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世界裂變
第十三章 報告會

帝都,人民大會堂。
王三順同志被發現時,遺體倒在坍塌的防炮洞旁。他緊緊握著無線電話筒,向後方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再見了,同志們。敵人已經佔領陣地,向我開炮。」
會堂現場有來自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職員,他們對報告進行現場錄製,做後期處理再向全國轉播。
可做報告的陳萬里卻話音一轉,低沉的說道:「同學們,不要輕敵啊,日本侵略者可是吃人的虎豹豺狼。
戰後,駐守的山頭陣地沒了樹木,一腳踩下去全是沒膝蓋的浮土。土裡還滾燙滾燙的,是敵人炸彈和炮彈留下的溫度。
白幕上出現一系列朝鮮的山村的照片。
關鍵時刻,王三順的槍聲響了。他在黑漆漆的夜裡,就靠敵人槍口焰做參考,一槍打中狹小的射擊孔。這槍太准了,把小鬼子都嚇住。
這座大型會堂在1915年施工,隔年建成。它結構基本遵照「原貌」,和天安門廣場一起成為首都標誌,也是黨和政府舉辦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
年輕的母親乳|房乾癟,她無力餵飽自己懷裡瘦弱的孩子,唯有麻木的看著拍攝者的鏡頭。
報告至此,會堂里轉眼哭成一片。男生女生包括帶隊的老師,沒有不流眼淚的。
這傢伙都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據說他根本不願意上台,是日本政客實在找不到合適的替罪羊,硬把他推上去。
這個問題引發會堂內嗡嗡聲響,近萬號學生交頭接耳,彼此討論。有人疑惑,有人追問,有人諮詢附近的老師。
按他自己說的,參軍前沒吃過一頓飽飯,沒睡過一個好覺,最主要的和圖書記憶就是寒冷和飢餓。」
十幾歲的孩子正是仰慕英雄,熱血上頭的年齡。他們被報告中的故事所吸引,會堂里響起熱鬧的鬨笑。
有些幹部總是講空話,動不動喊口號,卻不幹實事。可真正的革命者不諱言利益,就是要講清楚有什麼好處,才能把老百姓動員起來。
當你們坐在窗明几淨的課堂里讀書,當你們回到溫暖安靜的家裡複習,當你能吃上噴香的米飯,美味的菜肴,能走在大街上開心玩耍……
山本權兵衛上來只幹了一年被迫下台,換大隈重信上台干半年還是下台,再換寺內正毅也只撐了一年,又把桂太郎請回來當傀儡,不行又換個西園寺公望。
「王三順同志是朝鮮族,他出生在朝鮮北部的貧苦山區。自打他記事起,生活就極為艱辛。
我們事後打掃戰場,徹底拆毀敵人碉堡,發現小鬼子機槍手的腦殼被掀開。」
朝鮮人不能吃大米,因為日本人要吃;朝鮮人不能經營農莊,只能給日本人充當農夫;朝鮮人被抓去修碉堡,修完之後直接被埋進坑裡。
不想做牛馬,就必須將逼人做牛馬的侵略者消滅。
「我們國家才剛剛擺脫列強欺壓,但依舊有敵人覬覦中華國土。因為王三順同志的堅守,為主力部隊穿插包圍提供條件,也為全殲日軍第30師團奠定基礎。
為了國家和民族,也為了你們自己,請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既文明精神,也要野蠻體魄,不辜負大好青春,不辜負為你們幸福而奮戰的人。
這才換來日軍二十多萬的傷亡,以及瀕臨崩潰的財和-圖-書政。
擔任連長的王三順帶領部隊駐守陣地七十二小時,全連前後補充四百三十六人,最後能活著離開陣地的只有五十三人。
低矮破爛的房舍前後長滿雜草、彎彎曲曲的土路坑坑窪窪、貧瘠的土地以人力做牛馬、愁苦的農民衣裳破爛。
戰後,王三順所在連隊被軍委記集體特等功,並授予「堅如磐石英雄連」稱號。王三順同志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稱號。
啪啪啪……現場響起熱烈掌聲,小屁孩們開心死了,彷彿勝利就在眼前,唾手可得。國內媒體也確實做同類預言——日本國力弱,遲早被中國耗死。
當地老百姓一無所有的時候,很願意幫助我們,也願意參軍。可分了田地,他們忽然不願意參軍。不少參軍的戰士也想回家,不願再打仗。
副射手倉皇中過了半分鐘才重新架起機槍,但這時已經晚嘍。主攻隊員把炸藥包送上去,讓鬼子坐了土飛機。
「因為有千千萬萬個老阿媽把自己的孩子送入軍隊,國防軍才能在朝鮮越打越強,根據地才能越打越大。
在過去的五年中,陸軍三十多個師輪番入朝參戰,有超過兩萬多可愛的戰士犧牲在朝鮮戰場,超過十萬人次的受傷。
烈士們的屍體保留著各種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抓著手雷沖入敵人中間,有掐住敵人脖子將其摁倒,有和敵人緊緊抱住燒在一起。
十幾歲的孩子們正是好奇又好動的階段,他們帶著小聲低語,在老師安排下依次坐好。頭一個上台做報告的是位失去雙腿的軍人。www.hetubook.com.com
上午十點,七八千名剛剛入團的中學生列隊走進這莊嚴肅穆的建築。他們今天參加的活動是「全國英烈事迹報告會」。
為了獲得勝利,很多同學的爸爸媽媽在工廠日夜加班,在農田辛勤勞作,在鐵路上精準規劃,在醫院里救死扶傷,甚至親自上前線戰鬥。
「隨著戰鬥越發激烈,我們的游擊隊和人民政府控制了山區,給窮苦的朝鮮老百姓分了田地和耕牛,給他們農具房屋,修了道路橋樑,醫院學校。
這位新首相上台第一件事就鼓吹中日關係正常化,希望解除戰爭狀態,恢復東北亞和平。可我國政府早已做出決定——要麼日本無條件投降,要麼打到日本毀滅。」
游擊隊出現后,建設了簡易機場,新建了堅固的房舍,道路被修繕一新,田地里有了耕牛,母親和孩子換了新衣裳,帶笑的臉上總算有了幾分光澤。
我們作為剛剛發展起來的農業國,要擊敗日本侵略者,是各條戰線無數勞動者一起努力的成果,也是前線指戰員付出生命為代價。
五年中,因為在朝鮮的戰敗,日本所謂朝鮮朝佔領軍換了兩個總司令,朝鮮總督換了三次,日本內閣換了六次。
人民軍隊的徵兵不是憑空拉走一個年輕人去送死,是為了救助更多的窮人,也為了每家每戶自己的利益,每個受益者就應該站出來。
「是我們對朝鮮同胞不好嗎?不是的。是因為他們總算有一點屬於自己的財產,但他們的思想還沒有轉變。
這美好的生活不是從天而降,不是理所當然,更不是無故賜予。
村子里千百年和*圖*書來首次有了燈光,有了電喇叭能獲知幾千公裡外的信息,生活水平明顯提升。
朝鮮老阿媽哭著送自己孩子入伍的,雖然她有萬般不舍。道理就擺在眼前,想要過好日子,需要每個人團結在同一面旗幟下去抗爭。」
兩個師團不夠打,日軍又調來新組建的第24,第25,第28,第30師團。可多了四個師團又如何,同樣不夠打。
「王三順同志是朝鮮族,親自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他告訴朝鮮的老阿媽,自己是怎麼加入革命隊伍的。
會堂內的議論聲更大了,孩子們似乎明白一點道理,又有更多疑惑,甚至憤怒。
世界一點也不和平,列強無時無刻不在覬覦。
同學們,請記住。
面對兇狠的敵人,革命果實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每一個享受的人都應該去保衛。參軍入伍是祖國的召喚,田地耕牛房屋是祖國提前支付的報酬。
十幾歲的孩子懵懵懂懂,只下意識的接受。倒是有些老師聽得動容,道理往往很簡單,只看有沒有人去講。
投影白幕上換了一張照片,是王三順背著兩支日制三八步槍,站在一挺美製水冷重機槍面前,神情愉悅。
有位朝鮮的老阿媽向徵兵幹部哭求,說國防軍已經有那麼多士兵了,為什麼還要拉走她的兒子?她願意把收穫的一半糧食交給人民政府,求政府不要征她的兒子當兵。」
三浦內康認為朝鮮成了大日本帝國的放血槽,被中國一刀捅入后不斷消耗。幾十萬的人力物力以及數以億記的資金化為飛灰。
是有堅如鋼鐵的戰士浴血廝殺而來,是有細緻認真的工人日夜辛勞而來和*圖*書,是有勤奮勇敢的農民耕耘勞作而來。
「當時是夜襲敵人據點,但「82無」小組迷路,游擊隊失去了唯一的重火力。敵人在碉堡內的機槍一響,就有三名衝鋒的隊友犧牲。
在報告台的側面有塊大幅白幕。隨著報告人低沉的話語,白幕上出現一張年輕的戰士頭像。他微微帶笑,充滿自信和朝氣。
為什麼呢?」
做報告的陳萬里同志講述了王三順烈士的苦難、短暫、又轟轟烈烈的一生。他首先談到王三順作為神槍手,在日軍碉堡的機槍壓制游擊隊進攻時,一槍建起奇功。
現在日本內閣上來個叫三浦內康的新人。
報告繼續……
日軍動用了從美國進口的新式戰鬥機和轟炸機,連番對我陣地進行狂轟濫炸。其投擲的凝固汽油彈能讓整個山頭燒起熊熊大火,連石頭都能燒成灰。
日軍第19,第20師團是專門組建用來鎮壓朝鮮人民的。但在過去的五年裡,這兩個師團三次組建,三次被打垮。
全隊五十幾人被壓制在兩個窪地里動彈不得,子彈從他們頭頂嗖嗖的飛過。隊長當時急了,喊了一嗓子「王三順,給我把那鳥機槍幹掉。」
我的戰友王三順同志就是在一次阻擊戰中犧牲的。他當時奉命駐守朝鮮介川的某個無名高地,為兄弟部隊的穿插包圍提供條件。
這些人中有父母,有師長,有千千萬萬勞動者,也有已經犧牲的王三順烈士。別讓這些重如泰山的犧牲毫無價值。」
「同學們,同志們,我叫陳萬里,來自北部戰區,是一名普通的戰士。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我的戰友,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王三順同志。」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