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家在評述音樂劇《悲慘世界》時,都冠之於「史詩」、「劇詩」等詞語。該劇的創作者袁燕倏大師確實是充滿詩意的去再現歷史、敘述劇情。而且為了照顧當時剛剛來到美國的弟弟袁燕穆的語言能力,袁大師一直力求用最簡潔質樸、通俗易懂的歌詞創作。
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為背景,面對小說《悲慘世界》的長篇巨制,袁燕倏先生非常智慧的擷取了冉阿讓和沙威長達十七年的道德較量、靈魂搏鬥作為全劇的主線,並以這一主線串聯起芳汀的「苦難命運」、珂賽特、愛潘妮與馬呂斯的「愛情」、安灼拉為首的青年學生們為實現理想而發動的「起義」、德納第夫婦喪失人性的「狗吃狗」行徑等多條情節線索。
就這樣,袁燕倏先生和朱莉·錢德勒女士共同成就了一部已在全球演出了一萬余場,在世界範圍內已擁有超過8000萬觀眾,並以14種語言、超過40個版本、在全球300多個劇院演出過,創下百老匯音樂劇最「長壽」紀錄的「世紀音樂劇」。值得一提的是,艾索爾·摩曼女士在扮演了「魅力貓」后便大紅大紫,被稱為音樂劇舞台上的「第一夫人」……
袁燕倏先生故意將黑白顛倒,用貌似讚美的口吻,把上個世紀20年代以「風城」芝加哥為代表的浮躁心態徹徹底底挖苦了一番。劇中有一句經典歌詞,叫做「殺人可以是一門藝術」,那該劇的妙趣就可以歸納為「恬不知恥可以是一門藝術」。其中袁大師創作的「監獄探戈」、「操縱媒體」等歌舞片斷至今仍然被模仿和致敬。
這部音樂劇中沒有歌頌真善美,沒有歌頌愛情,沒有說教,沒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講故事,只是把一出混亂的鬧劇展現給觀眾,讓他們自己去體會。誠實善良反而變得可笑,痛苦和不幸成了開玩笑的對象,人類的處境冷酷而荒謬。這正是袁燕倏先生一貫推崇的——「世界既是一場大荒謬、大玩笑,我亦唯有以荒hetubook•com•com謬和玩笑對待之。」
音樂劇《貓》是袁燕倏先生根據自己1923年為孩子們「創作」的兒童詩集《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擅長裝扮的老貓經)改編而成的。
在音樂劇中,革命失敗后,馬呂斯在與昔日戰友們高談理想的地方,睹物追憶已經犧牲的戰友時唱起《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人去樓空)之時,被袁大師從安納波利斯海軍軍校「邀請」而來,怒氣沖沖的袁燕穆先生也不禁潸然淚下,泣不成聲。
一、袁大師與《貓》
三、袁大師與《芝加哥》
但是由於建國後文化宣傳領域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些左傾錯誤,外國的文學作品,特別是現代和當代的作品,幾乎一律被貶為腐朽、沒落、頹廢、反動的;對於古典的和近代的積極浪漫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也幾乎一律扣上人道主義的罪狀。
——節選自潘亞倫NYU本科畢業論文《袁燕倏與現代音樂劇研究》,文章有刪減。
人道主義、人性是作為修正主義來批判的,認為是與馬克思主義絕對不相容的。其權威代表是周揚,他在第三次文代會上所做的報告《我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道路》中,根本否定階級性之外還有共同人性,否定人道主義的當代意義,稱其為修正主義的謬論。
二、袁大師與《歌劇魅影》
袁燕倏先生1894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無錫,從小在熱愛中國古典歌劇的父親袁老先生(納了一個唱戲的小老婆)、高深中國古典音樂修養的母親顧女士和外祖父的家族音樂氛圍熏陶下,袁燕倏先生早早擁有了過人的音樂才華和天賦。他的表弟顧毓琇先生曾任國立音樂院(今中央音樂學院的前身)的首任院長、國立交響樂團團長、國立禮樂館館長,日本音樂界稱之為「中國古典音樂泰斗」。
在《芝加哥》中m.hetubook.com.com,俄羅斯裔女囚犯安娜是惟一無辜的人。但因為英語不太好,又花不起錢雇辯護律師,所以她成了惟一被處死的人。安娜的存在就是向世人昭示這是一個黑白顛倒、弱肉強食的世界。
四、袁大師與《悲慘世界》
音樂劇《芝加哥》是袁燕倏先生從1924年兩起真實的謀殺案中得到靈感。在那兩起案件當中,犯有故意謀殺罪的兩名婦女均被宣告無罪而釋放。1926年,他的這個創意被第一次搬上了百老匯的舞台。
在黃金時代及其後的半個多世紀,袁燕倏先生在美國乃至世界音樂壇上可謂是風雲人物,其創作的音樂劇曾風靡整個世界,在歐洲袁燕倏先生被認為是時代的舒伯特,是這個時代音樂劇創作的象徵標誌。
20世紀初期的芝加哥,到處燈紅酒綠,經濟欣欣向榮,但繁華的表象下掩蓋的卻是人們內心的空虛和道德的缺失。這樣一個荒謬的故事實際上嘲諷了美國社會的不公正和殘酷的現實,特別是司法界和新聞界的腐敗。
早在1922年,美國好萊塢電影界巨頭、夢工廠電影公司總裁麗蓮·吉許偶然讀到《歌劇魅影》,當即決定將它搬上銀幕,並聘請因扮演《巴黎聖母院》中的鐘樓怪人而走紅的丑星朗·錢尼主演幽靈埃利克。這部默片於1925年上映,因其出色的劇情和視覺效果而大獲成功。
事實上,袁燕倏先生對《劇院魅影》的興趣並不是偶然的。從小說原作和電影的內容及音樂劇最後呈現出來的面貌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方面都能袁大師產生「感同身受」的共鳴。
關於音樂劇的創作,袁燕倏先生始終追求多元化與開放性。這在其多樣性的音樂劇創作題材上顯而易見,袁燕倏先生創作的音樂劇題材涉及廣泛,包括愛情題材、童話題材、宗教題材、政治題材、懸疑驚險題材等。音樂劇《歌劇魅影》(又名《歌劇院的幽靈》)就是由袁燕倏先生根據法國作家加斯頓·hetubook.com.com勒魯(GastonLeroux)1911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
畢竟,一部由兒童詩集改編的作品是難以支撐起滿足觀眾口味的戲劇情節的。可是袁燕倏先生的態度卻非常堅定,他認為這部音樂劇可以擺脫劇情對音樂劇的束縛,依靠音樂就足以營造打動觀眾的氣氛。
首先,《劇院魅影》中克里斯汀對已故父親的感情是袁燕倏先生對他母親顧女士的一種隱射。和許多民國名人一樣,袁燕倏先生對母親的感情極其深厚,而母親對音樂的喜愛也一直深深影響了袁燕倏先生的音樂創作。即使在自己已經享譽全球之時,袁燕倏先生仍然非常推崇母親的音樂才華。
然而與《歌劇魅影》截然相反,艾索爾從來沒有真正得到過袁燕倏先生全身心投入的感情。也正因為如此,兩人的這段感情最終無疾而終,但幽靈與袁燕倏先生的待遇差距之大,讓人不得不感慨「這真是一個看臉的世界」。
此外,《歌劇魅影》中的劇場頂空懸挂大吊燈、迷宮般的結構複雜的劇院地下建築,華麗的服飾,歌劇院高大的梯廊,地下水道和幽靈密室更添一層神秘色彩。為了追求舞台裝置的逼真,袁燕倏先生甚至在小摩根先生的贊助下改建了整個劇場。整部劇中,幾乎每分鐘就換一次場景,一次比一次盛大,一次比一次華麗。也難怪音樂劇《歌劇魅影》最終成為美國黃金時代的標誌之一……
自此這位身世坎坷、經歷傳奇的沙俄公主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她戲劇性的復國之路,她與袁燕倏先生的好友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沒退位的溫莎公爵)傳奇般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後世炙手可熱的影視題材……
袁燕倏先生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音樂劇,其代表作《貓》、《歌劇魅影》、《芝加哥》和《悲慘世界》一同被認為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歐美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劇,其中的經典曲目更是廣為傳唱。直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和*圖*書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以至於有人說,當時的美國人對袁燕倏大師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像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
但是在現實中,卻是這個中國紳士救下了「安娜」,或者說是安娜斯塔西婭·尼古拉耶芙娜·羅曼諾娃女大公,俄羅斯帝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與妻子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最小的女兒。
事實證明袁燕倏先生無愧於「大師中的大師」的稱號。他的作品雖然不能滿足每個人的審美要求,但它們的觀眾及票房成績對他的成功給予了有力的證明,人們常用「天才」、「奇才」甚至「鬼才」來形容這個人。
《芝加哥》故事情節輕鬆、搞笑,以詼諧、遊戲的態度反襯出嚴肅的主題,讓觀眾在笑聲中和感官享受中反思殘酷的現實。一心夢想成為舞台明星的女主角羅克茜因為槍殺情夫而鋃鐺入獄。她在獄中使用各種手段,說服大律師比利幫她打官司。在比利的引導下,通過欺騙輿論,獲得民眾關注與同清,羅克茜不僅無罪釋放,而且夢想成真。
《悲慘世界》等許多優秀作品因此被棄如敝履,直到那一陣春風撲面而來……
其次,劇中幽靈與克里斯汀的關係有袁燕倏先生與他的「好朋友」、也是本劇首演時的克里斯汀的扮演者艾索爾·摩曼之間關係的影子。袁燕倏先生最初創作音樂劇的動機就是為歌喉動人的艾索爾尋找合適的題材和角色,好讓她在音樂劇中一展才能——這就如幽靈一心幫助克里斯汀成為「第一女主角」一樣。
有趣的是,這部最終成為勒魯代表作的小說《劇院魅影》最初卻少人問津,直到這個故事被搬上電影銀幕,才被讀者們從故紙堆里刨了出來。之後,根據它改編的電影和戲劇作品就層出不窮,共有20部之多。然而在所有改編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票房收益最好的,莫過於袁大師的音樂劇《劇院魅影》。
在故鄉中國舉辦過一場盛https://m•hetubook•com•com大的葬禮,回到美國的袁大師為了與被他「綁架」的弟弟袁燕穆和好,專門創作了這部史詩型音樂劇。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袁燕穆同志格外喜愛這部音樂劇,也是在他的一力支持下將該劇介紹引入中國。
1925年袁燕倏博士的《貓》雖不是世界上第一出音樂劇,卻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開啟了音樂劇的黃金時代。
此前袁燕倏先生一直想要創作出帶有歌劇元素的愛情故事,當他和「好朋友」麗蓮·吉許觀看完電影《劇院魅影》后,被電影中悲慘而浪漫的愛情故事深深的吸引,激發出創作靈感與激|情,歌劇的旋律不斷在他的腦海中湧現。
魅力貓格里澤貝拉(Grizabella)的故事給了袁燕倏先生巨大的創作靈感,但是他的創作意向卻遭到了大多數親朋好友的一致反對。人們認為由沒有劇情的詩集改編的音樂劇本會帶來致命的錯誤。
自從羅曼諾夫王朝毀於革命后,多年來不斷有人提起安娜塔西婭,也不斷有人站出來宣布自己就是安娜塔西婭,但最後都被證明是假冒,直到袁燕倏先生將她救出囹圄。
《悲慘世界》是袁燕倏博士1928年創作的一部音樂劇,改編自維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說。該劇於1928年在美國紐約百老匯首次公演,原本預計上演八周,結果延長加演,共演出了16周,因之後的場地時程已被預訂才不得不下檔。
故事講述的是19世紀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一個充滿恐怖、神秘而又凄美的愛情悲劇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小說能夠在當今社會家喻戶曉,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袁燕倏先生的音樂劇《歌劇魅影》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在NYU求學期間,袁燕倏先生通過好友尤里安·錢德勒認識了他音樂劇創作生涯最為重要的一位搭檔朱莉·羅傑斯·錢德勒。這位出身紐約音樂世家,畢業於曼哈頓音樂學院的作曲家和配樂大師,曾經擔任過《十二人》、《飢荒孤女》、《戰爭癮君子》等眾多電影作品的音樂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