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土的喪失並非勝敗的決定性因素,就目前歐洲的戰局來講,甚至有生力量、重型裝備的得失,都沒有石油產地的失守來得重要。德國戰時的經濟潛力在美國的白色政權崩潰以後,就註定了受到巨大削弱,帝國公約正在各個方面顯出臨近崩潰的態勢。
「除了公報中說的那些,沒什麼新消息。」中校回答道。
德國必須做出重大調整,一些次要的戰場是時候該放棄了,比如說挪威,德國還有必要在挪威維持幾十萬地面部隊嗎?早些把那幾十萬人丟到庫班草原,東線戰場的態勢也不至於崩塌到這地步,帝國公約也許都不會丟失掉巴庫油田了。
德軍士兵不禁如此發問,可是德航的飛行員們也要發問,沒有足夠的航空燃油,他們又該怎麼出擊?陸軍丟掉了巴庫油田,丟掉了中東油田,海軍又不能保住美國的得克薩斯油田,德國的石油危機在1943年達到頂點,即便全國上下開始發狂一般修建煤轉油工廠,也沒辦法這麼快就補上如此巨大的能源缺口。
還有西班牙、北非和西西里島,隨著地中海的制海權日益被共產國際拿下,德國再繼續浪費大量資源維持地中海hetubook•com.com的那條戰線,也是一項巨大的失誤。
法國人最為深受鼓舞,因為經過了長達四年的放血,法蘭西公社確實來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還好美國內戰結束了,還好此時中國也開闢了地中海的新航線,越來越多的援助物資,正如血液匯聚過來那樣,集中到了巴黎,為嚴重失血,幾乎到休克狀態的法公社補足了精力,使法國人至少也要能夠堅持到歐洲戰場的結束。
這是一場令德國軍人異常煎熬的失敗。
但接著,這麼龐大的兵力,卻被均勻部署在了一條長達數千里的戰線上,處處設防,就等於處處不設防,中蘇聯軍隨便挑選一個薄弱的烏克蘭地段進行突破,就直接導致東方牆防線崩塌一半,帝國公約幾個月時間就丟掉了大半個工業資源極度豐富的烏克蘭。
因為莫德爾深知以目前東線德軍的狀態,如果不能得到國內更為有力的支援,那麼明斯克的完全失守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那些在維捷布斯克和奧爾沙駐守的德軍部隊,大多都經歷過庫班草原、高加索和烏克蘭的失敗,更何況他們現在還嚴重缺之燃料,大量飛機和坦克和*圖*書就只能減少出勤率,這又導致了紅空軍得以迅速主宰了白俄羅斯東部的天空,在大批對地攻擊機的猛烈攻擊下,德軍的一切機動動作都成為了無謀又莽撞的送死行為。
大批德軍士兵被困在奧爾沙高地之內,有五個師的殘部被困在這個熾熱的包圍圈中,他們試圖向西突圍,逃回明斯克,然而情況卻非常糟糕。
這樣連續的失敗打擊之下,東線德軍的士氣怎麼可能高得起來?
白俄羅斯戰役的進展過於順利,這場戰役的進程不僅讓柏林大受震撼,而且就連紅軍自身都對這場勝利的輕鬆程度大感意外,張雲逸和捷爾任斯基都沒想到紅軍會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贏得如此之多的勝利,戰區統帥部一度對自己所獲的成功也不甚明了,張雲逸還給尋淮州下達過一條命令,要求他的部隊不要冒然渡過別列津納河,但實際上,早在這條命令下達以前,紅軍的部分軍隊就已經渡過了這條河流。
施泰因科勒爾心中毫無樂觀情緒可言,團里的軍士幾乎都是前線老兵,向來是德軍中的精銳王牌,經常在西線的作戰行動中擔當先鋒,但現在,不要說這個團,就是全師都只剩下十和_圖_書幾輛坦克、幾十輛裝甲偵察車,還有另外幾十輛擠滿傷員的卡車了。
莫德爾這才發現,東線德軍的士氣實在太低迷了,他們不同於西線的德軍部隊,西線德軍好歹還曾經打進巴黎,哪怕最終功虧一簣,可西線德軍至少看到了埃菲爾鐵塔的塔尖,他們獲得了許多勝利,即便潰敗,可西線德軍的戰線至今還在法國境內。
白俄羅斯東部邊境附近的許多村莊在深夜燃起了熊熊大火,炮彈在四處落下,輕武器的射擊聲此起彼伏。在這些聲響中,伴隨著凄厲、令人毛骨悚然的喊殺聲,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已經面臨過許多次失敗,尤其是在東線,一敗再敗,然而還沒有哪一次失敗,像如今在白俄羅斯東部的失敗這樣來得迅速又突然。
很快,施泰因科勒爾就收到了上級的命令,司令部用無線電通知全軍解散,並命令道:「向西殺開血路,各自逃生。22點30分發起突圍。」這是一個痛苦的決定,卻也是某種解脫。
人還在華盛頓的林淮唐,後知後覺了解到了白俄羅斯戰役的發展情況,當時白俄羅斯戰役還沒打完,但是中蘇聯軍的勝利之勢,以及德軍在戰場上表現出來的行https://www•hetubook.com•com動遲滯的模樣,已經讓聚集於華盛頓的共產國際領導人們做出了一個重要的判斷:戰爭就要結束了。
命令被迅速下達,當晚22點20分,炮兵實施最後的齊射。火炮的轟鳴淹沒了車輛的咆哮;當最後一發炮彈射出后,這些大炮被炸毀,一切不必要的東西都被丟在了身後,病者和傷員,所有無法行走的士兵,都被丟下。
莫德爾已經從柏林帶來了大量新式的重型坦克,那些裝備了美洲豹的重裝甲營,如果能獲得充足的燃料,經常一個重裝甲營就能抵擋住蘇軍的一個坦克師或是東共聯紅軍的一個裝甲團,可問題就在於德國從上到下,都在1943年進入了最為致命的能源危機,莫德爾的許可權也沒辦法為他的部隊索要到足夠石油。
「拉策爾,您有什麼新消息嗎?」施泰因科勒爾問他的炮兵團團長。
東線德軍就截然不同了,柏林對東線採取了添油戰術的打法,從最開始只派一兩個集團軍增援薩文科夫的白俄共和國,再到薩文科夫兵敗如山倒的時候,這才恍如大夢初醒,趕緊在東方牆上組織起了二三百萬人的龐大軍隊進行防守。
莫德爾在竭盡所能重新組織東線hetubook•com•com的德軍部隊,還有那些比較善戰的僕從軍部隊,他堵住最危險的漏洞,加強崩潰的前線,不斷穿梭於他的部隊中,鼓勵、干預,甚至親自率領他們投入戰鬥,然而莫德爾手中可用的資源實在非常有限,所以整個白俄羅斯東部的正面防線,還是在一寸一寸的崩塌,東線德軍幾乎毫無辦法。
除了公報中說的那些以外,他們對情況一無所知!德軍中層將領只能依據公報中提及的態勢部署自己的行動,可是這些公報……大家都很清楚,它掩蓋了真實的情況試圖來鼓舞士氣,結果卻只是讓更多德軍部隊犯下過分樂觀的錯誤。
帝國公約中太缺乏有能力的盟友了,這導致德國必須處處增援,像一個救火隊長,到處洒水,結果自己最重要的戰線卻出現了巨大的危機……
「中國人的飛機鋪天蓋地,我們的航空兵在哪裡?」
戰事以雪崩般的速度發展著,超出了所有人的預計,中蘇聯軍的二百萬軍隊還在繼續增長,並且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也正在組建他們的紅軍,龐大的隊列正沿著塵土飛揚、備受陽光炙烤的道路,從白俄羅斯一路向西,明斯克已危在旦夕,莫德爾不得不在戰局的關鍵時刻,又坐飛機回到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