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要爭取到美國在亞洲的駐軍。」
北方的華盛頓州已經被「叛逆女士」伊麗莎白·弗林染紅,在西雅圖的感召下,生活在加州大城市的很多左翼知識分子和勞工都北上投奔「西海岸的青島」去了,太平洋政府的北部軍事壓力非常大,加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的國民警衛隊,以及當地幾支原來用於戒備墨西哥人的邊防騎兵部隊,也都被奧爾森調到了北方和西雅圖革命政府毗鄰的戰場去了。
奧爾森手裡最大的一張牌,就是太平洋艦隊。
修正案的通過無疑威脅到了東亞裔移民的經濟地位,為減小其影響,南、北加州的華僑農業合作組織分別成立了自己的土地訴訟委員會,按照美國司法程序對多宗涉及僑民土地問題的案件進行訴訟。為贏得更大的成功把握,兩個委員會在1920年11月又組建了一個合辦的委員會,全力爭取訴訟的勝利。鬥爭的結果雖然並不令人滿意,勝少敗多,但東亞裔移民們並不氣餒,又創造性地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以降低該修正案的影響。
但奧爾森肯定不會讓這些海軍中的赤匪如意,他已經下令從夏威夷和洛杉磯調來m.hetubook.com.com一部分主力艦,用於在巴拿巴運河以及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周邊的海域攔截投奔艦隊。
偌大的加利福尼亞州,竟然已無可用之兵。
白人農場主樂於把自己經營不善的農田租給善於種地的東亞裔移民,發展到30年代的經濟危機時期,很多白人農場主更是開始和自己雇傭的農業工人們簽署分成合同,西部很多銀行也非常喜歡給還款能力穩定的東亞裔農民借貸,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最終就使得加州的東亞裔農民到1937年時,已經在中央谷地形成了一片幅員遼闊的「東亞農場帶」。
後來為避開《外僑土地法》的限制,移民們又通過三種方式來取得土地的合法租賃與經營權:最常用的一種是以自己未成年但已取得公民權的子女的名義購買或租賃土地,然後自己作為法律上的監護人成為事實上的土地使用者;第二種是「租用」成年美國公民獲取土地權益,而這些美國公民中有白人,但更多的是第二代東亞裔美國人;第三種就是成立「傀儡」公司,找兩三個美國公民組民成公司的大股東,土地劃在公司名下,實際上卻由
和圖書移民自己操作。
原本屬於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約克城號航空母艦、美利堅合眾國號裝甲巡洋艦、華盛頓號戰列巡洋艦、西弗吉尼亞號戰列巡洋艦、愛達荷號戰列巡洋艦、新墨西哥號戰列巡洋艦、田納西號戰列巡洋艦、依阿華號無畏艦、馬薩諸塞號無畏艦、腓特烈號巡洋艦、普韋布洛號巡洋艦、聖迭戈號巡洋艦、奧馬哈級護航巡洋艦、康科德號護航巡洋艦、馬布爾黑德號護航巡洋艦……
因此,哪怕東亞裔移民群體通過社會黨的關係,獲得了產聯在政治上的強力支持,加州的州政府還是屢屢通過了許多項旨在限制東亞裔移民發展的歧視性法案。
但華人們對於所受的歧視並沒有默默忍受,他們中的許多人本來就不是因為在老家沒有立足之地才來美國,而是受組織上的說服工作才選擇移民到美國生活。華人們一方面通過辛勤勞動證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華人移民對於白人政府所加諸的法律歧視爭取以合法的方式取得有利於自己的改變,如若短時間內很難取得重大改變,也要在美國法律框架內做某些變動以維持自己的生計與地位。
正因為華人和_圖_書移民的靈活變通,《外僑土地去》並未奏效,而1920年的修正案正是為了消除其中存在的漏洞。該修正案不僅禁止非美國公民購買及租賃農業用地,而且否認了他們利用土地公司買賣股票的權利,以及取消對土地有興趣者的監護權。為了進一步懲罰違反者,該修正案甚至制定了相應的懲處措施。
奧爾森不是沒想過派出軍隊清繳加州中央谷地的大片華人農場,可這勢必要消耗掉他手中本就不多的西部國民警衛隊兵力。
由於加州的排華情緒影響,移民們較少直接購買土地,而受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東亞裔移民也比較反感購買大量土地成為大地主式的經營者,這就使他們同加州本地的白人農場主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在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全部戰鬥艦艇中,只有十二艘驅逐和兩艘巡洋艦選擇了投奔西雅圖革命政府,另外在東海岸,據說也有好幾艘大型的主力艦準備繞過大半個美洲去投奔西雅圖。
還有另外一個特點,更使得東亞裔移民與加州的許多利益團體結成了緊密的同盟關係,那就是東亞裔移民中租地者眾、擁地者少。
相對於19世紀末美國普遍的機hetubook•com•com械化大規模農業生產來說,東亞裔移民的生產模式比較傳統,不論是農場主還是農業工人,其土地耕作的規模都比較小。例如1924年,華人移民經營土地的平均值為45英畝,其中經營的四分之三土地小於50英畝;而同期其他白人農場主擁有的土地人均超過了200英畝。
要說奧爾森這群建制派餘孽手裡的籌碼,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最起碼他們抓住了美國海軍艦隊中很大的一部分力量。
總計1CV、2DN、5BC、1ACR、2EC、3C的主力戰艦艦隊以外,太平洋政府還控制了十幾艘驅逐艦和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全部潛艇。
華人移民經營的土地規模小,但並不代表其生產效率低下。受東亞傳統耕作模式的影響,東亞裔移民通過精細化耕作以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產量,這種細耕農業無疑是成功的,因為華人移民生產出來的水果、蔬菜竟然可以同大型果蔬種植商相抗衡,成為加州農業生產領域的生力軍。
此起彼伏的華人農場連成了一大片,農民們持槍自衛,又能靠自己種植的糧食和蔬果自給自足,一座小農場稍加改造就能變成鄉下的一座小要塞,他們還簽和_圖_書訂攻守同盟的協議,在亂世之中,遠比生活在城市裡的華人勞工更加難以對付。
奧爾森喃喃自語:「西部的人口太少了,只靠西海岸幾個州自己的兵力,自保都難,我們必須控制住菲律賓、關島和夏威夷的美軍。」
例如為了對抗1920年的《外僑土地法》修正案,北加州的華人就在中國社會黨北美黨部的幫助下,很快聚集起來,集資兩萬多美元成立了一個土地訴訟委員會,專門來打相關的官司。
其原因在於:東亞裔移民在來美國之前已經習慣了在小塊土地上的精耕細作,即使在農業機械化潮流中也仍然保持著自己傳統的生產方式;加州排外情緒所指向的主要是東亞裔移民對於土地的佔用,為了避免這一指責,減輕排華的壓力,華人移民不得不購買或租賃小塊的土地;另外,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需要大量的資金與積累,而第一代華人移民即便獲得背後華人農業合作協會的幫助,資金還是相對缺乏,難以購買更多土地進行機械化的大生產。
如此種種,不計其數,在加州的白人居民以及白人主導的州政府看來,與溫順的墨西哥、義大利移民相比,東亞裔移民的桀驁不馴顯得是如此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