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一提,這三份報紙都和「報業大王」史量才有關係。
當時大家都覺得賽里斯人和洋人打官司有輸無贏,勸他私下了解。但是余大維執意上庭。
我們的孫公子人窮志短,租不起門面房只好縮在福州路的弄堂裏面,可是他就是不肯去租金更加便宜的其他地方,原因也在於此。
原來如今巡捕房懷疑他和「歌日大案」有關,因此就請他去「配合調查」了。
如果說史量才是報業大王,那麼這位老余就是小報之王。
而他之所以能成為「小報之王」,就因為他辦報的方針是三個有——有趣、有膽、有料……我們袁大師肯定和他有共同語言。
晚清民初上海有三大報,那就是號稱「民國第一報」的《申報》、康梁為後台的《時報》,有著外資背景的《新聞報》。
兩人也不多話,就這樣並肩走了進去。
而報館門口掛著兩個牌子,一個是「神州日報」,一個是「晶報」。
孫大主編那麼一聽真是如獲至寶啊,立馬就「蹬蹬蹬」地下了樓……
余大維為了催稿整天跟在袁克文身邊,袁二寫字他磨墨,袁二抽煙他點火,袁二唱戲他湊趣,和圖書袁二聊天他扯淡……就這樣千辛萬苦地催出了這十萬字的稿件。
「好了,我曉得了。」孫悟本不耐煩地揮揮手道:「倷兩噶頭也別愣著了,我先開間房把你們安頓下來,然後就要出門了……」
他名叫余大維,此時兼任《神州日報》和《晶報》這兩份報紙的主編,在報業界他還有個綽號,名為「赤腳編輯」。
原來袁家大少爺昨天真的出了兩萬銀元「贖」回了四姨太,不過是死的。
原來袁家四姨太是拆白黨中人,想要訛他們家一筆錢。
余大維為了「有趣」那真是花了心思的。他後來盛情向真·袁大總統的次子袁克文約稿,袁二便寫了十萬字左右的《辛丙秘苑》。
要不是金髮碧眼還操著一口北京話的貝全文還在這裏當定海神針,努力地安慰眾人,估計全家人可真是要六神無主了。
他在1908年當了《時報》的主筆,1912年成了《申報》的主編,1929年還差一點獲得《新聞報》的主導權。
1919年,余大主編靈機一動,創辦了一份名為《晶報》的副刊,隨《神州日報》免費附送。因為這份和-圖-書報紙是三天一出,所以才有了「三日為晶」這個頗為怪異的名字。
此後《神州日報》便一蹶不振,幾經轉手之後由余大維接棒了。
他一見孫悟本,不由得驚喜地說道:「明初(孫某人的字),真的是你?你不是……」
余大主編吸了一口涼氣,鄭重地問道:「明初,那麼報導的內容是……」
《貴公子辣手摧花名博士竟是真兇?》」
可是在民國成立之後,袁大頭花了不少袁大頭把《神州日報》收買了下來,這份報紙甚至為他的復辟帝制還搖旗吶喊來著。
對於一份休閑類報紙,因吹斯聽那是再重要不過了。
一走進這家報館,孫大主編便揚聲招呼了起來,從裡間就走出了一個帶著眼鏡的平頭男子。
所以了解了這一點的孫大主編別人都不找,直接找到「赤腳編輯」的頭上了。
甫一落座他便開門見山地說道:「余主編,你也應該看過《申報》了,所以廢話那也不多說了。小弟這裡有一篇報導,就問你敢不敢登吧。」
別看門面寒酸,名字怪異,《晶報》再過兩年就能成為和《申報》發行量並駕齊驅的「小報魁首」!
https://m.hetubook•com•com上海灘來了一個名叫希米托的德國醫生,他在上海各大報刊登廣告,號稱他有一種神奇的針劑,一針下去便能讓男人重振雄風。他還免費邀請社會名流做實驗,一直住在滬上的康大聖人居然還主動報名了。
問題就在於,袁克文也是一個有著拖延症的作家,還有著抽大煙的嗜好。
至於「有膽」,余大維膽子還真夠大的。
滬上人士便把望平街這條只有兩百米長的小馬路稱之為報館街,也算是上海的「艦隊街」了吧。
而這些大報和小報的報館全都聚集於山東路、福州路、漢口路、九江路這一帶,因此以望平街(今為山東中路)為中心的十字形區域里,大小報館毗連。
我們的袁大師這麼「輕輕地我走了」,他家裡面可是「大大地開鍋了」。
當然啦,除了此類「大報」之外,滬上報壇充斥著多如牛毛的「小報」。
《神州日hetubook.com.com報》的來頭可真是不小,1907年炮黨元老於右任從日本回國之後創辦了該份報紙。在辛亥之前,這是公認的革命黨的機關報之一。
不管政治立場為何,這三份報紙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報」,偏重的都是時政新聞。
然而就在禮查飯店五樓亂糟糟的時候,日後被稱為「華人之聲」的孫悟本得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晶報》立馬登了一篇《聖(康聖人)殿(形似臀)記》以作諷刺。康南海倒沒有怎樣,希米托不幹了,就把《晶報》告上了公堂。
余大維既追求「有趣」,為人又有「有膽」,《晶報》自然就敢「有料」。
小孫立馬給老余使了一個顏色,後者也看了看院中的旁人,知機地改口道:「你不是回老家了嗎?真是稀客啊,請到我到辦公室用茶吧。」
「余主編,我這篇報導的題目就是:
有鑒於此,再過兩年余大維就索性讓《晶報》獨立成刊,把《神州日報》交給其他人打理,自己專心辦這份「小報」。
「我要去望平街!」
「余主編,余主編,你在嗎?」
主審的租界法官也挺有意思,確實是判決《晶報》敗訴,不過只用和_圖_書賠償一塊銀元。這下又讓《晶報》名聲大振。
「少爺,儂來啦?儂剛剛沒看到,那幫巡捕帶著一個邪氣英俊的男人下了樓,那人便是……」
沒想到《晶報》居然一炮而紅,《神州日報》卻積重難返,只能依靠副刊的收入貼補開支才得以勉強維持,「每逢附有上海《晶報》的日子,銷數便大增,沒有上海《晶報》的日子,銷數便大減」。
余大維驚喜交加地問道:「明初,你這篇報導是關於四馬路上的那起血案嗎?」
這些連載文章揭露了辛亥(1911年)到丙辰(1915年)年間的北洋秘聞,其中有很多獨家消息,頗具史料價值。
等他安排好了自己兩個小跟班,便出門叫了一輛計程車,兜了一個大大的圈子之後,才在望平街附近下了車。
此時的孫悟本不但已經打好了腹稿,也已經打定了主意,於是毫不猶豫地進了一家門面寒酸的小報館。
小夥計立馬問道:「少爺,現在外面亂鬨哄的,儂格是要到哪裡噠去啊?」
孫悟本點頭道:「那是當然啦。」
躲在樓梯間的他大著膽子攔住了一個落單的袁家僕人,花了一點小錢就從他的口中得知了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