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二十年內,是整個歐洲經濟沸騰乃至於咆哮的二十年,德國的煤炭、生鐵、鋼、水泥、化肥、鋁材產量以及發電量都急速增長,在經濟大危機爆發以前,即使不計算東歐各衛星國,僅僅德國一國的煤、鐵、鋼產量就已經超過了英、法、北意三國之和,足以壓制整個第三國際歐洲部分。
即便狂妄如威廉二世,現在也不得不充不滿危機感了。
在眾人之中,只有海軍總司令馮·施佩伯爵的意見不太一樣。
「貝當元帥如果變成我們的人,對法蘭西公社士氣的打擊肯定會非常大。」
猶豫片刻后,威廉二世的意見向施萊歇爾宰相和勃洛姆堡元帥這邊偏移了一些:「軍隊什麼時候可以完成齊格菲防線?」
施萊歇爾宰相說道:「開羅條約和貝爾格萊德條約曝光以後,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亞人一定抽不出力量到西班牙去,只有維也納還能和我們一起做些事情。」
施佩伯爵說道:「帝國應當竭盡調動手頭的一切資源去援助西班牙政府,我們不能冒任何失去西班牙的風險,摩洛哥軍團應該全部調往西班牙參戰。」
也許是因為海軍是一種更加具和_圖_書備進攻性的兵種,也或許是因為上次大戰時德國海軍被堵在港口裡的回憶過於痛苦,所以施佩伯爵還是說:「陛下,西班牙對我國控制地中海的海權至關重要,尤其是直布羅陀海峽,如果失去了直布羅陀海峽,那我們哪怕還控制著蘇伊士運河,運河的戰略意義也會直接下降一半以上。」
北非的流亡政府實力不強,有鑑於阿爾及利亞的工業基礎無法和加拿大相提並論,貝當政府的海陸空軍實力都遠遜於丘吉爾政府,但對在地中海地區兵力尤其是陸軍兵力單薄的德國來說,如能爭取到貝當政府的支持,依然不無加益。
北非法國流亡政府的掌權者貝當元帥,是法國在上次大戰中為數不多的英雄人物之一,貝當政府被革命者趕出法國本土,這就使阿爾及利亞的流亡政府與巴黎有不共戴天的階級仇恨,這種階級仇恨要遠遠超過法、德兩國之間的民族仇恨。
相反,奉行計劃經濟和有限度市場原則的法蘭西公社、不列顛聯盟和北義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卻沒有受到經濟大危機的多少影響,反而還能趁著中央同盟陣營的經濟凋敝,以遠低於市場價m.hetubook.com.com格的便宜價大量搶購重要的機床設備。
說到這裏,施萊歇爾又提出了一個他考慮已久的想法:「陛下,我國現在必須重申帝國的軍事保護範圍,不然像開羅條約和貝爾格萊德條約這樣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我國必須向全世界明確表明我們的核心利益在哪裡,表明哪些國家受我們的直接保護。」
施萊歇爾宰相考慮問題,更多還是從全局一盤棋的方向考慮,他馬上便指出:「不行,摩洛哥軍團還需要防守阿爾及利亞的邊境,在那裡也有法國人。」
勃洛姆堡元帥馬上回答說:「陛下,到1939年時我們就能做好全部的戰爭準備。」
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關係是由1879年時簽訂的《德國同盟條約》確立的,但條約只規定「如果兩國其中一國遭到俄國的進攻,另一國應以全部軍事力量予以援助」,屬於針對俄國的共同防禦性質條約。
威廉二世年邁后視力也大幅度惡化,他有些看不清楚地中海和西班牙地圖,只能拿著彈片眼鏡湊近過來仔細觀察。
現在,施萊歇爾就把自己比作二十世紀的俾斯麥宰相,他認為比起「鐵血政策」,德www.hetubook.com.com國更有必要從俾斯麥宰相身上學到「等待」和「節制」這兩個優點。
施佩伯爵立刻回道:「是的,那裡也有法國人,可那裡的法國人不是共產主義者,他們和我國談得來。陛下,我們現在必須爭取到北非法國人的支持,貝當如果站在德國這邊,起到的作用最少也相當於二十個重裝師。」
施萊歇爾總結了提爾皮茨以來歷代德國宰相的失敗教訓,在危機關頭他又一次想到了自己的偶像俾斯麥——俾斯麥在對外政策方面的成功依賴於他個人的兩大品質,其一是善於等待,其二是善於自我節制。
俾斯麥曾經說過:「出於純粹主觀上的原因擅自干預歷史的進程,就好比搖落不成熟的果實……在某種形勢正在變化的時候能進行等待,這種能力是現實政治的迫切需要。」
威廉二世問道:「我國可以從西西里、奧地利、保加利亞和土耳其那裡爭取援軍吧?」
但是經過經濟大危機的打擊,德國的各項主要工業指標都出現明顯下滑,德國在東歐的各衛星國,以及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亞沙皇國這三個獨立盟國,經濟上也都受到重大打擊,工業實m.hetubook.com.com力大幅度下滑。
末了,勃洛姆堡元帥看威廉二世面色不豫,又急忙說道:「陛下,據西班牙政府的通知,法國人最多在西班牙東北部山區投入了兩個師部隊,從摩洛哥軍團里抽調1.5萬援軍,應該足以幫助西班牙政府鎮壓赤匪的叛亂。」
兩西西里王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擁有地中海的出海口,保加利亞在上次大戰跟著德國分了一杯羹以後,也從希臘那裡獲得了地中海的出海口,這四個國家確實都有能力直接干預西班牙內戰。
其實奧匈帝國對西班牙的干預能力和干預意願也都非常弱,因為貝爾格萊德條約雖然是針對保加利亞的一個軍事條約,但奧匈帝國不可能放著巴爾幹局勢完全失控不管,一旦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希臘三國對保加利亞開戰,奧匈帝國肯定也會被捲入戰爭之中。
此消彼長之下,中央同盟和第三國際歐洲部分的實力差距已經大大縮小了。
勃洛姆堡元帥不敢擔負起現在就向法國開戰的責任,所以他也舉雙手贊成施萊歇爾宰相的意見:
一戰結束以後,歐洲的戰略格局大變樣,白俄共和國已經退出了歐洲主要列強的序列,但德國和奧匈帝
https://m.hetubook.com.com國之間卻沒有對《德奧同盟條約》的具體款項做修訂,所以理論上來說,當奧匈帝國遭到外國進攻的時候,德國是沒有義務保護奧匈帝國的,當德國遭到英、法攻擊的時候,奧匈帝國也沒有義務參加德國的戰爭。
「而且,那樣我們就可以和阿爾及利亞人聯手出兵西班牙。」
施萊歇爾入座以後,還要替皇帝陛下解說:「……陛下,馬德里在這裏……我國的軍備重整計劃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七十,齊格菲防線也修成了百分之八十,陛下,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我們沒有必要急於現在就對法國發動進攻。」
「是的,我也贊成宰相閣下的建議,按照上一次大戰的經驗,誰先進攻誰就會處於一種更加不利的態勢。陛下,這是受技術條件決定的事情,不會因為我們的主觀想法改變,二十年來,歐洲的機關槍、火炮火力要比上次大戰時更加猛烈,進攻方受到的人力損失一定也會更大,德國不該急於進攻,我軍只應該在德國軍隊做好一切準備的前提下才能發動進攻。」
不過……
威廉二世有些猶豫,他在性格上當然樂於發動進攻去毀滅法國,但上次大戰時進攻方的慘烈教訓也給老皇帝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