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天地有情
第五章 朦朧疊輕羽,亦花亦羅衣

「起先的幾次,都是大家輪流來,也沒出什麼事。可是後來,大家在運油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但凡是村民把油運回來,開蓋時油總是少了一截,又有人注意到油桶底下有油滲出來,由此可以相信,油桶底下肯定有古怪。待到眾人把這桶油分乾淨,把桶倒過來時發現,桶底破了一條縫。
在樹葉與稻草人飄帶神跡的討論話頭過去后,折居同學又一次向我問道:
「難道不是嗎?本來,神社也沒有主動向人們強調這是神跡,這個裂縫也一直就在桶底,一直都沒有條件修補。之前輪流運送的人當中,有個人或許是覺得神社這麼做斷了他的一筆外快,於是他像是不信邪一樣,在神社這麼來了兩三回之後,提出讓他用這個油桶再來試一次。這次,沒有出發前的儀式,他也輕車熟路地載了一桶油回來,可大家上前一看,他這次運輸還是像剛發現漏油的那次一樣,油從裂縫裡滲了出來,不但漏了一車,回來的路上還能看到斑斑點點的油跡。」
「這不就解釋了這所謂的『神跡』嗎?」
「可是每次油用完,神社清洗之後,是會把油桶放倒風乾的,爺爺他們也檢查過風乾時候的油桶,那個裂縫可是實實在在地存在的,這難道不是親眼檢查了嗎?」
「正是因為桶里有油的時候不能把油桶放倒,所以你的爺爺他們永遠無法檢視『桶里還有油的時候』的桶底裂縫。也就是說,神社利用的就是這樣一個盲區,使用了一種在有油時能夠堵住裂縫,油用光時就會自己消失的堵塞物,再結合這件事發生的季節是大雪封山時候的嚴冬,折居同學,你想到這是什麼了吧?」
這種場合再要嚴肅一些的話,包括被傳銷組織、異教團體等等洗腦的人,在被解救后與社會接觸時,他們的反應也讓人感覺到「被植入了根深蒂固的門戶觀念和排外m•hetubook•com.com意識」。就拿這次夜祭町的事例來說,我認為的「植入意識」是夜祭町神社的信仰觀,可以算作一種宗教觀念。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我對夜祭町的一些所謂的「神跡」提出我認為的科學解釋時,折居同學是對之將信將疑,並不像在學校和影像器材店時對我的完全信任。
「嘉茂同學,剛才我舉的兩個神跡的例子,都是因為有文字的痕迹,所以嘉茂同學才覺得,這些事情只能由神社的人做出來。那麼我這裏還有一個例子,是和文字無關的,這件事情到底是怎樣的真相,我倒是想聽聽嘉茂同學,你的意見。」
看來,折居同學的眼中,我的形象是「不懂得落後鄉村的歷史生活」的城市文學少女。她很是體諒我的認知,但凡是覺得我無法想象的概念,她都會舉出城市生活中的例子輔助說明。其實,這樣的大油桶,無論是現實中還是文藝作品里,我都有所見聞。有一部以金田一耕助虛構的外孫為主角的少年偵探漫畫,其中的一起重要事件,便是通過油桶的操作來實現。所以我點了點頭,表示我能夠對它的形象有感知。
「折居同學,雖然你說的事情,對於故事作家是個非常好的素材,但在我看來,就算是你的爺爺他們這樣做了,他們仍然不能稱為『徹底檢查了油桶』。試想一下,你的爺爺他們去檢查油桶時,親眼檢查過裂縫的狀態嗎?」
「雖然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但冬天里,村裡沒有鐵匠,也沒辦法再去置備一個這樣的大油桶。所以一時間,大家無計可施,都對著這個裂了縫的油桶發悶。這時,神社的人卻站了出來,給了大家這樣一個交代:直到開春解凍,運輸必需品的工作都由神社來承擔。並且,神社這邊也不再加收所有人的油錢和辛苦錢。不過他們也提了一個附加hetubook.com.com要求,那就是在每次出行前,全村人要聚集到神社祈求運送的平安。
「那,不是神跡的話,還能是什麼?這次總不可能是因為神社的人多懂點文化就能解釋的吧?」
「大家商議的結果是:先由村民會出錢作為啟動資金,由這些有條件的人家輪流出山買必需品。但其他人家在取用這些必需品的同時,除了付出原本的價格補入村民會賬目外,還需根據取用量額外付給買必需品的人家油費和辛苦費。由於必需品對大家都不可或缺,所以這個方案,大家都能接受。
「這樣一來,夜祭町的人們便不得不相信,神社這是有了神的保佑,所以才能做到就算用有裂縫的油桶,一樣能完整地運回一桶油來吧。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開春嗎?」
「當時大家心裏都納著悶,於是一片聲地贊同。不久后,神社又要出去買一次油,這回,爺爺他們就開始搞監視了。從他們把油運回來開始,他們就時不時地溜進神社去查看那個油桶的狀態。比如敲敲油桶,看看裏面是不是有異常構造,又或是給油桶壁和鐵鏈上做個記號,看看神社會不會另換油桶,再或是藉著各種機會到神社的各個角落瞄一眼,看看哪裡是不是還藏著一個油桶。這樣的事情做了很多,好在神社方面完全就沒有介意,油桶就放在那裡任大家檢視,有人來買油,就派人來稱量收費;油桶空了,就派人清洗后風乾;要再次出行了,就派人召集大家來舉行祈禱儀式。
「問題就出在這裏,折居同學,為什麼他們要在這時把油桶放倒,而不是在還有油的時候將油桶放倒?」
「爺爺對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直到現在,他都覺得,這件事情中的不可思議,只能用堅定的信仰來解釋。那是在我爺爺還像你我這麼大的時候,夜祭町外出的路只有少數幾條,和-圖-書並且路況也很差。幾十年前,氣候比現在要冷。每到冬天,山裡就會刮大風下大雪,出山的路變得極其難走,小車都很難開行,整個夜祭町彷彿就對外面隔絕了一般。但是,我們在裏面也要生柴燒火,生活必需品是少不了的。於是,村裡的所有人便商議,每到冬天,都需要定期派人出山,集中採辦各種生活必需品回來。因為在當時,能夠在風雪中把全村的必需品送回來的車輛,村裡也就那麼數得過來的幾台,所以,擔子也就落在了這些人身上。神社方面有一台,其他是兩三戶村民。
「那個提出再試一次的村裡人拿到油桶時,爺爺他們也上前看了看,記號什麼的都是老樣子,說明這就是神社帶出去的油桶。但結果我剛才已經說了,只有神社才能把油完整地運回來。這樣來回幾次,大家也只能相信,這就是因為神社的祈禱儀式,進而有神明保佑,才能用這個有裂縫的桶把油運回來。」
「對於一般的村裡人來說,這樣做無非是換一種方式打消雪天封山的無聊,但卻有少交點錢的實在優惠,自然樂意。於是在下一次的出行前,神社方面煞有介事地在裂了縫的油桶上貼上了符紙,然後擺弄了一番,便出行了。等到這一趟回來時,人們居然驚奇地發現,這次送來的油竟然一點都沒從縫裡漏出來。」
「是怎樣的事情呢?」
「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油桶外表上看起來是那麼回事,但實際上,神社的人在保管這個油桶的時候,有沒有做下什麼機關呢?比如說,神社其實自己另備了一個好油桶,自己去的時候用的是好的,而其他人出山時則給那個有裂縫的。這不就是『神跡』的一個解釋了嗎?」
「這個問題像是你問出來的嗎,嘉茂同學?桶里有油,放倒油桶不是自找浪費嗎?」
從之前的折居同學的話語和_圖_書中,可以感覺出,她已經在潛移默化中被植入了夜祭町的「鄉土主義」信仰。我這個夜祭町的外人表現出對夜祭町文化的非議時,她的態度便明顯表現出了抗拒和質疑。這種情形,讓我聯想到的是「入主出奴」的門戶之見,這種現象不止體現在折居同學的情形,在其他一些場合,例如對一些爭議性工作優劣的辯論,不同學術流派間的抗衡等等,往往都帶有對對方的排外性質的攻訐。
說到這裏,折居同學用一種微妙的眼光看著我,顯然是在說:這可比之前的神跡要玄乎吧?不過,我卻已經在思索其中的種種可能:這個國家冬天的溫度,倒不至於讓油凍住,但若是液體的油,前一次就流了下來,這一次難道就因為有了神社的做法,愣是不往外流了?
「所以,你的爺爺這一代人,就把這當做是因為信仰而引發的神跡嗎?明治維新好歹過去了這麼多年,再怎麼說,也不該像古人那樣,但凡道理無法解釋就歸結到神明的力量吧。」
「折居同學,不知你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句俗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是夜祭町里的人,看問題的視角不免有著夜祭町傳統的成分在裏面。你的父祖對於這件事的宗教性的看法,也或多或少影響到了你。如果換做同樣是神社家女生的,本地誌賀神社的明石同學,我想,連她都不會認為這是什麼神跡。」
「並不止持續到開春。第二年雪化了,油桶存在了神社,夜祭町里的人各自忙活上了自己的農活,一時間都忘了這一茬事。到了入冬,那一年天氣又格外冷,封山時間比以往還早,大家一時間又沒轍,神社又是在這時站了出來,自願為大家按照慣例繼續服務一年。好在第二年開春,人們沒再忘了這件事,終於請鐵匠把桶修好。就算修好桶之後,神社也一力承擔下了後幾年的必需品運送工作,沒讓大家額和-圖-書外破費。所以,那兩年發生的事情,難道不是神跡嗎?」
「冰?可是要怎麼做?」
「運作的開始階段很正常,大家又湊錢購買了一些大宗物品的存放器具。例如,我們採購鹽、糖、柴火,都是整袋整捆地買,所以就要有放鹽糖的木箱和為柴火遮雪的布幔。而爺爺認為的神跡出現的地方,是用在同樣用處的,集中放置各家用油需求的油桶,就是像一些動漫里的野營場景里,盛水后洗浴的那種大鐵桶。」
「事情哪會有這麼簡單啊。不瞞你說,嘉茂同學。神社第一次成功地運油的時候,爺爺跟我說,不僅是那個後來公開提出自己再試一次的村裡人,其實大家心裏也都是將信將疑。想到像嘉茂同學你這種解釋的人也不在少。爺爺在和村裡人商量的時候,就有人提出,反正油桶就擺在神社的院落里,也沒說不讓人去看,不如大傢伙一起去神社裡打探打探,看看他們到底是不是在搞鬼。
「我不是很懂,嘉茂同學,你還是把你的想法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就好。」
「這是很早以前的一件事了,我先說說那時的情況吧。現在,我們走出夜祭町,得靠家裡運水稻的小卡車,或者幾小時一班的鄉間巴士。但在當時,交通條件可比這還要差勁,沒有巴士,就連有小卡車都少得可憐,每每是幾家才共同出錢置辦一輛。過去的夜祭町,比現在的人口卻要多,但在這種惡劣的交通環境下,生活設施卻非常難以調達。
「在出行前,神社在桶底灌上一層水,等待它結冰。嚴冬里,桶的根部有些冰塊不會有人懷疑。結冰后,裂縫就被堵上,可以去運油回來。並且因為桶里有油的時候沒人會把它放倒檢查,所以桶底有比看起來更多的冰一直沒人發現。待到桶里沒有油時,神社又要用熱水來沖刷清洗,這時,冰又跟著熱水一併融化流走。現在,你還認為這是神跡嗎?」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