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世界裂變
第三十五章 大江大河

南京長江大橋正在施工,由中德兩國工程師聯手設計。不同於「原歷史」的雙向四車道鋼桁梁結構,新設計改成六車道的高架懸索橋。
此外,江南造船廠和中華造船廠組織幾百號技術人員對日艦進行摸底,準備改裝指揮和通訊系統,聯合艦隊的組建要抓緊。
「寮國和柬埔寨已徹底完了,那裡的樹木都快要說中國話。中國移民在大量修路,不停的修,即將抵達泰國。」
在座的議員一半是頭腦頑固的老舊貴族。他們對近些年層出不窮的先進科技感到茫然,跟「後世」腦滿腸肥的官僚一個樣。
「我親愛的朋友,你難道不看報紙嗎?中國光是朝東南亞輸送的武裝移民就上百萬了,全部配槍。法國人在越南的統治已岌岌可危,被壓縮在少數大城市,就等著被趕走。」
「一百五十萬正規軍隊?真是瘋了!大英本土,自治領和殖民地的所有軍事力量加起來也才一百二十多萬,這其中大半是只接受簡單訓練的民兵。」
由於技術成果快速迭代,中國生產的「預警-1」幾乎每一架都有些進步,元器件更可靠,功耗更低,靈敏度更強。
「民兵?如果我沒記錯,前不久駐華大使提交了『中國問題報告』,裡頭說中國受過三個月訓練的民兵數量超過五百萬。」
廳內色調偏黃,窗戶用彩色玻璃裝飾,燈光照射下顯得古老陳舊。貴族議員們坐在並排的紅色皮椅上,有點像擠大通鋪的苦哈哈。
折騰好幾年,還得靠從國外聘用工程師和進口材料,直到16年才開工建設這座公和-圖-書路鐵路兩用橋。預計工期要四年,1920年完工。
同樣在研究半導體的英國專家此刻才剛剛拿出自己的雷達樣機,且被低功耗和小型化卡住,無法搬到飛機上。雙方技術代差在兩年左右。
副官也為之苦笑,「或許需要一場慘敗,或者一場清洗。」
嘈雜的討論聲讓上議院頃刻間變成菜市場,交頭接耳的議員們很快將話題擴散,開始談論在東亞的生意和投資。
但議員們對其中威脅並無直觀感受。
結果就是六月份下線「預警-1」只能搜索七十多公裡外的目標,等到九月份給德國交付的「預警-1A」將探測距離推到一百公里。
愛迪生1879年就發明電燈;特斯拉1888年發明了交流電;馬可尼1898年發明無線電;這些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的速度。
艦載機大隊的吉良俊一少佐站在艦島平台上,對天空上曾經的死敵報以感慨——豐島少將去了帝都,全艦人員大部分上岸休整,軍艦熄火,只剩少量維護人員。
台上的海軍部長捏著報告,低聲長嘆。他回頭看向自己副官,抱怨道:「大英面臨極其糟糕的局面,該怎麼才能讓這些聾子聽到我的聲音?」
「日本這次是不敗而敗,真是很不甘心啊。上個月國內有一百三十多起暴亂。本島有師團級的反抗,到現在還沒平息。」
會議的議題相當沉重,討論中國對日戰爭勝利的後果——第一條就是中國結束戰爭消耗,轉而給德國輸血了。
「難怪中國急於吞下日本,其海軍家底確實不足和*圖*書。」只看造船業,作為日共地下黨員的吉良還是有點不服氣的。可這想法只是冒頭就被自嘲的訕笑打消。
這其中包括六艘航母,兩艘在舾裝;三艘戰巡,兩艘在舾裝;兩艘戰列艦,速度較慢但可以改裝。總噸位超過七十萬噸。
岸邊的船台還有十幾座,每一座都有不同完成度的船隻建造中。沿著長江有大量船舶配套工廠,利用水路源源不斷的將原材料和部件運來。
「此外,日本兵變導致中國在東亞突破第一島鏈封鎖,對外擴張上千公里領海領空。日本海軍主力盡數被中國吞下。
吉良在艦島望著繁忙的長江口航道,暗想:「加入中國也許不是個壞事,至少以後不用待在天天地震的本島了。日本人么,不當也罷。」
念報告的低沉音調在上議院大廳內回蕩,令人昏昏沉沉。再驚悚的言語也無法抵消亢長會議帶來的疲憊。
這些工作不需要什麼特別尖端的人才,完全可以用人海戰術復現成果。因為高中生就可以干大部分工作。
按英國人自己統計,在過去的七年,中國軍費節節升高,總開支超過八十億英鎊。這筆錢對西方列強來說也不是小數目。
威斯敏斯特宮又稱「議會大廈」,其上議院的會議廳非常狹仄,幾百號人擠在裡頭,空間有限。
與此同時,豐島二郎少將帶領的四艘「鳳翔」級航母剛剛抵達上海,並停靠在江南造船廠在長興島的碼頭。
「中國轉移給德國的還包括無線電制導炸彈技術。這個大英已經掌握,性能不比中德差。但我們必https://www•hetubook•com•com須警惕中國將自己在雷達上的優勢轉移到彈藥上。」
「目前還不清楚『預警-1』的具體性能,但從中日宮古海戰的結果來看,其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日本艦隊佔據絕對優勢,卻被岸基力量輕鬆擊敗。」
日艦降下了「旭日旗」,極為低調。但兩萬多噸的艦體極其巍峨,無法隱藏。
倫敦,威斯敏斯特宮,上議院召開東亞局勢會議,海軍部長在做陳述。
中國自己的海軍有三十多萬噸,吞下日本海軍后,全球排名第五,位列英德美法之後。這份實力嚴重威脅英法美在東南亞的存在。」
「江南廠」正式擴建也就五年前,目前只完成一期工程,二期在建。其技術積累遠遠比不上歐美,連日本幾大造船廠也超過它。
「見鬼,這比俄國的『灰色牲口』還多。中國有能力給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提供武器嗎?他們是不是還騎著馬,穿著可笑的長褂,留著長辨,拿著砍刀和長矛?」
電子技術這事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容易。
「相比一千兩百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不到四十萬平方公里的日本真的太小了。中華文明的偉大就從中孕育。」
反正遇事不決,就靠砸錢擺平。
都說「百年海軍」,軍艦對技術要求是最高的。
「靠歐美支持,中國的正規軍數量從最初的不到十萬,迅猛增加到現在的一百五十萬,並還有繼續增加的趨勢。其陸空裝備不弱於任何歐洲強國。」
從空中俯視,長三角一帶處處忙忙碌碌,沿江城市處處是工地。
每每駕機在長江航和*圖*書道上空飛行,吉良真切感受到「地大物博」這個詞的具體意義——日本的河流又小又窄,哪有長江這種蜿蜒六千多公里的大江大河?!
十幾架中國空軍的戰鬥機從艦隊頭頂飛過,一來監控航母別出幺蛾子,二來低空掠飛時搖動機翼,也算是種歡迎儀式。
根據報紙上的說法,為了造這座橋,中央從工業基礎開始投資,培養人才,建立材料研究所,橋樑設計院,攻克高標號鋼材等等難關。
但江南廠有不少船台,用於建造五千到一萬噸級別的貨輪。吉良抵達長興島的當天,一艘五千噸散貨船從船台側滑下水,濺起偌大水花,轉入舾裝。
提一句,特斯拉在美國被愛迪生排擠的走投無路,窮困潦倒。這位天才的塞爾維亞人前兩年被招募到天津研究高壓輸配電去了,最近正考慮再次更換國籍。
江南廠目前在長興島只有三座船塢。其中兩座不足百米,只能造小船。最大的也不到兩百米,能造輕巡。要造航母,得近三百米的大型船塢。
吉良少佐留守「鳳翔」號,倒是對近在咫尺的江南造船廠頗為好奇。日本有相當強的造艦業,正好可以跟中國造船廠作為對比。
「中國向德國出售了兩架『預警-1』特種機,並且還有再採購至少十架同型或改型的訂單。大英本土艦隊在北海的局面更糟了。」
這段報告倒是引發議員們激烈討論。
目前長江和黃河上同期規劃的橋樑有十幾座,國內施工力量嚴重不足,中央計劃從國外聘用專業隊伍來解決問題。
議長不得不拿個鎚子使勁敲檯面,力求讓會m•hetubook•com.com議繼續下去下。
「東南亞土著的民族和國家意識非常淡薄。只要給點好處,他們就不會對外來者有任何反抗,甚至甘願加入。」
沿江的船隻經過,無數人為之注目——中日戰爭以日本自廢武功的方式結束,對中國人而言也頗為驚奇。
有人站起來大喊道:「我們必須檢討,為什麼會允許遠東出現一個如此強大的對手?以至於擠壓了大英在東亞的利益。」
「中國的軍費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發行債券從歐洲國家籌集的,包括大英的金融家也在支持中國。」
海軍部長花了很大口舌來描述中德軍力增長,光日軍六艘艦隊航母就能給大英巨大壓力,更別提其他。
被選者有理論有技術,頂多缺點材料和工藝,以「抄答案」的方式推動技術進步,要比原歷史快幾十上百倍。
英國本土艦隊的十幾艘航母中有過半是大型貨船商船改裝的輕型航母。比如第一艘「百眼巨人」號是學美國用運煤船改裝,只有八千多噸,只能用於飛行員訓練。
海軍部已經頹然承認,雖然大英帝國無比強大,但無力同時維持歐洲和亞洲戰場。只能選一個作為重點。
新方案省材料,工期短,橋面高度被一口氣提升到近五十米,就是對鋼材和施工有更高要求。
吉良近幾天帶中國飛行員一起訓練,沿著長江飛了幾百公里。換在日本,這距離都從東京飛到長崎了,看在中國不過從上海到南京而已,都沒進入中國腹地。
海軍部長憂心忡忡的向議員們描述一種用雷達制導的重型火箭彈,並表示其射程可以超過三十公里,且非常精準。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