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財團是袁燕倏先生父親在1920年成立,在第二年年底由袁燕倏先生的二弟袁燕圖接手打理。
「就像美食家不等於好廚子,我們經濟學家應該知道自己不一定是好的投資家。切記、切記、切記。
當時華爾街一位大人物,摩根財團前總經理哈里·戴維森正在中國治病,就下榻在袁先生的家中。
保護傘集團,號稱是「美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離不開的醫療托拉斯」。
據說他主動地找了袁先生想要在這裏股災中做些什麼,因為他也已是意識到了這次股災會對步履維艱的經濟發展造成沉重的一擊。
有點驚訝的畢加索問他為什麼要多此一舉。
在此期間,袁先生的袁魏明珠則多次回到她的故鄉南洋,利用南洋華僑的力量興辦了南洋分公司。
而袁先生在他五十大壽的時候收到了此處敏感詞親筆手書的《沁園春——雪》,這幅作品如今還收藏在袁燕倏新和-圖-書加坡博物館,其價值無可估量。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的一生之中除了購買藝術品之外,很少進行商業性的投資,甚至名下都沒有什麼不動產和股票證券。
歷史上有一件真實的軼事,二十年代袁先生在巴黎結識了還未成名的畢加索之後,便當場買下了他很多作品。
同時袁老先生再次出山執掌了袁氏財團在國內的管理權。兩年之後,袁氏財團作為江浙財閥的一份子,大力支持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這十二幅作品原本是齊白石在1924年特意為袁先生所創作的,是當做袁先生三十大壽的壽禮。
不過袁先生在藝術投資上的眼光實在是太過高明了。和圖書這應該和他本人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是分不開的。
那麼他到底是在謀些什麼呢?
『我大哥常以學者自詡,不予銅臭為意。實則暗中布局,所謀甚大。我二哥,我嫂子都是以他馬首是瞻。我父親倒是經常和我大哥在家族生意上意見不同。
這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經濟學家袁燕倏先生的一句名言。
因為袁先生當時在重慶,這幅作品的公開發表引發了歷史上的另一件軼事。
1925年,袁燕圖攜家赴美在紐約開設了第一家駐美分公司。
其創始人貝克先生直言不諱地道,沒有尼奧袁,就沒有保護傘。
幾m.hetubook•com•com十年後,袁先生真的用這張畢加索的簽名支票買下了這座餐廳,然後送給了畢加索的遺孀。
除了袁燕倏舊金山、上海、新加坡這三座博物館之外,他的其他藏品都保存在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的SCP總部大廈,甚至有人說他的藏品比這座大樓本身還要昂貴。
從袁先生三弟的話可以看出,袁燕倏先生非但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反而是「所謀甚大」。
最後是戴維森聯絡華爾街資本成立了第一家專門投資中國的基金公司——龍基金,再由這家基金注資給袁氏信託公司和點金銀行,從而買進了市面上的大量股票,雖然這讓美國資本深深地介入到了中國實業界,但是客觀上減小了這些企業在股災中的受到的傷害。
而這一切從表面上看和袁先生本人關係不大,實際上他確實沒有摻和袁氏財團的日常管理,也真的沒有任何個人股份。
這大概就是袁燕倏和*圖*書先生不願意真正投身於投資行業的原因吧。」
只不過他的光芒被他的朋友路易斯·貝克,他的弟弟袁燕圖,他的妻子袁魏明珠,還有他的父親袁遯翁遮蓋了而已。以至於現代人想到保護傘集團和袁氏財團的時候,只想到這幾位。
就這一點而言,袁家另一位成員袁穆將軍曾向黨組織彙報道:
這從1921年底袁氏財團前身袁氏信託公司在「民十信交風潮」當中的行為就能看出一二分。
他的那些狐朋狗友也奉其為趙公元帥,美帝華爾街上還有一句傳言,說什麼「願意花十萬美金只求尼奧共進一頓午餐」。』
不過由於龍基金和袁氏財團日後會和國民黨反動派勾結起來,所以這段歷史往事也有了不同的解讀。
——節選自《拂去塵埃:袁燕倏先生的那些事兒》
這正說明和某些官方論斷不同,袁燕倏先生不是美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中國的帶路人,反而是有著一顆熾熱愛國心的hetubook•com.com愛國者。
一個典型的美國人,他會從保護傘集團旗下的醫院出生,他會接種保護傘集團旗下的各種疫苗,他會投保保護傘集團旗下的醫療保險,直到他會在保護傘集團旗下的殯葬館舉行葬禮。
畢加索十分開心地請他吃了一頓大餐,結賬的時候畢加索寫了一張支票,袁先生卻請畢加索把這張支票給他,由他來結賬。
我們中國拍賣史上最昂貴的拍品——拍賣價近十億人民幣的齊白石十二條屏原本就屬於袁燕倏先生。
雖然袁先生只對藝術品有投資興趣,但是這並不是說他不是一位出色的投資家,恰恰相反,他應該說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投資家,甚至沒有之一!
而從青霉素開始到萬艾可的各種劃時代藥物基本上都是保護傘集團開發的。
袁先生回答道,親愛的巴勃羅,你以後一個簽名可以買下這座餐廳,所以我就先幫你存起來咯。
然而袁氏財團的壯大和崛起就是他一手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