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國開創者王建當初發動政變,建立國家時,
城防設施不全,城內環境也不熟,人心惶惶之下,
而忙於政爭、無暇他顧的朝堂上層,謠言四起,極端緩慢低效的戰時管控機制等問題。
王俁慌忙起身,僅帶少數隨從,乘馬登上松岳山,以觀形勢變化。
最初的開京城周長不足十里,只有一道城牆,防禦能力很弱。
兵變因倉促派往江華島的守軍引起。
而將沒有背景的大部分兵卒集中關押,等待鑒別和處置。
後來,這裏成為了王氏豪族的封地,出身開城王氏的王建奪權建國后,下令定都於此,
這幫暈頭暈腦的兵卒登上江華島,還沒有適應新防區的環境,就被同舟社圍了城。
隨後又奔波夜寒,冷熱交替,
在這個時代,幾乎不可能被外來侵略者以強力迅速攻破。
正在為王室傳承辛苦播種國主王俁,突然聽到內侍急呼「城南兵變,城中亂起」,
國王的命令稱為「詔」,繼任人被稱為「太子」,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后」。
但等登拓俊京聚齊親隨,走出府邸后才發現,
對新式戰術的理解不夠,使得各地面對同舟社的「神兵天降」,立即慌了手腳。
一路摧枯拉朽,攻陷了開城,險些導致高麗亡國。
建國后,王建一度醞釀建號稱帝。
直到敵軍打到江華島前,都沒人想到敵人真敢攻擊開京城。
和圖書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遼軍主力部隊南下,
而且,風大浪急,划小船過海,難免會被海浪打濕衣服,穿不|穿冬衣都不保暖。
但敵軍的戰略戰術太詭異了,超越了所有人的認知。
特別是開京,守城兵力嚴重不足,士卒們對即將開始的大戰也非常茫然。
他們還「堅守」到同舟社炮轟后才投降,已經對得起朝廷了。
負責收容敗兵的城南大營守將崔直出身海州崔氏,根本不管他們的死活。
因此,新任僉書樞密院事拓俊京得知城南大營兵變這一噩耗,
城中的有效利用面積,當然不能與平城的東京相比,居民人口也不在一個層次上。
還有一些人盼著局勢進一步失控,以便趁火打劫,或報復、或破壞、或放縱心中的慾望。
要是什麼「處罰」都沒有,回去后,你們的國主和貴人們如何相信你們沒有投靠同舟社?
潮濕寒冷的夜裡,被放歸的高麗兵卒們又餓又冷,卻只能像牲口般擠在一起取暖。
按照禮制,其居所應該稱為王宮或王城才對。
而高麗都城開京的起源,則要追朔到四百多年前。
普通百姓一家幾人搬個新居,
做大事的關鍵時刻受到驚嚇,
建成后的開京形成了「四重城」規制——
為了穩定開京人心,高麗朝廷並沒有公開敵軍肆掠本國海疆之事。
使得大敵當前,國內長期積累的https://m.hetubook.com.com
各類矛盾,在這場兵變的催化下,被釋放出來。
體現了「憑險據守」的思路。
松岳山橫亘于城北,而從城西的蜈蚣山、西南的龍笛山、城南的德岩上、東南的廣德山等一直綿延不斷的山脈,
也嚇得當場失措,呆立半晌,才回過神來,詢問兵變的細節。
紛紛猜測,也許是哪位貴人想在陛下面前邀功,才折騰自己這幫賤卒。
就連拓俊京也不得不承認,換他自己指揮北征之戰,結果也好不到哪裡去。
理由也很合理——
新羅統一三韓,結束「前三國時代」,開始在這裏設立松岳郡。
降卒的軍械甲胄和禦寒被服等物,在江華島就被同舟社「收繳」了,
兩條山脈一南一北,就如同兩個半圓形的籠扣,合力將開京夾在中間。
敵軍即將攻城的關鍵時刻,防禦的重點部位,卻發生了如此大規模的兵變,
讓王俁的身體受到嚴重影響,落下難言之隱。
從其偽稱「海東盛國」高句麗的繼承者,取國號為「高麗」,就知道他的勃勃野心。
敵人只要佔領城南制高點——百余丈高的德岩山,城內軍民的活動,就盡在敵軍掌握。
國人也不稱呼國王為「王」,而稱「大王」「陛下」,一些典籍上還寫「海東天子」。
但在規制上的一些僭越稱謂依然保留了下來,中原混亂多年,和圖書也未追究。
在顯宗王詢時,徵用民夫三十萬人修建外城(羅城)。
自比雄主的王建當然也不會滿足於做蝸居半島一地的「小王」。
開京城的唯一命門,就是——人心。
萬一落水,活動不便,穿著冬衣還會要人命。
能攻破開京城的,只有開京人。
其後,其國君臣痛定思痛,決定擴建都城。
相對於敵人的戰略目標明確,反覆調動高麗大軍,卻是高麗的各種失誤。
這就是大敵當前,高麗朝堂仍然能爭吵不休的「底氣」所在。
投降后,本來個個惶恐,不知會有怎樣的命運等待著他們,
三千余(還有江華縣原本的五百兵)守軍被放回這麼大的事,朝中卻無人及時做出明確指示。
當晚,發生了暴亂,崔直被殺,大批底層士卒被裹挾,城南大營失控!
不過,因為開京是山城,
除了北段城牆繼續沿用松岳山上的原城牆牆體外,
根本不及進宮請示國主王俁,其人當機立斷,召集了百余親隨。
對開京防禦戰來說,可謂是致命一擊。
幸好「仁義」的同舟社沒有任何虐待和侮辱,就釋放了他們。
得到消息后,熟悉軍中情弊的拓俊京知道時間不等人。
但正因為如此,開京城中保留了大片的農田和林地,
就連同為京營的袍澤們也看不過去!
城南大營守將只能放走「身家清白」的豪族子弟,
並在松岳山和_圖_書南麓山腳下建造宮城和皇城。
更為嚴重的是,朝堂上下,全部誤判了同舟社的戰略目標。
如此依山而建,憑險據守,還能自給自足的「巨城」,
這些人上岸時,僅著單衣,之前因為逃離江華島的興奮,又一直在奮力划船,都沒覺得怎麼冷。
比幾經擴建后的大宋東京城外城牆,還要長一倍不止!
準備趕往城南大營,憑藉個人的威望,迅速平息動亂,穩定局勢。
上岸后,心情放鬆下來,又收了汗,才感覺凍得要死。
為國「血戰」,降后還要逃回的「忠勇將士」,竟然受到奸臣如此慢待,
就連高麗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也因為這場突發的兵變,嚇出一身病。
一方面,狡辯自己沒有調撥這麼多的禦寒物資的許可權,需要向上請示;
其中,外城周長二十九萬七千步,約合後世六十三公里(高麗制度一步等於六尺,一尺約合三十五點五厘米),共設有二十二道城門。
雖然,其人之後還是接受了後唐冊封的「高麗國王」封號。
把開京從西南到東南幾乎一百八十度包裹起來。
少數消息靈通的貴人急忙命奴僕收拾行裝,準備形勢不對就帶著部曲逃出城。
另一方面,連晚飯都不給他們吃飽。
正值唐朝滅亡,諸侯混戰,神州無主,中原大地一片混亂。
真遇到大亂,開京不僅有存糧可用,還可邊打仗,邊在城中種地。
https://m•hetubook.com•com高麗作為立國兩百年的王朝,有著完備的戰爭動員機制和防禦體系。
百年前,為懲罰與大宋陰謀夾擊遼國的高麗,
即外城(羅城)、內城(半月城)、皇城和宮城四道環形閉合的城牆,防守能力極大加強。
如此良機,是個有野心的人,都會生出別樣心思。
又將城牆向東南方向延伸,且基本都修建陡峭山脈上,
種種誤判之下,開戰後,高麗軍隊就一再被同舟社牽著鼻子走。
在同舟社大軍佔領江華島之前,
別有用心的人更是推波助瀾,寄希望于動亂,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這種「外王內帝」的現象,是有歷史原因的。
彼時,朝堂上正亂作一團,
這本是很穩妥的處置辦法,但意外就在——
更多的平民則在驚慌中,茫然地等待未知的命運。
城內謠言四起,兵荒馬亂。
風雨欲來,王朝即將傾覆的恐怖陰雲已經籠罩全城。
城中心還有三十余丈的子男山作為制高點。
相比起城南大營兵變的禍患,開京城內的動亂才更要命,穩定城中才是當務之急。
數十年後,又改松岳郡為開城郡。
但實際上,按照高麗禮制,首都被稱為「皇都」,王宮被稱為「皇城」;
都要提前準備很長時日,事後還要不少時間,才能適應新生活。
以至於移防江華縣時,好多兵卒以為這隻是一次常規軍事行動。
高麗國的君主只是國王,而非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