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世界裂變
第五章 電力革命

相比之下,中德把奧匈、義大利、比利時、捷克、羅馬尼亞、西班牙等國拉攏進來一起分攤費用。
列寧為拿到援助,向中國許諾建立布爾什維克政權后將撤銷沙俄和中國前朝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將兩國邊境恢復到1689年《尼布楚條約》時狀態。
電力技術由中方主導,在美國孵化。
按照「聖光」內部意見,中俄在東北的邊境線恢復到《尼布楚條約》時期是遠遠不夠的——俄羅斯就應該是個歐洲國家,中國的邊疆應該拓展到北極圈。
英法美也開發了同樣的電力技術。但各家獨自研發,不但項目成本高,全套設備價格也高。
「老夫子」給德國開的藥方是跟法國和解,建立「歐盟」。除此之外真沒別的好路子。想靠戰爭擴展邊疆的想法在歐洲壓根行不通。
普大帝站在代表資產階級和大地主地利益的沙皇一邊,這些年也帶動了俄國工農業的大幅發展。像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工業城市受益匪淺。
現在德國魯爾上了高壓輸變電項目,柏林和慕尼黑也要建。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談話帶著點酸酸的味道。
「資產階級為了利益,是願意出售絞索的。我們也應該跟美國那邊多多聯繫,尋求資金和技術援助。」
中德的電力產業正開足馬力,全力供應國內外需求。
現場三方笑意融融,背地裡各有算計。中德對俄早有協調——沙俄不好,蘇俄更不好,誰弱幫誰。
后兩人對視一眼,哈哈大笑,表示讚許——「十月革命」本來就在1917年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年底發生,俄共「布」這幫人是來打秋風,要援助的。
「注意到了嗎?中國技術人員大多很年輕,都在美國那邊進修后參与工程建設。」
對德國佬這種想法,「老夫子」的評價是「修理工巴澤爾閣下腦殼有包」。
其實俄國現在想造反黨派不僅僅有俄共「布」,烏七八糟的人員特別多。俄共就還有個搞資產階級改良的「孟什維克」呢。
俄共「布」當年可是共產主義唯一的燈塔,可現在他們還在為奪取政權而努力。中國土共後來居上,統治四億六千萬人口,每年經濟增長超過百分之二十乃至三十。
電動機的功率可以做的特別大。鋼鐵廠將建設幾公里長的生產線,將冶鍊、軋制、型材等工藝連在一條線上同時進行,產能將提升幾倍。
之所以急著搞「高壓輸變電」,本質還是德國「多煤缺油」。
對於中國來說,一張330千伏高壓電網足夠覆蓋省會周邊。像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和工業核心區則可以用兩三個電網聯繫起來。
可東歐早就形成民族國家意識,人口又多,怎麼可能融入德國?其改造成本極高,光是語言就好幾種,根本沒法同化。
對於這些黨派,中德都進行接觸,並給與必要支援。目前來看,列寧指揮的「布爾什維克」勢力最強,但沒有壓倒性優勢。
俄國國力提升的同時,俄共「布」的勢力也隨之增加。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沒能爆發,但列寧還是等不及要和_圖_書奪權。
列寧在跟德皇談話時,少不了要向王外長表示感謝。幾年前土共向俄共「布」提供了不少信息,挽救其許多高級領導人。
所以王外長只是笑笑,不多說話。
德國國土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也就六七百公里。只要配備七八座高壓輸電設備就能構建全國電網,德國電價將因它而降低一半。
中德緊密合作已經七年,成效卓著。就連貼近它們外圍的其他歐洲國家也獲得大量訂單。比如比利時的鋼鐵、義大利的造船、捷克和奧匈的軍工。
光是個「大|波波」就夠巴澤爾頭大了。
中方對此打個哈哈,表示謹慎歡迎——就是覺著還不夠,且懷疑列寧的誠意。
列寧則向德國保證,奪權后將建設從巴庫到巴統的輸油管,通過黑海到羅馬尼亞,向德國敞開供應石油。
這位馬克思主義者還不到五十歲,但已經是「聰明絕頂」。在詳細了解高壓輸變電的好處后,他大聲表示要派俄國技術人員到德國來學習,希望德皇能轉讓這套技術。
俄國鋼鐵產量從原來的四百多萬噸提升到一千多萬噸,還是比中國多。其工業人口數量翻倍,受教育人數增加百分之五十。
在蒸汽工業革命之後,電力工業革命的普及就依賴大規模電網。它需要大量製造企業和消費人口聚集在有限區域內生產生活,刺|激電力機械和電氣設備的使用。
高壓電網是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後世」中國改開后經濟高速增長,電力需求隨之暴增——得到的教訓是電網建設必須提前。
中國www•hetubook.com.com國務院有專門協調工農業發展的「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把有限的資金和人力發揮到最大優勢。連外國投資都受其「引導」,強調有序競爭,合作共贏。
沒有石油就沒有現代工業。巴澤爾一世恨不能一路吞併捷克、奧匈直到羅馬尼亞,然後把軍靴踩到波斯灣去。
德國,魯爾區。
但中德目前屬於「不是盟友的盟友」,緊密合作才是正經。德國佬要朝錯誤的方向跑,中國若是貿然去勸,巴澤爾說不定還不高興。
「我們目前在聖彼得堡的各家工廠發展了五萬多名黨員,軍隊內也有很多同情者。只要俄共『布』能奪取政權,一定向中德兌現相關承諾。」
陪同德皇一起的還有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正大笑祝賀中德取得的工業成就。他前不久在聖彼得堡遭到暗殺,轉到德國進行醫治。
「中德在幾乎所有領域都緊密合作。」
中國在原歷史的六七十年代還在用這種落後的動力系統。工廠的梁架上會有一根傳動軸,工人用皮帶跟傳動軸連接,才能讓要操控的設備動起來。
德國為了石油的事煩得要死,現在它的主要石油供應還靠中國控制的「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
德國則想把邊境線推到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一線,中間留毛子當緩衝帶就行。其他的就各看本事去搶,誰搶到就是誰的。
俄國在亞洲的部分壓根沒啥人口,中亞的幾個「斯坦」還是貧窮落後的部落,這些地區卻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和_圖_書
在魯爾河和埃姆舍河之間,工廠、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網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大片的城市帶。
跟當初十萬馬力蒸汽輪機一樣,研發完成後靠大定單攤平成本,所有人都為此收益——三百公里輸配電距離對很多國家來說還是很有必要的。
中國的需求更多。帝都、上海、廣州同時上了三套。瀋陽、武漢、西安、重慶等十幾個二線城市也在籌備中。
一座座煙囪向天空冒出黑煙,動力車間內發出轟鳴。這裡是德國工業的心臟,德意志戰車的發動機。
早期工業機床不是電力驅動,而是皮帶驅動。大型工廠有專門的鍋爐動力車間,使用低效的蒸汽機作為動力源。
普及電網后,像機床、紡織機、港口吊車就可以用輕便的電動機驅動,效率和精度可以大幅提升,成本大幅下降。
從十萬馬力蒸汽輪機開始,到二十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再到330千伏輸變電設備,全套產業鏈去年在中德兩國安家,投資總額超過兩億美元。
現在能幫俄共「布」的只有中德。
沒道理把這些留給毛子。
巴澤爾一世則意氣風發,「各位。這座輸變電站無意是巨大進步,但它實在沒什麼好看的。隨我去附近的裝甲兵訓練場吧,看看德意志最先進的裝甲戰車。」
德皇巴澤爾一世今日親臨此地,參加「330千伏高壓輸變電項目」的驗收和啟用。一同在場的有中國王外長,和雙方的工程團隊。
中國開放本國市場的決定吸引大批歐美企業前往投資,五年內落戶的企業超過一千家,帶來的經濟收益舉和*圖*書世矚目。
現在俄共「布」搞革命要跑到中國去取經,學習如何發動群眾,如何組織鬥爭。但中國經驗對俄國人有不太適用,反倒是東南亞十幾個黨組織在土共指導下發展的風風火火。
中國搶的都是人口稀少的落後地區,或原本就是中華文化圈輻射範圍。國家有足夠體量和文化優勢,對這些地方的改造成本很低。
這產量雖然還沒辦法跟美國的年產超過三千萬噸比,但好歹能滿足中國自己的大部分需求。
列寧在向巴澤爾一世和王外長打包票。
七年間,中國經濟規模翻了四倍。其中工業產值佔比由不足百分之五提升到百分之二十,是原來的近三十倍。
相比之下,中國原油產量從原來的幾乎為零,一路躍升到年產兩百萬噸。從美國搬來的石油開採和冶鍊設備基本建成,並努力進行國產化。
「非常好,俄羅斯幅員遼闊,也需要這樣強大的輸電網。」
很多人不知道在電力普及之前,工廠是如何生產的。
要說列強的強大在什麼地方,就體現在它們總能最先最快的大規模用上這類具有變革性的技術。
「他們遠隔萬里,沒有利益糾紛,才能彼此互信。」
在列寧身後,不到四十的斯大林同志跟托洛茨基站在一起,低聲私語。他們交談的話語不僅僅是這套能便捷又廉價傳輸電力的設備,更是現場技術團隊令人訝然。
輸變電的核心是大型配電站,巨大的變壓器和高壓輸電塔發出嗡嗡的電流聲。附近百萬千瓦燃煤電站產生的電力由此傳輸到周邊三百公里範圍,供給工業和民用電力。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