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巴拿馬地峽上,就形成了以美方駐軍為一派、帝約巴拿馬遠征軍為另一派的格局,兩方之間又略有齟齬,並不完全團結合作。
只有處在西地中海的西班牙白軍、國民法國和西西里行動比較方便,英國海軍主力集結在北大西洋海域,暫時還武力封鎖南大西洋海域。
加勒比海熱風盤旋,炎炎夏日之下是一半陽光、一半海水,過去的西班牙殖民者把這片大西洋西部的邊緣海連同墨西哥灣一起,視為了「美洲地中海」。
強大的駐軍和防禦體系之下,即便美軍失去了本土的援助,孱弱的巴拿馬共和國還是沒辦法奪回運河區。
那時候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從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到尤卡坦半島的卡托切角,按順時針方向經尤卡坦海峽到古巴,再到伊斯帕尼奧拉和波多黎各,經阿內加達海峽到小安的列斯,並沿群島的外緣到委內瑞拉巴亞角,囊括了幾乎整片加勒比海,殖民者們因而自豪地在墨西哥建立起第一座日不落帝國的新大陸首都墨西哥城。
中美洲有很多河流流入加勒比海,還有許多海峽把加勒比海加勒比海分為幾個主要水域,即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沿和-圖-書岸的宏都拉斯灣、巴拿馬近岸的莫斯基托灣、巴拿馬科隆科附近的巴拿馬運河、巴拿馬和哥倫比亞邊境的達連灣、委內瑞拉北部的委內瑞拉灣、委內瑞拉和特立尼達島之間的帕里亞灣。
但巴拿馬駐軍從1937年開始便向太平洋政府和休伊·朗政府同時宣誓效忠,太平洋政府在志願軍的攻勢中每況愈下時,巴拿馬又選擇了完全投靠休伊·朗政權。
遙遠的天際線上,平鋪著一大片淡淡的紅暈,紅暈之上,幾朵深深淺淺的黑雲,成為了太平洋上海天黎明時分陰霾的前奏。
綿延不絕的山嶺好像一條石頭的背脊,阻隔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這一塊狹長地帶上,兩個海洋的海水交互拍打在地峽的兩側,不時飛濺起來的浪花泡沫一點點撞碎在了美軍岸防要塞的鋼筋混凝土永備工事上面。
巴拿馬軍團計劃除了提出要通過德國武器幫助美軍把巴拿馬駐軍擴軍為三個師以外,還提出利用大西洋艦隊將一部分西班牙白軍、國民法軍和西西里軍也都運到巴拿馬參与協防。
德國政府對巴拿馬運河這一世界要津,同樣是垂涎不已。紅海軍逐漸取得和*圖*書太平洋的制海權以後,美軍就感到了巴拿馬運河越來越危在旦夕,隨時可能遭到紅海軍的攻擊,所以急切希望能夠迅速加強巴拿馬駐軍的實力,德軍總參謀部獲悉相關情況以後,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宏大的巴拿馬軍團計劃。
從去年開始,美軍的大西洋艦隊便開入巴拿馬運河區,甚至還從美國南方運來了不少新部隊。
在地峽的東側是熱風盈盈的加勒比海,地峽的西側則是一大片一望無際、波光粼粼的耀眼大海,那就是太平洋,無邊無際,向西望去,幾乎看不到一座可供紅軍利用來作為前進基地的島嶼。
就連德國人也從中插了一手:
德軍在歐洲局勢尚未明朗,甚至可以說是帝國公約歐洲部分已經遭到重大威脅的時候,還是不忘記在世界範圍內擴充它的戰略利益,或許正是這種過於狂妄的「世界政策」思維導致了今天德國的處處被動。
不過德國政府也不會完全對自己提出的「巴拿馬軍團」放手不管,德軍不能向美洲直接運兵,德軍總參謀部便利用微型潛艇,分為多個批次,向巴拿馬運河區運去了一批軍事顧問,並由德軍將領庫爾特·斯圖加特
https://m.hetubook•com•com擔任巴拿馬軍團的軍事顧問團團長,實際上就是希望藉此把持巴拿馬駐軍的指揮權。
蔚藍的海水,翻滾著潔白的浪花,在巴拿馬的地峽上地勢逐漸升高,四十年前美國人從哥倫比亞的國土上煽動了巴拿馬的獨立運動,三十年前美國人用大批勞工的性命迅速開鑿完成了這一曠古絕今的洲際運河。
它不僅是分割了加勒比海,而且也分割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墨西哥南方的特萬特佩克灣距離巴拿馬的距離要短得多,大約是一千七百公里左右。
1914年運河建成后,美國嚴格控制著運河的經營管理權,根據之前簽訂的條約,巴拿馬人被排除在運河的管理機構之外,運河區成了美國的一塊飛地,在這裏升美國國旗,實行美國法律,並且還駐紮有大量的美國軍隊。
這要比從珍珠港或者從洛杉磯出發的距離縮短了好幾倍,但特萬特佩克灣距離巴拿馬運河的一千七百公里還是十分遙遠,這樣的距離對於一次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來說,也幾乎是不可接受的距離。
內戰爆發以後,巴拿馬共和國是有計劃奪回運河區的,但是當時駐紮在巴拿馬運河和*圖*書區的美軍士兵共有一萬多人,再加上數倍於此的僑民,還有美軍花了幾十年時間和幾千萬美元修建的運河要塞、岸防炮台……
其做派儼然是自視為新世界的羅馬。
為了保障運河區的安全,美軍已經砍掉了地峽附近成片的熱帶從林,然後用這些木材在那些低洼的沼澤附近修建了大量小型的土木工事,沒有了樹蔭的遮擋,赤道的太陽也就更加肆無忌憚炙烤著大地,烈日亮晃晃的,把武器裝備曬得像烤了火一般滾燙滾燙,只是把手不小心貼在上面,都會把灼熱的高溫嚇一大跳。
從那以後,直到1940年,戰略位置至關重要的整個巴拿馬地峽地區便都處在了美軍的直接控制之下。巴拿馬周邊的其他拉美國家不是沒有想過出兵幫助巴拿馬復國,美軍實力再強,也只有一萬多人的兵力,打不起長期戰爭。
正相反,美國駐紮在巴拿馬運河區的駐軍在1937年內戰爆發后,還以「維護秩序」、「保護美國僑民」為名,主動出擊,派兵佔領了巴拿馬城和科隆城,強行解散了共和國政府,此後又出兵消滅了奇里基省巴拿馬反抗軍,最後在巴拿馬共和國全境扶持起一個受美軍控制的傀儡政府和_圖_書。
不過……假如紅海軍可以利用墨西哥境內的港口作為中轉站,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巴拿馬本地的老百姓就凄慘了,周圍的種植園完全被美軍控制,巴拿馬人不在種植園過著奴隸一般的生活,那就只能選擇逃入熱帶叢林求生,現在成片叢林被毀以後,巴拿馬人便再無生路可走。
但無論如何,巴拿馬駐軍在德國提出的「巴拿馬軍團」計劃之下,力量迅速增長了好幾倍。
巴拿馬守軍除了美軍的三個師以外,此後又增加了西班牙白軍的一個摩洛哥殖民地旅,西西里的一個山地步兵團,還有國民法軍派來的一個非洲師,總兵力從內戰初期的一萬三千人增長到了1940年的五萬人左右。
確實如此,紅軍控制的夏威夷群島距離巴拿馬有八千多公里,志願軍解放的洛杉磯長灘港距離巴拿馬也有四千五百公里之遠。
德國暫時沒有能力直接向巴拿馬運河區投送兵力,雖然公海艦隊在北海的表現不錯,已經壓制了英聯盟共和海軍的行動,但是雙方的海上表現也只能說是六四開,德國海軍還是不大可能穿過北海或英吉利海峽直接朝新大陸運輸軍隊和武器。
這當中最重要的位置,當然莫過於巴拿馬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