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喜聽到在晉王宮議事中攸黨大獲全勝的消息,不禁是暗暗地鬆了一口氣,人散之後,對劉胤感激道:「若非文先生之故,今日恐怕就已經是事不可挽,喜謝過文先生了。」
司馬攸聞之,心中不禁是一緊,急忙地道:「那依先生之意,下一步該當如何?」
今天的事件之後,司馬攸已經將劉胤視作了真正的心腹智囊,對劉胤是言聽計從,一聽劉胤的話,自然想請教下一步的計劃。
劉胤當然也不能做出司馬炎下一步行動的預判,就算是諸葛再世,也不可能猜中司馬攸的心思,劉胤所要做的,就是制定一個萬全的計劃,不管司馬攸如何詭計百出,他都有應對的方法。
酒宴一直持續到了深夜,任愷庾純等人才告辭離去,劉胤這段時間,就一直住在舞陽侯府,所以他沒有離開的必要。除了劉胤之外,嵇喜也沒有離開,身為衛將軍司馬,嵇喜的職務不高和圖書,自然是無權參与晉王宮議事的,不過他顯然比誰更要關心立嗣之事。
以司馬孚謹慎的性格,現在的他已經是考慮如何善終的問題了,而不是卷在奪嫡爭嗣的政治漩渦之中,因為從歷史上看,爭嫡從來是都伴隨著血腥和暴力的,許多的人就是因為在爭嫡之中站錯了隊,而落得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
但遭遇到重大的挫折的司馬炎是否從此就息事寧人,忍讓後退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越到最後關頭,司馬炎便越瘋狂,可能採用的手段便越激烈,為達目的,他甚至可能會不擇手段,所以接下來的形勢將更為地嚴酷,炎攸之爭將陷入到更加白熱化的較量之中。
當然,以司馬孚的資望和年紀,也無須再苛求什麼,他已經位居太傅,三公之上,享受著無限的榮光,按年齡而言,八十六歲的高齡早已讓他無欲無求。司馬孚已經是多年hetubook.com•com不問政事了,掛著太傅的名號在長樂公府安享晚年,如果不是司馬昭硬召他來參与嗣子人選的議定,司馬孚絕對是不會登晉王宮半步的。
劉胤道:「晉王雖然沒有立世子為嗣,但同樣也沒有立君侯為嗣,也就是說大家現在打平,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原始狀態,至於鹿死誰手,現在還未有定論,晉王在一日,此事便存在一定的變數,所以群侯當應有一個萬全之計,以不變應萬變。」
司馬攸聞之,不禁是微微聳容,對於這位叔祖父,司馬攸除了崇敬之外,還是崇敬,能在最關鍵的時刻幫上自己一把,已經是讓司馬攸無限感激了。
他二人說話之時,司馬攸也在場,劉胤看了他一眼,道:「今日交鋒,君侯這一方確實已經佔據了上風,但如果說君侯已經可以高枕無憂的話,那還為時過早。」
風險和機遇往往是並存的,那些助主上m.hetubook•com•com爭嫡成功的臣子們,個個都是加官晉爵,榮寵之至,而那些奪嫡失敗的,則是伴隨著失敗而身死灰滅。
司馬孚事先也沒有參加議事,事後更是沒有來到舞陽侯府,似乎刻意地與攸黨一派劃清界限,或許從司馬孚的內心深處,也只是做了一件尊從於本心的事,至於黨派之爭,他恐怕是無意參加。
以司馬攸的能力,現在的確是束手無策了,因為他不清楚司馬炎將會採用何種的手段,無法做出有效的應對。
當所有人投來讚許的目光,劉胤卻是很坦然地一笑道:「文某豈敢居功,今日之事,若非司馬太傅出力,恐怕難有成果,文某以為,居首功者,當為司馬太傅。」
對於司馬孚而言,已經沒有了機遇,經歷過一世的風雨,他已經是位及人臣,再無任何上升的空間了,就算有上升的空間,對他來說,也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了。
司馬攸聞之大www.hetubook.com.com喜,在與司馬炎的奪嫡之爭中,他已經是焦頭爛額了,說實話,司馬攸比起老辣狠厲的司馬炎來講,還稚嫩的很,當然這與年齡和閱歷有關,你不能苛求一個只有十八歲尚未及冠的孩子去和一個已近年屆不惑的成熟老練經驗豐富的對手來較量,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公平的決鬥,更何況司馬攸性格溫和而司馬炎腹黑狠辣,所以司馬攸對炎攸之爭沒有一點的信心,甚至認為自己是必敗之局。
今天扳回一程已經將讓司馬攸欣賞若狂了,但接下來怎麼辦司馬攸還是毫無頭緒,似乎事情又回到了起點,司馬攸只需要在這兒靜靜地等待著父王宣布最後的結果。
而這個計劃的關鍵之處,就是如何利用司馬攸手中所掌握的資源,以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需要。
劉胤微微一笑道:「所謂的萬全之計,就是不管將來晉王做何選擇或者說發生任何的變故,君侯這邊均安穩如山,君侯www.hetubook.com.com只須依計行事,定然可保無虞。」
當然,這與其政治立場無關,更沒有參与到黨爭之中,純粹是司馬孚的個人行為。對於一個兒子已經戰死在長安城的風燭殘年的老者來說,這麼做,只為求心之所安。
「何為萬全之計?」司馬攸略帶詫異地道。
所以最初司馬昭召其入宮,商議立嗣之事,司馬孚便是含糊其辭,不肯表態,因為司馬孚很清楚,無論是支持誰,必然會得罪另一方,如果最終上位的是他選擇相反的,那麼他的餘生,很可能會在不平靜之中渡過。支持誰上位司馬孚已經無法獲得任何的利益了,沒有了利益,自然也就沒有了投資的價值。
然而最終讓司馬孚選擇站出來的關鍵,還是源於對司馬家族的負責態度,一個好的領袖,可以讓一個家族繁榮昌盛下去,而一個暴扉之主,卻可能將一個家族帶入到萬劫不復的地步,司馬孚為了司馬家的長治久安,最終還是選擇了支持司馬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