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新秩序
第五十二章 開羅條約

曹菊如到開羅代辦處,除了石油問題以外,還有另外一項很想了解的經濟數據:「埃及的棉花出口數據是怎麼樣的?」
「紅海軍在印度洋的前出能力非常有限,我國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了。」
開羅的街市上,高層建築物差不多還是只能看到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修築的歐式風格建築物,只有普通的平平房和較小的商鋪,能夠看出十分明顯的中東特色來。
在上世紀美國爆發南北內戰的爭端時,南方開始限制棉花出口,這導致世界棉價陡增。1859年棉花價格為每堪塔爾12.25美元,1861年10月利物浦棉價接近1860年均價的2倍,1862年10月棉花價格又翻了一番,1863-1864年7月棉價相當於美國內戰前棉價的4倍多。
埃及的棉花出口受中國同類產品的影響以後,就使埃及政府的財政越來越困難,現在又要持續擴軍備戰,各方面的條件都只會越來越艱難。
「對外情報局和東共聯國情委很快就會派幾個小組到中東長期活動……經濟方面的情報,我了解多一些,軍事、政治、外交的方面,就要看你們到時候聯絡了。」
1938年的這個世界,在經濟的和_圖_書一體化和全球化深度上,可能還比不上林淮唐所知的另一時空。饒是如此,以中國實現工業化以後的驚人體量,依舊會給舊的世界體系造成難以想象的種種影響。
但二十世紀至今,世界地緣政治史上最重大的變化,還不是上一次世界大戰對英法俄舊霸權造成的打擊和德國的崛起,而是中國在亞歐大陸的全面復興。
「只有幾個月時間了嗎?」曹菊如不得不對中國的石油安全問題重做考慮,「這一點你一定要向中央做一份具體些的報告……」
「是在廣播新聞……」馬惇靖說道,「埃及、伊朗、阿拉伯內志地區的沙特家族,這三個政權就在今天早上,已經正式簽訂了《開羅條約》,組成了軍事同盟。」
從那時代開始,埃及長絨棉就開始在埃及的出口商品中佔據最大份額,成為該國出口的拳頭產品。
馬惇靖大笑:「淡初同志!你的你觀點很符合書記長提出的辨證論啊!如果白俄沒有被紅軍深深牽制在烏拉爾山麓,也許俄羅斯的復讎軍隊真的會像群狼般撲向東歐,奪回沙俄帝國在上次大戰中丟失的大量領土,那時候德國又該如何自持呢?」
上一場世界大戰www.hetubook.com.com終結了英、法、俄三個協約國陣營舊帝國建立的殖民體系,海外殖民帝國崩潰的結果,並沒有迎來全世界範圍內的民族解放浪潮,而是德國試圖以一國之力直接繼承英、法、俄三個同級別列強的殖民遺產。
「歐洲情況也不安靜,也許是明年,也有可能就在今年,又是一次大戰。」
所以馬惇靖據此估計:「埃及政府財力有限,繼續備戰在經濟上非常困難,也不大現實,中東這場戰爭很可能在較短的幾個月時間內就會爆發?」
「淡初同志,你已經準備好去歐洲了嗎?」
開羅條約的正式公布時間,要比巴爾幹地區的貝爾格萊德條約還要更早,全世界各地區都開始形成了帶有集體安全性質的共同防禦軍事集團,一切都和上次大戰爆發前的情況如出一轍,唯一區別只在於很明顯這次的大戰範圍、規模都將大得多!
所造成的結果,那便是德意志帝國世界政策推行之處,必然就造成危機四伏、火藥遍地的局面。
街頭巷尾,不時有持槍的埃軍士兵走過,也有些地方停靠著德國援助的輪式裝甲車,但總體數量不多,也反映出埃軍軍隊的現代化程度確實還遠遠落後于hetubook.com.com歐洲和東亞的水平。
「嗯,我還是要到巴黎去就職,法國同志對東共聯的貿易合作要求頗多,具體的清單還要我趕過去和其他同志協商,一項一項談下來。」
結果英國的棉紡織工業受到重大打擊,英國政府不得已只能開始尋求新的棉花產地,於是乎在這一邏輯的推動下,英國政府最終決定把埃及也納入到帝國的殖民統治體系當中,埃及獲得了來自英國的高單產良種和改良軋棉機,卻又喪失了經濟上的獨立性,就此淪為依靠棉花出口的單一作物經濟國家,不久以後更徹底被英國兼并,淪為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曹菊如也想到了這一點,他和馬惇靖一起回到中國設在開羅的代辦處時,就不無感慨道:「從這方面來講,如果說于經濟角度而言,東歐衛星國對維持德國今天的經濟運轉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麼德國的經濟在大危機以後還能維持下來,甚至最近擺出一副重整旗鼓的模樣來,其實是要對虧中國的『幫助』。」
就像這樣的一支軍隊,如果也能對土耳其人造成重大威脅,那麼就能看出德國的這一系列盟友究竟成色如何。
話說到這裏的時候,開羅街巷中的公共廣和圖書播喇叭突然響了起來。平日里這些德國援助的廣播電台設備,只會播放一些給法魯克蘇丹歌功頌德的讚美詩,或是按時提醒開羅市民向麥加方向朝拜的時間點,可是現在廣播內容明顯不同,馬惇靖的神情也頓時變得緊張了起來。
而且愈是德國人所重視的戰略要地,這種暗流涌動的形勢就越明顯——比如說中東地區、比如說巴爾幹地區,事實上,若非東共聯諸國在遠東地區的牽制,俄羅斯也有可能以強烈的極端民族主義向德國尋求復讎,那麼中央同盟設立在東歐地區的衛星國體系,同樣將面臨像中東地區和巴爾幹地區那樣全面崩潰、瓦解的重大危機。
到今天,對於在工業化中始終高歌猛進的中國來說,棉花種植早就已經不是國民經濟中的什麼重要元素,但問題是以中國龐大的體量,只是稍加重視,中國的棉花出口就已經對埃及以棉花出口為主的單一作物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馬惇靖告訴曹菊如:「埃及的棉花播種面積在二十年代時,最高可以佔到全國可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強。但近些年來,受中國棉花的衝擊,這個比重是在持續下滑,目前已經降到了五分之一左右。」
曹菊如準備在開羅再觀察和搜集和*圖*書幾天經濟方面的數據,不過以他的工作職責,也沒辦法再停留更長一段時間了。
從國力上來說,這本身就是無法做到之事。
德國的國力的確已經強於上次大戰時代的英法俄,可是也並沒有達到顯著強出一個等級的層次。更要命的是,德國在「帝國主義」這堂課上還屬於需要補課的差生和遲到者,德意志帝國分而治之的統治術遠不及大英帝國高明。
在埃及著名的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改革時代,埃及政府為了滿足軍事改革的巨大支出,將海島棉引入埃及作為經濟作物,並將埃及的農業經濟重點定為棉花種植。
曹菊如也皺起眉頭問道:「是什麼內容?」
「中國棉花的大量出口,還有國際經濟形勢大氣候的變動,都造成很大的棉價波動了。跟二十年代時的棉價高峰期比起來,今年的國際棉價已經比二十年代下降三分之二。」
中國社會黨政府很早就開始注意到推廣棉花等比較有利可圖的經濟作物,早在辛亥年林淮唐北伐時期,革命政府就利用蘇北地區的灘涂地建立了大量國營農場,用於進行棉花種植,等到大革命以勝利告終以後,中國的棉業發展更走上快車道,很快就對世界市場上舊有的棉花生產格局造成巨大衝擊。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