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生,難道不知道,我來找你談這些是為了什麼?」
戴原禮大吃一驚,說道:「何大人,你這是什麼意思?天下間哪裡有尋常病症?人體陰陽有別,體質各異。一人一病,萬人萬病各有不同。五年磨礪,磨得第一是見識,第二醫理。什麼是知道因人而異,對症下藥。這才能出師。」
何夕說道:「首先,是要培養良醫。天下庸醫太多,各方郎中,都有敝帚自珍,所以朝廷就應該多培養郎中。」
戴原禮很想說不能,但是他的直覺感受他,這是能做到的。
何夕說道:「不,你而今已經不是僅僅是郎中,否則我也不會和你談這個。戴先生想要改變醫道現狀,唯一的辦法,就是借朝廷之力,而恰好。你救了皇後娘娘。而今已經朝廷承認的大明醫道第一人了。」
而且師徒之間彼此了解。也容易教授。
這種狀況,也不能怪太醫院。
戴原禮說道:「對。不過太醫院不是正在做?」
太醫院其實就有培養郎中的責任的。但是太醫院最頂層的御醫,都是小心翼翼混日子。從各地招上的醫學生,又能得到多少真傳。甚至他們最看重的,不是太醫院的醫術,而是太醫院的名聲。
何m.hetubook.com.com夕被戴原禮訓斥了一段,心中卻也知道戴原禮說的不錯。
戴原禮一愣,說道;「這可難倒我了。一般練基本功的時候,都是給老師醫館打雜。專門做這個需要幾年,真不知道?」
何夕說道:「不錯。但是陛下金口玉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正如桐葉封弟。不可能不執行。這兩難之間。我想出了一個折中之法。陛下給戴先生一個條件。只要想,陛下願意支持戴先生做一件事情。這可是千載難逢。錯過了就沒有了。」
何夕說道:「那戴先生,能不能將基本功都總結出來,然後讓學子們,數年之內,什麼也不做,完全學這個。需要幾年才能出師?」
「病理有常,病症無常。尋常病症,這四個字。要是我弟子說出來,我非要罰跪不可。」
太醫院的事情,在這些事情上,根本不算什麼。
畢竟,不管怎麼培養,學習這一件事情,還是每一個人自己的事情。
「我的弟子之中,有一些十年了,基本功都還沒有練好,有的本身就是門裡出身。如我一樣,我一般試他幾個月,只要基礎牢固。就可以教授行醫用藥之術。」
戴原禮本身就對hetubook.com.com醫術醫道,有一顆拳拳之心。何夕這一番話,就好像一顆鉤子,一下子將戴原禮的心思給勾起來了。只是戴原禮僅僅是一個郎中,讓他給人治病,那絕對是藥到病除,但是如果改革醫道,戴原禮就茫然了,說道:「那該怎麼改啊?」
而何夕想要的恰恰是後者。
何夕說道:「戴先生,您的弟子需要多少年打基礎。我聽外面說,最少十年。」
但是何夕也不能算錯。因為何夕想要的,是大量培養一些有相當醫術的基礎醫生。但是戴原禮是何許人也。放在後世,就是大國手,他對弟子的要求,即便不能如他一樣是國手,但是總不能去鄉鎮衛生院當醫生吧。
當然了,太醫院醫書眾多。是以朝廷之力收集的。這一點上,遠遠勝過了地方之力。如果在醫道上有些根底,在太醫院努力研讀的話,未必沒有成就。
這種醫學上分歧,讓不是自己親手帶出來的弟子,教起來有些隔閡。甚至不喜歡。
何夕說道:「這些學習了五年的人,多久能夠獨立開方?」
戴原禮沉默了一會兒,說道:「怎麼說啊。這事情對也不對。藥材,穴位,經絡,藥方,等等,這些東西一hetubook.com•com樣都不能少,全部要記下來,有的窮盡十年之功,未必能背下來。但是有些就不一樣了,比如我。從小的識字課本就是湯頭歌。二十齣頭的時候,就已經倒背如流的。在恩師身前伺候數年,言傳身教。等恩師走後,才算是正式行醫了。」
戴原禮沉默了一陣子,說道:「這好像可以的?」
有了太醫院混這一段時間,回去之後,就宛如鍍金。成為名醫了。
何夕說道:「太醫院做得什麼樣子,戴先生也知道,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革這個。」
何夕這一番話,完全是胡說八道。
很多時候,在中醫上,看上去同一種病,同一個郎中看,就看不一樣的方子。是因為辨證不同。
戴原禮就是這樣。
戴原禮說道:「有獨立開方的權力,還是恩師走後。天下醫道繁雜。不一一見識,是很難知道,輕重的。五年,最少五年,不放在身邊五年。見識不夠,那是要出人命的。」
戴原禮想了很長時間,說道;「怎麼該?」
戴原禮說道;「我豈能不願意,只是我也就是一郎中,我願意不願意能有什麼用?」
這種獨立去學習基礎,然後再跟著戴原禮學習的話,很多東西都不習慣。畢竟醫hetubook.com.com
學也是分派系的。金元四大家,與他們弟子本身就各有分別。他算是丹溪派,以補為主。而北方河間派很多手段,以下為主。
一來,大明剛剛建國,雖然十幾年,但是體制建設,還沒有完。就好像49年建國,但國內戰爭當時並沒有平息。而大明洪武元年的時候,北伐正打得如火如荼。真在天下抵定,已經是數年之後了。
何夕說道:「我的意思是,是針對尋常病症,獨立開方。」
何夕說道:「戴先生,難道不想改變現狀?」
戴原禮在政治上有一些遲鈍,但也不傻子,而是很多技術官僚的通病而已,他說道:「應該是賞賜問題吧。我雖然有寸功,但決計不足以封侯,也不能因為我一個人壞了國家體制。」
也是指點的。很多時候醫學見解不同。戴原禮也就淺嘗而止。他未必覺得,他說的話,所有人都要聽。
每一個人的體質都不會完全一樣,即便是同一種病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不同體現。後世醫生也說,病人不會按照教科書上的生病。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二來,醫學一直以來是師徒傳授的。而今換成了國子監一般的公開學校傳授。這很多人都不願意。他們對抗不了朝廷。但是自己願意教與和*圖*書不願意教,也是有區別的。
畢竟,想讓一個人全心全力做事。並不是簡單地將事情交給他。而是要讓他感覺到,這是他的選擇,是自己的理想。
「總之,是因人而異。」
前文說過,中醫藥理,不過是扶正祛邪這四個字。將人體看成一個整體,每一次生病都是整體出了問題。就要進行調整了。但是怎麼調整。就要看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了。
何夕說道:「這些東西都是死的。我算五年,以五年時間,讓他們全部掌握之後。再由其他郎中直接收徒。你覺得好不好?」
也沒有細心安排。
這本身就是他在朱元璋身前敲定的。但是在戴原禮這邊,卻換了話術。
滿打滿算,天下安定不過十年,這還是沒有算一些局部戰爭,如雲南之戰。各地平亂剿匪的戰爭。
但是如果硬說不能,那就是假話了。畢竟戴原禮大名鼎鼎,來向他求教的,未必都是他的弟子,有時候也是有外人來的。這些已經成名的郎中來請教,戴原禮就不指點了。
雖然說,他有一點不習慣。因為學徒打雜的時候,並不是什麼都不學的。師傅也會教授他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看病問診的技巧等等。也算是打基礎了。等他基本功過關之後,直接上手,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