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蜀地風雲
第二百二十二章 偷襲涪城

雖然陸抗明白此次能抽調十萬大軍入蜀,已經是吳國所能調動的機動兵力的上限,吳國尚有二十萬軍隊,但它們還得布防在揚州荊州交州漫長的戰線之上,防備一切地可能的突發事件,畢竟魏國虎視眈眈,交州的異己勢力蠢蠢欲動,吳國不可能將所有的兵力都投入到西線去。
然後陸抗將全盤計劃上報給了吳主孫休,並稱事急從權,只能是先斬後奏。陸抗很清楚,戰場上的戰機往往是稍縱即逝的,為將者必須要審時度勢,捕捉戰機,才能在戰場上贏得主動,蜀中與武昌相隔了數千里,書信往來至少也得十數日,如果事事都向吳主請示彙報的話,恐怕良機早就錯過了。
四百里的路,張咸只用了三天半的時間就已經趕完了,凌晨的時候,翻過一道低矮的山樑,張咸就看到了涪城高大的城牆。
想到這兒,眾人不禁是有些感嘆,雖然蜀國境內河流縱橫,但大多是m.hetubook.com.com急流峽谷,險灘惡水,如果真如江東的水網密布,光憑水軍就足以打到成都了。
所以陸抗在要兵的同時向吳主提議,調動二線的預備役軍隊,這些軍隊雖然戰鬥力並不強,但用來把守城池卻沒有太大的問題,調這些守備兵入川,但可以將永安江州等地的精銳部隊抽調到一線去。
涪城的西面是巍峨高聳的群山,湍急的涪水繞城而過,這座川北重鎮就坐落在這依山傍水的環境之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由於這兒距離劍閣前線已經不遠了,加上蜀國朝廷幾次下詔,三令五申的要求各城各地加強戒備,雖然明顯地可以看到涪城的防備極為森嚴,城門緊閉,弔橋高懸,高高的城垣上不時可以看到閃爍著的寒芒,那是士兵盔甲和兵器在朝陽下反射的光線。
不過張咸並不擔心,甚至顯得胸有成竹把握十足,因為他這和-圖-書次來,並不是要強攻,而是偷襲。
計劃很快地確定下來,陸抗命薛瑩領兵五千駐守德陽,盛曼領兵一萬駐守廣漢,薛瑩的任務是負責涪水航道的暢通無阻,盛曼的責任是緊盯郪縣劉胤的動向,扼守廣漢,同時在郪東廣設營帳,遍插旌旗,用來迷惑劉胤。
「根據閻宇提供的情報和斥侯偵測的結果,涪城只有蜀軍一部人馬駐防,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蜀軍各條戰線兵力緊缺,守劍閣的姜維軍五萬餘人,守閬中的宗預一萬餘人,守郪縣的劉胤三萬餘人,守成都者不過一兩萬人,短時間之內增援涪城幾乎是不可能的。郪縣有劉胤鎮守,想在短期之內拿下沒有什麼希望,而我軍目前的情況又不利於持久作戰,所以攻取涪城,迂迴進攻成都才是上策。」陸抗胸有成竹地道,眼眸之中流露出的是自信的光芒。
盛曼略感疑惑地道:「攻取郪縣困難重重,短期之內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確無望攻克,只是末將尚有一絲疑慮,大都督若要想迂迴攻擊成都,為何要選擇北取涪縣,如果沿江西進走南線的路,不是正可以發揮我軍水軍的長處,大都督何以舍近而求遠,舍易而求難?」
涪水水面大多有一兩里寬,自涪城以下,水流較為平緩,雖然大型的樓船不能通航,但一般的蒙沖鬥艦和運輸船隻均可安然通行,有蒙沖艦護航,便沒人擔心運輸船隊的安全了。
陸抗微微一笑,點指著地圖,道:「諸公請看,從江州溯江北上,經墊江、德陽、廣漢便可直抵涪城,這條涪水,可是大有我東吳水師的用武之地。水路運糧,成本僅為陸路運糧三成左右,控制這條水道,糧草、輜重、兵員等就都可以源源不斷地運抵川北重鎮涪城。」
陸抗神情淡然,呵呵一笑道:「南線沿長江而進,航道狹隘險灘重重,並不利於我水軍行動,何況剛剛接到m.hetubook.com.com的情報,建寧太守霍弋已率南中之兵進駐健為,隨時都可以進援成都,故而南路進軍計劃並不可取。涪城雖然北臨劍閣,但姜維面對十幾萬的魏兵,分身乏術,根本無力回援,從涪城到成都,一路坦途,幾乎無可禦敵之兵,所以進攻涪城,看似兇險,實則安穩如山。何況涪城乃川北要害之地,北接劍閣、東連閬中、南通成都,一旦我軍掌控該城,必使蜀中震動,姜維宗預,亦如芒刺在背,西川全局,盡在我手!」
同時,陸抗向吳主請求增兵,目前戰線拉得越長,所需的兵力便越多,吳軍所佔領的城池越多,所投入的守備兵力便越多,一路向前,加上戰鬥和非戰鬥減員,能投入野戰的部隊便越來越少,所以陸抗請求吳主再向蜀中增派三至五萬軍隊,以解兵力短缺之需。
根據確切的情報,涪城只有一千蜀軍在守衛,雖然說力量單薄了一些,但張咸可沒有輕視,這麼堅固的城牆,吳軍就算hetubook•com.com是投入比守軍強十倍的兵力,也未必能在短時間內攻克下來。此刻張咸手中只有三千步卒,如果是強攻的話,完全沒有任何勝算。
至於這條水道的安全,似乎沒有人擔心,畢竟江東的水師天下聞名,蜀軍雖然好象也有一些水軍,但就憑著那幾條破船,也敢跟江東的水師抗衡?
吳軍的主力則是偃旗息鼓,悄然北行,目標直指四百里之外的涪城。陸抗令張咸為前部,領三千精兵,全部換上蜀軍的軍服,星夜兼程,倍道而行,搶先趕往涪城。
「那大都督如何解決糧道問題?千里懸糧,轉運困難,又難以防範蜀軍的攻擊,如果糧道被截,後果不堪設想。」盛曼憂慮地道。
眾人眼前不禁為之一亮,現在所有的軍用物資,全部都是由荊州水運到江州,再從江州轉為陸運,供給前線,隨著戰線地不斷延長,吳軍的後勤供給變得越來困難,現在陸抗提出將水運從江州延伸到涪城,無疑大大地減輕了後勤運輸的負擔。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