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靜至岩深處,隱約有蟬聲
第三章 鄉淚數行征戍客

「那麼,假設你的奶奶真的是動身去瀧澤,你覺得她有辦法解決這個空間距離上的麻煩嗎?她一來上了年紀走不了遠路;二來沒有自己帶錢,也不會乘坐遠距離交通工具;三來她在山形沒有可以依託的朋友幫她成行。在這些條件都被堵死的前提下,你們又已經向警視力量取得了聯繫。他們在人口走失的情況下會怎麼調查呢?嗯……自然是查監控錄像、查社會救助機構的登記、查公共住宿設施的入住記錄等等,這些東西既然連警察都查不到,我們再去追究也沒什麼意義。所以,若是我處在希崎同學的立場上,我就會這麼想:如果奶奶真的去了瀧澤,她是怎樣去的?如果她事實上並沒有去瀧澤,那她的目的是什麼?」
「那麼,那張留言條還留在你身邊嗎?」
這樣的大事壓在頭上,居然在初見時還能有說有笑,也真有你的。我暗中對希崎梅子的心態感到非常不理解。不過表面上,我還是以積極的態度向她表示我同樣對這一現狀的關切。「現狀我已經了解,但您的奶奶離開家並下落不明已經半個月了。在這期間,你們嘗試了各種能想到的途徑,但得到的反饋是零,既沒有好消息,也沒有壞消息。唯一的線索就是那張宣稱去瀧澤的留言條,是這樣嗎?」
過了十天半個月,最令人擔心的幾種情況,比如噩耗見報、勒索電話等並未發生,希崎家稍稍鬆了口氣,然而他們弄不明白自家老人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葯。就算她這時候真到了瀧澤,這六十年後的城市也不會再讓她產生任何的熟悉感。山形的警視力量也聯繫了瀧澤的同行,他們也回復說,並沒有出現「一個符合體貌條件的,像是迷路的老太太」。
不一會兒,我們的手機上收到了圖片。這是一張隨意貼便簽,也就是貼在小白板或冰箱上用以記錄臨時的未完成事項https://m.hetubook.com.com,隨時可以撕下的貼紙,邊角有些皺。貼紙正面用一種非常娟秀的字體寫著「我動身去瀧澤了,勿念」的字樣,背面是空白。我們向希崎梅子確認她奶奶的筆跡如何,得到的答案是「這張便簽上的字跡與過去奶奶的字還是比較相似的,但奶奶已經很多年不再提筆寫字了。」
希崎家的「鄉愁」與一般人「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的「鄉愁」確有些不同之處。具體情形是這樣的:希崎梅子的奶奶在上了年紀之後變得非常念舊,說話間總是透出「想回瀧澤」的意願。然而,他們家從三代之前就從瀧澤來到山形發展,瀧澤已經沒有任何「可以回去」的地方了。希崎家的年輕兩輩非常清楚這個事實,所以每當老人家提出想回瀧澤的意願時,家裡人便向她擺事實,讓她打消這個念頭。然而,這位老人家卻像是心中還懸著什麼事情一樣,就算這一會兒被說服了,過得若干時日,卻又提出了這個想法,並且態度一次比一次迫切。希崎梅子也反問過她的奶奶:「您為什麼這麼想回到瀧澤去呢?」老人家只回答說:「說不出來,就是特別想回去看看。」
「所以,嘉茂同學,在你解釋了我們山形流傳的幾個怪談后,我覺得,你有資格挑戰我所面臨的怪談了!」希崎梅子的語氣變得更加急促而有張力。她將以上事實用連珠炮般的語速向我介紹,得虧這是我使用得最為熟悉的語言,我才能把裏面的信息全部捕捉並記錄下來。她最後道:「嘉茂同學,請務必幫幫我們!」
作為立石寺「驛頭」的希崎家也知曉這些寺內活動的變化。於是,希崎家自己也向那位擅於為人排遣鄉愁的老先生提出了自己的「鄉愁」:希崎家也不是土生土長的山形人,而是更北邊的瀧澤人氏。他們是www.hetubook.com.com三代前搬來此地,現在除了父母與女兒一家三口在山形,還有一位老人家,這位老人是希崎梅子的奶奶。
這些人平日里並沒有出現在希崎家身邊,那又是怎樣和老太太取得聯繫,商定行動方案呢?希崎家有一位主婦長年在家中,那麼老奶奶繞開她展開秘密聯繫的可能性不大。進而可以認為,她應當是在自己出門的時間和他人展開聯繫。我想,警視力量也應當會想到這一節:就是向希崎家詢問老奶奶個人行動的頻率。所以,我也將這個問題向希崎同學詢問:您的奶奶平日里個人行動的規律是怎樣的呢?
然而在最近,終於出現了希崎家人意想不到的變化:老奶奶在一次自己出門之後,便再也沒有回來。原本希崎家人認為,現在已經沒有來往于城市之間、招手即上的客車,她作為一個根本不會買票的老人家,單憑自身斷然是沒法回去的。加上她在除此之外的生活中依然表現得神志清晰、行動合理,所以家人認為她還不需要照料,便也對她一開始的獨自出門毫不在意。但這一去不返,才讓希崎家人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當時是一個工作日,希崎梅子在學校,她父親在上班,母親出門買菜,留老人在家。然而當這位主婦回家時,卻發現老人家留下一張留言條「我動身去瀧澤了,勿念」的紙條,人卻不見了蹤影。再到她經久未歸,越來越不像是報復性的惡作劇時,希崎家裡人才真正慌張起來。她年事已高,年輕時在山形結下的人際已經凋零殆盡;自己因為年老也逐漸深居簡出,希崎家人也確信她並沒有什麼可以依託借住的人際。她從家裡離開時並沒有帶多少錢財衣物,更不像是去另外一個城市的模樣。希崎家的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報了警,並且也刊登了尋人啟事。
當一個人長時間地hetubook.com.com執行同一種生活模式后,便會產生慣性,和對這種生活模式隱隱然的依戀。這種情感輕重有別,隨著時間的積淀而愈發濃厚。舉個例子來說,成語「安土重遷」反映的就是人們習慣了家鄉的生活,不願意進行搬遷的共性情感。在這種情感的催發下,當我們不得不背井離鄉時,便總是被一種憂傷、愁苦的心境所籠罩。這種鄉愁,或者說名為「nostalgia」的情感,更是衍生出了不少令人產生共鳴的文學作品,在作品中盡有「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這樣傳情達意的句子。
「奶奶的娘家是當時住在瀧澤的大貴族,她是富貴人家的小姐,受到過相當好的教育呢。不過她年紀這麼大了,還能不能寫下清楚的字跡我就不清楚了。她年輕時肯定是知書達理,但近年來她也不提筆了。」
「這樣啊……那就是在散步中結識了什麼值得信賴的人了。我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來做個證明吧,希崎同學的奶奶在每次散步回到家裡之後,所做的事情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呢?比如說,老人家在某次散步回來,額外拿紙巾擦了擦小腿上的汗;或者在脫換鞋后額外抖了抖外出鞋上的灰塵,這些都可以作為『她此次外出散步的內容和往常不太一樣』的旁證。並且,還有一個問題:老太太沒有帶衣物和錢,那麼她是穿著什麼鞋子走失的?」
「原件在家裡,不過我手機上有它的照片,我發給你們吧。」
「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做一些猜測。既然第一個問題,因為空間上的距離怎麼看都無法實現,我們就只能假定希崎奶奶還在山形。這樣一來,這張留言條的信息就是假的了。假定它是假的,疑心起來,疑點便顯現出來。八十多歲的老年人若是要寫出這般小家碧玉的娟秀字體,非得通過長年累月的練習來保持書寫習和*圖*書慣。我想,只需要擱筆三年,這般字體就不可能在倉促間寫成。既然不是自己的筆跡,寫的又不是真實的內容,那麼希崎奶奶顯然是動了陰謀詭計。這張便簽出自希崎同學的物品,說明這位老人家是約好了幫手,然後臨時執行各項計劃。但希崎家的人認為老人家在山形沒有可以值得依靠的人,這是希崎家人所掌握的情況,那麼老人家定然有還沒有為家人所知的人際關係。老奶奶不將這一層窗戶紙向家人捅破,說明茲事體大,有一股老奶奶認識,希崎家人卻不認識的人在和她一起行動。」
「那麼,你的奶奶能在這個年紀了依然能提筆寫下工整的字跡,也是件很罕見的好事情啊。」
——題出慶滋保胤《山川千里月》
「她基本上不太出門,頂多是在每周末出門散步。在這之前,我們也沒有注意到奶奶出門的次數增加或是時間有延長。」
「這些細節我們都沒注意到,很抱歉沒法回答嘉茂同學。不過,奶奶最後一次離開家時穿的鞋子我知道,是一雙老年人的布鞋。」
我是霞浦人,在這座生活水平落後于平均水平的水濱小城生活了十余年。但篤定了將來要進入大學深造的想法,那就勢必要離開這裏。每當想到這一點,我心中不免也會生出怏怏之意。相比之下,同為霞浦人的河內同學,則因為一陣突然而然的變故,倏地便離開霞浦,去了山形。照說,她對霞浦的眷戀之情也該更加深刻一些。
作為最老一代的希崎家人,希崎梅子的奶奶的確是在瀧澤成長起來的。然而,她在二十歲不到的時候嫁給希崎梅子的爺爺,然後又隨著他舉家來到山形。不過,希崎家的老人在這時候也已經八十有餘,時隔六十多年,就算她對當年的瀧澤還留有什麼記憶,現今的城市也早該不是那個樣子了。並且,希崎家的大人也懷疑這樣執著于回到瀧澤可能是某種心理疾病和*圖*書,於是假託檢查身體的名義,帶這位碩果僅存的家中耆宿去看過心理醫生。但醫生旁敲側擊后得到的結論是,這位老人的神智清晰,判斷準確,這種莫名的執著也並不是阿爾茨海默的癥結使然。醫生的判斷使家裡人相信,老人家想回到瀧澤,定然是心中還有什麼秘密。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每當老人家提起這個話題,希崎家人就會向她詢問「到底是什麼讓您想回去?我們送您回去之後您又要往哪裡去?」每當家裡人拋出這些問題,老奶奶便三緘其口,始終不做聲。於是希崎家的人們出於安全的考慮,自然也不肯送她回去。
在山形,確實有個供人宣洩思鄉心曲的地方,那就是立石寺。原本,作為增加營收的項目之一,立石寺開闢了一個角落,邀請了當地的和樂手進行和樂演奏。但由於選取和樂的體裁大抵是思鄉,加上初來這裏的樂手也是個善解人意、世故通達的老先生,故而在演奏完畢后,總有人向樂手先生傾訴自己的思鄉之苦。於是,這裏的音樂功能漸漸衍變成為傾訴人紓解煩惱的背景,「訴衷情」反而成了遊客們團座在此的主流。並且,立石寺也捕捉到了這一變化,另闢了一個場所給和樂表演者使用,而將這裏專門留給了老先生和另外延請的一些專門的,紓解煩惱的人才,以著力發揮這個積極變化所帶來的商業意義。
「布鞋不適合遠行,只是平常散步所用。那麼老奶奶定然還沒有去瀧澤,只是在某位私自結識的可託付的人那裡躲了一陣子。而這應該也是她的計劃。我覺得,您的奶奶定然在謀划著什麼。」
「可是,這兩個問題現在都無法解答啊。」
「是的。奶奶自己不會使用任何通訊工具,有什麼事情,都是當面和家裡人說,不當面就使用留言條。」
「這種隨意貼便簽是你家裡的東西嗎?」
「是我們常用的隨意貼,就放在冰箱上。」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