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糟了!
有些年輕女性為了能登上前往遠東的客輪,甚至願意跟拿到簽證的單身漢立刻結婚。也有人因為家人太多無法隨行,不得不在港口灑淚揮別。
《紐約時報》刊登了專題報道,描繪了末世般的場景。
財團只會救自己,不會救國家和民眾。
老洛克菲勒以三千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了財團在德州的石油公司和煉化廠,甚至將設備和人員全部轉移,就是為了止損且保住部分工作崗位。
但小洛克菲勒只要代入的想想,一個兩千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有超過六億人口的國家若是發展成美國的樣子,那得多可怕?
目前,美國建國還不到一百五十年,其南北戰爭過去也才半個世紀。美國人的目光一直盯著歐洲,對亞洲的感覺很陌生。
目前美國唯一繁榮的大概只有農業,廉價的糧食向潮水般出口到中國。優質的玉米和大豆非常有競爭力,被送去填飽五億中國人的腸胃。
在費城,在芝加哥,在洛杉磯,在底特律,當初從歐洲移民來美國的人們再次移民,且可能永遠不會回來。
叫人忍不住要哆嗦。
看看報紙,完全可以想象此刻美國的鐵路和港口一派繁忙景象。人才和生產線都在遠離,也順便帶走了工作崗位。
父親的憂慮引發了小洛克菲勒的深思。他站在自己卧室的窗前,俯瞰街道上的行人,怔怔發獃——美國的上流社會第一次發現國情似乎不太對勁。和-圖-書
資金,流動資金,這是企業的血液,是危機下存活的唯一也是最重要條件。可在危機過去之前,有錢人不會把錢拿出來。
這基本是原歷史「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后,羅斯福上台在三十年代實施新政的內容,追求一個掌控全局的大政府。
能拿到簽證的人無疑非常幸運。他們被允許帶著家人和行李登上客輪,逃離正蔓延全美的經濟危機。
至於窮人區,雖然不至於滿地餓殍,但愁苦和恐慌是難免的。嚴寒臨近,救濟未到,一切都要靠自己。
倒是「禁止離開」的建議帶來不小的社會恐慌,讓沒打算離開的人們感到莫大壓力,反而到處打聽前往中國是否可行。
不得不說,危機之下人們的焦慮被百倍千倍的放大,陰謀論很有市場。可這些都無法阻止美國人用腳投票。
移民國度,自然是哪裡有機會就朝哪裡跑。忠誠是什麼東西?哪有鈔票來得可愛?
可報道一出,已被經濟危機搞到焦頭爛額的聯邦政府無動於衷,資金困難乃至破產的企業主正忙著甩賣資產。
連老洛克菲勒都在甩賣資產,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的?小洛克菲勒知道諸多內幕消息,卻無法預測當前局面將滑向什麼方向?
國際媒體談論列強經濟,對於後起之秀的中國總是百般嘲諷,認為其過去幾年的發展是因為基數太小,稍微有點投資就能快速進步——這種高速模式不和*圖*書可持續。
隨著工作崗位的進一步消失,經濟會愈發糟糕——要說誰造成了這一切?毫無疑問,洛克菲勒家族也參与其中。
每當港口汽笛聲響起,就意味著一兩百個家庭離開美國。他們將穿過巴拿馬運河,跨越太平洋,在一個半個月後踏上陌生的土地。
11月的紐約,白天氣溫不過十來度,夜裡會降到五六度左右。城市的居民已經換上冬裝。這本是一年的末尾,再過一個月就是聖誕節。
同樣是淚水,有的暢美,有的苦澀。
可現在看報紙上開出的薪水和崗位,就能發現中國變得挑剔。普通崗位不再招人,薪酬也跟在美國沒啥兩樣。
在美國的華人和留學生也成了受歡迎的目標。只要他們願意,總能參加各種聚會,不愁沒女孩喜歡。
小洛克菲勒連忙道:「中國的需求也很龐大,可以制止經濟危機嗎?」
「紐約港的航運公司大概是這個冬天最繁忙和開心的企業,因為從紐約出發的客船總是滿艙,基本是前往遠東。
中國一直在美國招聘技術人才,但過去願意去中國工作的人並不多,每年不會超過一萬。大多數技|師是因為被各家財團派遣才到中國工作,並非完全自願。
隨著恐慌的爆發,原本能堅持的企業也會崩盤——當財團捏著充裕的資金準備抄底股票時,中國把工廠給一鍋端了。
可應聘人數……似乎越來越多。
大家都在找工作,尤其那m.hetubook.com.com些背負貸款的家庭更是急需應急收入。因為他們的積蓄往往在股市裡被套牢,甚至化成了灰。」
老洛克菲勒停下切牛排的刀叉,思索片刻后沉聲道:「剛剛有個消息,前總統馬可世向白宮和國會發出倡議,要求立刻制定《工業復興法案》和《金融管制法案》。
使館外每時每刻都上演悲喜劇。有人拿到簽證,和家人擁抱歡呼;有人沒獲得簽證,只能跟家人擁抱哭泣。
可現在中國有錢又有人,接下來只怕不是高速增長,而是超高速——過去中國在美國只能叫「撿破爛」,啥落後產能都要,不挑剔。現在真的是拆家,啥先進搬啥。
記住,金錢不會平白無故的消失,它只會轉移。而資產值多少錢,全看買家間的競爭和心理預期——如果買家只有一個,那真是太糟了。
這篇報道的作者大聲呼籲政府對失業人口進行救濟,尤其是對那些被中國招聘的高級技術人員給與補貼,或者乾脆禁止他們離開美國。
美國的工業將受到重創。
只要等一個月,就會有更多的企業破產,銀行會更急於出售抵押資產。原本只能買一家企業的資金就能買兩家。
可今年的聖誕註定要黯然失色。
且減少農業用地和產量,避免惡性競爭,提升農產品價格。還有加強社會救濟,同時以工代賑,投資國家基礎設施。」
哪怕是富人區的街道也顯得蕭條,部分店鋪關門,房屋掛上和圖書待售的牌子。很多富豪受危機牽連,變得一無所有。
不時有商界的朋友來找老洛克菲勒尋求幫助,要麼是需要資金支持,要麼希望財團收購自己的企業,要麼只想找份工作。
現在,被砍科研經費的美國大學教授自己打包,帶著團隊和儀器登上前往中國的客輪。所有的挑三揀四都成了過去時,能掏錢的是真大爺。
小洛克菲勒雖然是石油財團的繼承人,但看不太懂報紙上那些專業技術名詞。他只問女僕,「去應聘的人多嗎?」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已經二十四小時開館,但仍然無法滿足簽證申請的需求。每天都有兩條長長的隊列等候在館外,哪怕深夜的冷風也無法驅散他們。
女僕給小洛克菲勒送來晚報,上頭除了關於經濟崩盤的消息,在三四版倒是有招聘信息——中國企業刊發的,聘用高級技術人才,包括大學教授、醫生、專業技|師。
同樣的場景不僅僅出現在紐約。
已經有媒體用聳人聽聞的筆調描述中國超越美國的可怕景象。更有記者憑藉想象力,描述美國遭到亞歐孤立,乃至遭到攻擊的悲慘境遇。
如今每天前往中國的人數相當於過去一年。如果這種狀況不得到控制,全年將至少有一百五十萬人離開。
可中國拿到大筆資金后並不急於讓其重新進入市場。它在等待,等那些嗷嗷待哺的企業繼續跌價。
因為就算美國經濟能快速恢復,這些人再回來也是兩年甚至三年m.hetubook.com.com
後。新的工廠將面臨無人可用的狀況。」
「父親,我們該怎麼辦?」晚餐時,小洛克菲勒問道。
女僕先表示自己不知情,她只知道最近求職的豪門家政人員突然多了幾倍,「很多紐約的有錢人在解散自己的公司,包括遣散家裡的管家和僕人。
這像一杯不得不喝的毒藥,讓我們慢性中毒。況且爭奪中國市場的可不只有美國,英法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的對手。
「但這沒用。」老洛克菲勒搖搖頭,否定了馬可世提案的可行性,「真正想要重振美國經濟必須靠戰爭,讓歐洲再次打起來,製造出旺盛的社會需求。」
還無人做好面對中國崛起的思想準備。
前幾年,中國人拿著錢來美國求著財團和大學進行合作,想蹭美利堅的工業體系孵自己的蛋,在冷眼和懷疑中艱難起步。
金融機構只會給有錢人貸款,只會購買穩定收益的債券。對那些瀕臨破產的企業,銀行不但不會扶持,反而為了止損而撤資。
但資金總是有限的,比如中國賣出十億或二十億美元的國債后,這筆流動資金就被抽走。除非中國人再次花出來,否則這筆資金等於被禁錮了。
老洛克菲勒更苦笑了,搖頭道:「中國在吸收我們的資金,拆我們的工廠,只會加劇危機的蔓延。
最近華盛頓有個傳言,說中國一旦發展起來就會跟英國聯手封鎖美國。這聽來非常荒誕,以至成為笑談,但未必沒有可能。」
這時出現一個極可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