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劉鑫源當面板著臉跟陳煥之說,「這個成績可無法達成咱們的目標,你必須還得提升。」
三人孤身在外,自然沒有電計設備、高速攝影機什麼的,但劉鑫源拿著秒錶在場邊一掐,就連分段速度都能估計個八九不離十。
她發揮的並不算差,但正如她自己的預料,無緣決賽。
不行,這事兒越想越玄幻,徐指導不得不抽根煙冷靜一下。他問劉鑫源,「她跑步最開始誰教的?」
徐指導比他還懵逼呢,這件事太顛覆他作為一個短跑教練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了。
衝刺技能是不能升級的,她現在已經是中級衝刺100級,一方面升級后因為爆發力帶給肢體非常大的驅動力,所以需要很長時間的適應訓練才能真正掌握,另一方面,如果升級到高級,技能效果雖然增強,但是持續時間必然再次重置,而根據系統現在這99升100就要30萬經驗值的尿性,她的1500萬未必夠再升四五十級。
能到什麼地步呢?
雖然劉鑫源這樣說了,但陳煥之真沒當回事,因為這國際室內賽,說是國際,其實真正冠軍級選手根本就不來,室內世錦賽的冠軍一般成績都在7秒05以內,像是這幾次冠軍的成績在世錦賽上就算進了決賽也是墊底兒的命。
不過即使老虎們都不在,她這個猴子也沒機會稱大王,而且她也不要什麼名次之類的,只求刷個好成績出來,所以這二十多天的九場比賽,她必須力求每一次都進入決賽,跑的越多,經驗值越多,機會越多。
尤其女子百米這塊兒,感覺金髮的白人姑娘比黑人多得多,這可是短跑比賽中難得的奇景了。
劉鑫源故意問她,「你要是打算知難而退,可以現在就回來接著跟隊訓練,反正你成績好能任性,也不會有人說你什麼。」
陳煥之升級了中級速度後為了適應還專門在訓練中全程開速度技能而不開衝刺,隨著屬性的變化,她的跑法也相應的變成了高步頻,雖然步幅難免受到影響,但30點的敏捷確實提升不小,她的百米成績在這種跑法加持下居然沒下降多少。
劉鑫源滿意地笑了,「你現在什麼打算?還按照原計劃?」
「行了,長就等晚上吃飯時候再說,明天就比賽了,先跟我去訓練館我看看你這幾天是怎麼練的。」劉鑫源立刻打斷了他們,「這幾場比賽網上連個完整的視頻都搜不到,官網上也就是個成績,沒什麼有意義的東西。」
就是她開衝刺技能7秒44、開速度技能7秒38的地步。
發令槍一響,陳煥之和旁邊選手幾乎同時衝出去,但很快她就眼睜睜地看著那位姑娘淡金色的馬尾辮隨風飄揚,漸漸地離她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這一槍是她第一次在正式比賽中採取先開快速反應、跑起來后立刻切換中級速度和*圖*書的策略。敏捷+30帶給她的衝擊遠小於提高同等數值的爆發力,因此即使只經過了幾天的訓練,她也敢全力發揮敏捷加成帶給自己的步頻能力。
她覺得這是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連治傷的備用經驗也不留了,一口氣將上次用剩的和最近三次比賽又得到的經驗值全部加在了中級速度上,592萬經驗和1個技能點甩下去,升級到了高級速度116級,雖然持續時間6.6秒短了點,但在60米中也勉強夠用了,敏捷加成則提高到了36.5點。
而Polyakova,波利亞科娃?一個在國際田壇上默默無聞的名字,看她的樣子最少也有二十多歲了,絕對不是初出道的青少年,所以,即使是比李雪茹還厲害、隨隨便便預賽里就能跑出7秒20的選手,出了本國在她這個外國人看來也只能是「查無此人」?
陳煥之身高腿長柔韌好,爆發力強,步幅比身高相仿的元繪雲還大,這是她的優點,但相對的,步頻就會受到影響。
貝倫笑眯眯的,顯然也還記得陳煥之被芥末辣的痛哭流涕的樣子,「叫我貝倫就行。」
關鍵是改完了成績也沒受太大影響,她百米還是能跑到11秒3以內。
其實運動員出門在外比賽,跟飲食問題比起來,其他問題都只是小問題,尤其對陳煥之來說,她上次就有多年的單獨出差經驗,雖然現在年代不一樣,沒有手機導航、沒有即時翻譯軟體,但是她提前準備的俄語小紙條們、在飛機場買的地圖也幫了很大忙,到了酒店,前台都會英語就更沒問題了。
那她真正適合的到底是什麼跑法呢?還是說實際上,她在跑步中也一直在收著跑,從未釋放過自己身體真正的力量?
陳煥之不是個挑食的人,不管中餐還是西餐對她來說都不是問題,俄式風味的羅宋湯和香腸她也適應良好,但是自從去年上半年參加比賽,陳煥之幾乎沒在外面吃過任何肉類食品了。就算是酒店提供的食品,她也並不覺得有多可靠,大概只有素食她才敢吃,實在是層出不窮的瘦肉精事件,讓她們運動員快要個個都被害妄想了。
本來陳煥之只是看一眼她胸前掛的名牌,發現是個田壇上很陌生的名字,立刻就不關注了,她在這裏語言不通,又只是一天的比賽而已,連跟旁邊選手打招呼的興趣都沒有。俄羅斯的英語普及率特別低,陳煥之估計她就算想熱情友善一些,兩人也只能互相「hello」而已。
「別高興的太早,」劉鑫源潑她冷水,「我們是去室內賽刷成績的,但你現在光一個7秒3可還沒有達標呢。」
所以當陳煥之站在他們面前,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別問為什麼,反正我就是可以」的時候,兩位教練也只是短暫地懷疑了一下人生和*圖*書,就喜聞樂見地接受了「超出常理的天才」這個人設。
這時電子計時結果打在了大屏幕上,第一名Polyakova,7秒20,而陳煥之第四名7秒39。
大概從現在開始,她要正式面對人種差異這個橫亘在國內所有運動員面前的殘酷話題了。
莫斯科比北京時間慢5個小時,跟多哈一個時區,陳煥之下午一邊打哈欠一邊在酒店的健身房裡做簡單的訓練,晚上吃飯也沒胃口,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感覺自己勉強有了點精神。
之前亞運會累積的經驗值,給蘇方方治了兩次傷后還剩下1500多萬,她本來打算把自己的中級衝刺升到高級然後再升升級,幸好還沒來得及動手,劉鑫源就拋出了刷比賽計劃。
看著蹲在地上大喘氣的陳煥之,劉鑫源也忍不住問她,「我看你第一次跑的時候前半程不是挺好的嘛?第二次我是讓你後半程爆發加大步幅沒錯……但你前半程不能按照第一次那個節奏跑嗎?」
因此莫斯科室內賽雖然作為國際田聯特許比賽,在田聯的評分體系中與亞運會同級,但參賽人員卻遠遠算不上大牌。參加的人也以東歐這邊的運動員為主。
「是,」劉鑫源問她,「世界賽場的感覺怎麼樣?」
「簡直不可思議……」陳煥之頒獎儀式過後跟劉鑫源感嘆,「居然真的給我刷到名次了,我現在也算是世界季軍了?在俄羅斯和德國比賽的時候,7秒3絕對沒機會領獎的。教練,我現在對我們刷超級大獎賽的想法更有信心了。」
他等陳煥之休息了兩分鐘,一指起點,「你給我用原來那種跑法再來一遍。」
因為諮詢了航空公司沒有可以臨時改簽的機票,陳煥之就在體育館內呆到看完下午的比賽,那位波利亞科娃選手最後以7秒18的成績名列第一,讓預賽就一敗塗地的陳煥之感到了一種莫名的安慰。
可是技能點只有各種破紀錄才會給,而國內的女子60米、100米記錄都被同一個名字用對她而言暫時遙不可及的成績統治著。
跑步是特別本能的一件事,每個人跑步的本能都是盡量邁大步、盡量跑快點,頂級運動員必然都是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的,而運動員想改進一些自己的技術也都必須經過痛苦的掙扎、克服身體和神經的慣性才行,可陳煥之的表現就是,「誒我以前那樣跑不適合這個項目嗎?那我改改吧。」然後說完就改了。
可他們就是出現了,而且也就是打破了教練們固有的選材觀點。在他們之後,教練們不再問為什麼而是開始照著他們探索出來的道路去做。
幸好莫斯科也有很多麥當勞,幸好只要二十多天。
1月底的莫斯科早上氣溫足有零下十度,陳煥之從機場出來坐大巴到了市區,又打車到比賽場館旁邊www•hetubook.com.com的酒店,她早上九點出機場,到了酒店就已經該吃中午飯了。
陳煥之搖頭,「教練,我不會德語,能不能讓隊里幫我聯繫個能練60米的室內田徑場?下一場是2月3號的德國斯圖加特,還有五天,我得更努力一點才行。」
「這個就說來話長了……」
陳煥之被分在第一組第二賽道,她到了莫斯科體育館里就脫衣服開始做準備活動。
劉鑫源想了想,「雖然是個小比賽,但你好歹也算是世界賽場上得過獎牌的人了,而且成績進步這麼快,現在他們再叫你一個人在外面比賽就不合適了。你等著,我去給你爭取一下,最少叫我跟你一塊過去,你訓練的時候能有個人看著。」
但是旁邊第三道是個俄羅斯本地選手,與一般人印象中高挑健美的俄羅斯女性不同,她的身高還不到160,整個人都非常嬌小,但是不管是肩臂還是臀腿,都隱隱露出發達的肌肉線條。
而對自己造成的震撼一無所知的陳煥之,就帶著劉鑫源「很好,但還不夠好」的結論,孤身來到了莫斯科。
「我就是試試。」她這麼對目瞪口呆的徐指導和劉鑫源解釋,「這不是馬上要去刷60米了嗎。之前我一直都努力練習步幅,但是步幅上去了步頻肯定要下來。這樣明顯不利於跑60米,所以我想試一下如果我全力提升步頻的話,能到什麼地步,是不是對60米更有幫助。」
徐指導先是感嘆,「高手在民間啊。」又沉默了一會兒,給陳煥之找到了一個非常合情合理的理由,「可能黑人中特別優秀的身體也是這樣吧,陳煥之雖然看起來是黃種人,不過她的身體條件顯然跟普通人不大一樣。」
這時候計時結果還沒出來,但那俄羅斯姐姐很明顯是第一,而她也很明顯告別決賽了。
聽起來確實比全國紀錄7秒19差多了,不過那個7秒19是李雪茹2001年在里斯本室內世錦賽半決賽上跑出來的,她決賽的時候跑了7秒20位列第七。而蘇方方的個人最好成績7秒22是在布達佩斯室內世錦賽上跑出來的,雖然未能打破全國紀錄,但那年是小年,她得了第四。
陳煥之忽然愣住,咦?對哦,為什麼她早沒有想到,先用高級速度的高神經反應速度把身體重心、姿態協調好,速度提起來,然後再開中級衝刺換跑法不就行了?
而去年陳煥之參加的那屆室內全錦賽,得了冠軍的蘇圓圓才不過7秒55而已。
決賽中她前半程牢牢咬住了第一集 團軍,後半程別人越來越快她有點乏力,過終點線的時候就略微落後了一個身位,最後電子計時一修正,她又刷新了個人最好成績,7秒3,而且正如她所料,這是幾次室內賽中水平最低的一次,冠軍7秒22一騎絕塵,亞軍7秒28與她m.hetubook.com.com差距不大,而她則位列第三,第一次站上了世界賽場的領獎台。
到時候爆發力強了時間卻不夠,那她的百米就傻眼了。
對於她前半程比較吃虧,劉鑫源給她的分析是她的核心力量不夠,並不是說她腰部力量不強,而是跟她的腿部爆發力和神經反射速度比起來不夠強。所以她對自己身體各個部位發力的控制、對重心和身體平衡的控制都會受到限制。
2月3日,德國斯圖加特,陳煥之7秒36通過預賽,挺進決賽,然後在決賽中以7秒37排行第八。
唉,真是後輩面前的攔路大魔王。
要說國家隊對她也算是盡心儘力了,每次都給她提前聯繫好少則一兩天、多則三五天的訓練館,有時候根本就是第二天的比賽場地,她只要背著包去,脫衣服開跑就行,別的什麼都不用管。
「真挺殘酷的,我準備了半個月,跑了那麼遠,結果卻只能跑7秒多。」陳煥之說完才想起來,收穫除了這7秒還有10萬經驗值,倒不算完全白來。
而且她的身高現在已經一米七,眼看著還能再長點,跟前半程強的蘇方方、蘇圓圓姐妹比起來,最典型的特徵就是重心高,所以她們起跑后的加速、重心的平衡以及步頻都比她快。
但是飲食真是一件大事。
所以陳煥之覺得自己只是偶爾撿了一次小漏,真沒當成什麼了不起的成就點,誰知比賽后的第三天,她真的在下一站的柏林等到了劉鑫源,而且還附帶一個眼熟的隊醫。
室內賽60米一般都只有兩槍,一槍上午預賽,一槍下午決賽,所有項目一天完事兒。
陳煥之捧著羅宋湯一飲而盡,回答道,「那可不行,這種殘酷讓我更愛短跑了。說真的教練,我以前只是喜歡跑步喜歡贏而已,但是現在,我開始愛上它了。」
比起中年又熟得不能再熟的劉鑫源,當然是年輕又好看的貝倫更能引起陳煥之的交流慾望,「我記得你是賽艇隊的隊醫?怎麼跳槽到田徑隊來了?」
競技體育可能是最看重個人天賦的行業了,譬如以後將會橫空出世一個身高一米九多的百米飛人,在他之前沒人想過這麼高大的人能跑這麼快。譬如乒乓球的初代大魔王,在她之前也沒人想過這麼矮還能把乒乓球打得這麼好。
陳煥之點頭「是是是」之後,他扭頭就跟徐指導在背地裡說,「你說這世界上怎麼能有這樣的人呢?她想跑成什麼樣就能跑成什麼樣,想步頻快步頻就能快起來,想步幅大步幅就真能跟上,她不受身體條件限制嗎?她的身體到底啥條件?」
第二次陳煥之就是不開高級速度而是開中級衝刺技能了。在爆發力的加持下,她的每一步蹬地都準確有力,連騰空時間都顯著提高,步幅自然大。可是前期,正如她第一次跑60米的時候結論一樣,她的加速過程太和_圖_書慢。
直到整個人撞在終點外的海綿牆上,陳煥之都懵懵的,她到最後被旁邊俄羅斯姐姐落下幾乎兩三米的距離,要知道這可是60米比賽,60米!
所以最後她還是選擇了升級速度技能,從亞運會上的初級速度35級,花了1036萬經驗值、1個技能點升到了跟衝刺一樣的中級100級,這樣經驗值還好,還有400多萬,也足夠平日里消除疲勞和應急療傷了,但是技能點只剩下了2點。
到了賽前,陳煥之兩手啪啪地拍著自己臉頰,想讓自己再興奮點。
一輪游?她的第一次成年組世界級比賽就這樣結束了?這麼突然這麼快?她從北京坐了八九個小時的飛機來到莫斯科,就只是跑這一趟幾秒鐘?這可是從她參加正式田徑比賽以來的第一次。這種感覺可真是……殘酷啊。
陳煥之不當回事,「平均7秒29唄,還有……6場比賽,我會繼續訓練進步的,教練,記得幫我先聯繫好訓練館啊。」
與冷風呼呼的室外不同,比賽場館內溫暖如春,但室內外的巨大溫差還是讓陳煥之有點適應不良。估計其他運動員也是這麼想的,畢竟零下十度對短跑真的是太不友好了,雖然室內暖和,但是人在室外的低溫狀態下是肌肉緊張的,整個人的延展性和關節的靈活性都會下降,出不來成績事小,萬一受傷了就事大了。
那她現在首要任務就是提高60米成績了。
但這些特徵在跑百米的時候就不再是她的弱點而成為優勢了,徐指導曾說,如果蘇方方能再高十公分、保持住現在的步頻,那她的成績還能再提高一點,因為身高則腿長、腿長則步幅大,而不管是她還是蘇圓圓,她們再怎麼練習柔韌,腿長擺在那裡,步幅的上限也就比陳煥之低了。
「您好,這段時間得麻煩您了。」倆人握手握到一半,陳煥之想起來了,這不是亞運會給送飯那小伙嘛,「啊,貝醫生。」
「你最後速度沒起來?」劉鑫源皺眉看看秒錶看看陳煥之,「你這樣高步頻跑法前面是快了,但是後面最高速度可不如原來。」
陳煥之中午的時候在賽事組委會的餐廳里一邊吃飯一邊打電話給劉鑫源彙報了成績,「……這還是我第一次只跑一槍就被淘汰呢,不,這是我第一次沒進決賽吧。」
關於陳煥之從學校運動會上被發掘的故事,隨著她亞運會後聲名鵲起,已經在田徑迷中廣為流傳了,徐指導當然也知道,但他還是問了,劉鑫源也特別認真地回答了,「是她們學校體育老師教的,老師倒是B體大科班出身,把她送進省隊之後就辭職去科隆體育學院進修了。」
2月10日,西班牙巴倫西亞,陳煥之7秒33通過預賽后,發現這次的預賽三個小組最好成績是7秒29,明明瓦倫西亞空氣濕潤、溫暖宜人,卻沒什麼高手來參加。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