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在義大利紅軍和克羅埃西亞人民軍聯手解放了德國最重要的石油港口阜姆以後,德國海軍還是可以通過土耳其的港口,將大量海外的戰略資源運到國內。
紅軍在俄羅斯境內作戰時十分順利,布爾什維克在白俄共和國境內早就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地下組織建設,所以中蘇聯軍解放了俄羅斯的歐洲部分以後,這些地下的黨組織馬上就可以轉入檯面,立刻接管俄羅斯共和國留下來的政府機關、部門、工廠、商店、銀行、廣播電台、農場、鐵路等等設施和機構。
在烏克蘭的土地上,現在每個月紅軍都在陣亡上千人士兵,這放在動輒幾百萬軍隊相互斯殺的美國戰場不算什麼。可是放在只有游擊戰、治安戰的烏克蘭,每個月上千人的陣亡就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了,從張雲逸和斯大林給出的報告來看,中蘇聯軍自從突破東方牆防線進入烏克蘭以後,面臨的局勢就不容樂觀。
德國人雖然無法直接從北海和英吉利海峽進入大西洋,但是別忘記了西班牙南部和北非都還處於帝國公約組織的控制之下。
伊麗莎白·弗林列出的每一個問題,都非常現實,內戰結束以後美國給予恢復社hetubook.com•com會生產、重建城市和基礎設施、促進經濟發展,在共產國際完全奪取北大西洋制海權的這段時間里,美國政府將很難再有餘力供應這麼大軍隊長期駐紮的開銷。
正因此,英國海軍至今沒辦法在大西洋上對德國海軍取得優勢。
歐洲的戰事正有利於共產國際,但是卻並不輕鬆,英聯盟還在勉力維持著挪威北部的戰場,因為只有控制住挪威的一部分領土,英聯盟海軍才能在法羅群島和挪威之間的北海海域建立起強有力的海上封鎖,遏制德國海軍從北海這塊邊緣海直接沖入大西洋的計劃。
但是,不論中蘇聯軍在烏克蘭肅清白匪的進展是多麼成功,都掩蓋不了一個痛苦的事實,那就是中蘇聯軍還是在烏克蘭遲遲數月沒有採取新的戰略進攻行動,他們的進展十分緩慢,哪怕法公社一再催促中國在東線發動新的攻勢,張雲逸也難以做到這點。
但要讓東共聯自己完全承擔起二百萬志願軍的後勤補給任務,那又更加不現實了。如果是在亞洲,東共聯還是有這個能力的,可這是在跨越了一整個太平洋的北美,而且將來志願軍肯定主要駐紮在靠近歐洲的www•hetubook•com.com東海岸一側,這麼長距離的後勤線,全讓東共聯從中國運物資過來,比起在東海岸就地消化解決來講,困難了不止數十倍。
按照里德的時間表,從1942年的十二月份就要開始執行裁軍計劃,他計劃在1943年的春季複員一百萬人,將百萬官兵轉業到地方,參与工農業的重建工作,等到1943年的夏季,還要加倍、加速裁軍,等到1943年年底時,就要完成全部裁軍六百萬人的目標。
但是在烏克蘭,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白俄境內是一片生靈塗炭,人民嗷嗷待哺,是在極致的苦難中等待解放,對待紅軍的到來當然猶如久旱遇甘霖,無限擁戴。
對東共聯紅軍來講,這其中最為事關緊要的,當然就是烏克蘭戰場。
除了志願軍的二百多萬兵力以外,新美軍經過五年來的擴軍、收編,以及1942年一年以來大量整編的舊美軍部隊,也已經擁有了將近一千萬人的正規軍部隊。
里德的裁軍計劃是一年之內把美軍從一千萬人裁減到四百萬人左右,一下子裁軍達到三分之二這麼多。
伊麗莎白·弗林說:「東海岸的移民來源比較複雜一些,市和_圖_書民對於亞洲人的接受度比較,南方的情況就很差了志願軍在東海岸駐紮幾個月時間,問題不大,只要避開南方就行,但駐軍時間太長,一定會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同時這對當地經濟來講,也是一項很大的負擔,兩百多萬軍隊啊,東海岸城市,特別是紐約那一帶的城市,都受到嚴重破壞,現在是自身難保,很難供應這麼多軍隊。」
英聯盟這一計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挪威北部很有利於防守,這使得英國遠征軍只用幾十萬人的部隊就守住了納爾維克。然而這條北方航線遍布流冰,運輸船從法羅群島啟航,再開往納爾維克的途中,艱險萬分,物資損耗巨大,再加上德國海軍的中途攔截襲擊,使得英國海軍過半數的戰力都必須集中在北海航線。
因此,巴爾幹和東歐的戰事也愈發激烈起來了。
這一裁軍計劃邁的步子實在太大一些,美方作出這種表態,無疑也會對志願軍產生很大壓力。畢竟美方自己裁軍達到六百萬人這麼多,如果還要再拿出大量財政供給志願軍的兩百多萬軍隊,就顯得東共聯這邊很不近人情了。
人們都知道白俄共和國在一戰結束以後的二十年,堪稱是空前混亂的二十和-圖-書年,哪怕薩文科夫鬥倒了科爾尼洛夫以後,一度建立起絕對獨裁的權威地位,但是也沒辦法迅速彌補白俄共和國二十年混亂時期給俄羅斯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混亂。
德國海軍的艦隊現在可以通過直布羅陀海峽,由地中海進入大西洋,正是這條航線的存在保障了德國各項海外進口資源的安全。
而且即便東共聯願意承擔所有志願軍的物資供給,還是有大量的軍需物資必須就地採購,不可能真的全部都從亞洲運過來。
烏克蘭大部解放以後,中蘇聯軍一度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戰略進攻態勢,如果從基輔北上,中蘇聯軍將有機會一口氣把裝甲矛頭捅到波羅的海,包圍剩下的一百多萬帝約聯軍。
林淮唐再度表態:「志願軍可由亞洲運來的物資,一概由我方自行解決。志願軍需要在美國本地採購的物資,也可以由我國支付費用,在美國採購使用。」
這麼大規模的軍隊,在和平時期是難以想象的,所以內戰現在才一結束,里德就堅持一定要儘快裁軍、複員。裁軍是得罪人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難徹底辦下去的事情,所以里德就更急於在自己生前完成裁軍的任務,不然等里德死後,再把這個和_圖_書包袱甩給福斯特,想要合理裁軍就會更困難了。
幾乎可說是無縫切換,中蘇聯軍就完成了對白俄共和國的全面解放和秩序重建工作,這一點對解放聯軍兵力非常重要,更不要說蘇軍還從這裏獲得了更大的好處--那就是隨著蘇軍大量接管白俄共和國的領土,蘇軍本身的兵員、糧食產量和工業產能均獲得了大幅度提升。
不得不說,帝國公約組織在歐洲以外的地區,如非洲殖民地、亞洲殖民地的布局,簡直就是一派胡乾的亂來。但在德國人比較熟悉和了解的東歐地區,帝國公約還是為像烏克蘭這樣的國家建立起了一套最基本的社會秩序,並使烏克蘭融入到了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新秩序」裏面。
林淮唐在這方面是願意做一些讓步的,東共聯完全可以承擔志願軍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的供給,可東共聯還是無力完全解決志願軍的所有供給需要。
烏克蘭在德國的控制之下,雖然說也因此淪為了德國的工業原材料產地,成為了一個喪失獨立主權的傀儡國,可是由於德軍的控制,烏克蘭的政治在這二十年來基本保持穩定,國內經濟也由於對德國的大量煤炭、鐵礦石出口,出現了長達近二十年的繁榮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