍隊才正式建立,所以陸軍主官並非總司令而是陸軍參謀長,海軍陸戰隊作為只屬於總統指揮的武裝力量主官才是更為集權的總司令。
當然,當時國會還是簽發了一份命令書,要求麥克阿瑟的軍隊要盡量保持克制,不要越過大橋,不要造成退役老兵的傷亡。但麥克阿瑟眼裡哪有這些!他直接明令部下巴頓率領騎兵驅逐賓夕法尼亞大道上的所有老兵,並講出這句名言「為報酬而作戰的人不是愛國者」。
普拉特上將曾在菲律賓和麥克阿瑟共事過,對麥克阿瑟那套自我包裝並且人前一套、背後一套的做派早已瞭然于胸。
簡而言之,你跟美國政府要錢,就說明你不是愛國者,既然你不是愛和圖書國者,又來上訪,那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那麼我麥克阿瑟鎮壓一群賣國賊,我當然就是美利堅合眾國當之無愧的頭號愛國者了!
1915年還是騎兵少尉的巴頓在美墨邊境執行邊防巡邏任務的時候,曾遭到墨西哥土匪的襲擊,巴頓腿部負傷,被困在樹林里幾乎亡命,是他的副手約瑟夫·安吉洛下士使用手槍與試圖靠近的墨西哥歹徒交火,最後才救下了巴頓性命。
向來趾高氣揚的麥克阿瑟,一見到普拉特上將,便按捺不住譏諷的心聲:「海軍用掉了我國百分之八十的軍費,希望今天你們也能發揮出百分之八十的作用。」
美國海軍從建立伊始一直是由國家管理,歷史上,美國海軍的指揮權一直牢牢掌握在代表總統管理海軍的海軍部長手中。隨著海軍的任務日趨複雜,海軍部長指揮海軍顯得力不從心。比如,美國的艦隊在美西戰爭中就出現了嚴重的指揮混亂。戰爭結束后,馬漢和杜威等海軍將領強烈要求美國效仿英國和德國等海軍強國成立海軍參謀部,統一指揮作戰行動。
「您說得很對,但我也還記得參謀長閣下在賓夕法尼亞大道說過的那句話,哈,『為報酬而作戰的人可不是愛國者』。」
然而,美國總統、海軍部長和國會一向強調和-圖-書指揮海軍的權力必須掌握在文官手中,對於海軍軍官們的呼聲反應冷淡。即便他們也知道美國海軍在軍剛剛結束的戰爭中有種種不足,也只是在1900年勉強通過行政命令的形式成立了「負責為艦隊做好戰爭準備向海軍部長提出建議」的海軍總委員會。
在威爾遜的支持下,丹尼爾斯廢除前任海軍部長建立的協調海軍部各局工作的「助理體系」,將他的人事、物資和檢查助理等將領都打發回了艦隊,因為丹尼爾斯既沒有海軍履歷,也沒有國會背景,總統更對海軍事務不感興趣。這位海軍建設的第一責任人要想開展工作自然只能求助於國會中的民主黨元老,這正中了一直想插手海軍行政事務的國會的下懷。
歐戰期間,威爾遜總統任命出版商約瑟夫·丹尼爾斯出任海軍部長,威爾遜不但不支持海軍軍官們成立參謀部的要求,而且認為這是要使美國海軍「普魯士化」,將可能導致美國受到軍事獨裁的威脅。
1933年美國海軍的主官是曾參加過美西戰爭和鎮壓菲律賓的威廉·維齊·普拉特上將,美國軍隊各兵種有三大主官,陸軍主官就是1930年升任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海軍陸戰隊的主官為海軍陸戰隊總司令,海軍主官就是海軍作戰部部長。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