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直掛雲帆濟滄海
第四十一章 十五世紀的原始風貌

他稍稍一琢磨,就看出了澎湖的厲害之處。
好在方關沒有讓何夕失望。一路上來各種處置很好,何夕找來的航海能手們,也對方關的指揮很佩服。認為沉穩老練,讓他們上。也不過如此。
當方關說是澎湖的時候,靖江王就已經在海圖上尋常位置了。靖江王為人如何且不去說,靖江王接受過藩王教育,而藩王教育之中,軍事是其中之一。
他其實知道澎湖不會划給靖江國的。他問這個問題,目的就是試探。試探何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對他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何夕看著外面,說道:「那邊有島嶼,是什麼島嶼?」
「你等著,我不著急。」
植被茂盛,一片荒蕪。連碼頭也是臨時加固過的。碼頭木板上新鮮的印記表明了,這塊木板在十幾天前,估計還是一棵樹的一部分。新鮮的能冒水。
靖江王也在身邊聽著。
靖江王有些忍不住了,說道:「何夕,這就是你給孤說的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至於被人硬生生踩出來的小道。已經各種各樣鳥鳴蟲叫,還有呦呦鹿鳴。這種山林幽靜。或許能讓很多文人雅士感到心曠神怡,但是對靖江王簡直是不能承受的打擊m.hetubook.com.com
何夕說道:「這是福建省的地盤。按照原則,這不可能給你的。」
之所以如此。是何夕對方關等人考核。
過了澎湖,很快台灣島就歷歷在目了。船隊竄過,台灣外海的七鯤沙,也就是七個大沙州。在後世這一片已經被沙土填平,成為陸地。但是這個時代卻不是。甚至台灣這個名字,就是指,七個沙洲與台灣到之間的海灣。
台灣島上的見船隊來了。也早就等在碼頭上候著了。
方關說道;「大人所言西洋人說得白血病,其實是他們自找的。要遠航的話,我們習慣是要吃豆芽,豆子澆上水,即便是在船上,也不妨礙發芽,還請其他各種手段處置蔬菜。不敢說一定讓船員們能吃到菜,一般情況下,豆芽還是管夠的。在船上時間長了。有些小病很正常。但是您說如此恐怖死這麼多人的敗血病,還真沒有聽說過。但是岸上傳來的瘟疫,很是厲害。」
靖江王說道:「原來如此,是我冒昧了。」
海外封藩,或者大明殖民地方案,要重新考量了。
他對台灣的情況,已經想得夠惡劣了。但是現實的情況,比何夕想象得更加hetubook•com•com惡劣。何夕幾乎以為自己穿越到了動物世界的畫面之中了。只是取景地,不是非洲大陸,而是六百年後的台南市中心,或者郊區?
恍惚間,何夕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大明百姓很多驕傲其實沒有錯的。
人煙,靖江王只能遙遙看見,新開闢的營地。看不到其他的。什麼當地的百姓,沒有。只能看見,無數大蚊子,在空中列隊而行,嗡嗡的聲音,在數米之外,就能已經如雷貫耳了。
「以下官之見,莫不是這西人的船隻太小了?」
不過,此刻何夕心中已經決定,他回去之後,立即與湯和商議,在澎湖群島中建立一個衛所,並修建城池,將此地牢牢地控制起來。
不過,何夕並不在乎,他用的是方關整個團隊。又不是方關一個人。
何夕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而今他走出來了。將恨意深深埋在心底。當年很多不大懂的東西,而今已經懂。
在大航海前期,西方人在船隻空間利用上,很是摳摳搜搜的。哪裡像鄭和寶船,那麼敞亮。
方關說道:「這是澎湖島。澎湖有大小三十六島,是海上要衝,從這裏過去,一天之內,能到台南之地。」
和圖書明的情況,在這個時代,是異常的。而眼前的情況,在這個時代,在全球範圍之內,才是正常的。甚至歐洲的一些地方,比眼前的情況,也好不到什麼地方去。
這才十幾年的時間,故而澎湖島上,還是空蕩蕩的。偶爾有大明水師巡邏,經過此地。或者船隻遇見風暴在這裏避險。
不過,何夕也不知道方關說的對與不對,是方關航海經驗判斷,而是單純對於蠻夷的歧視。
何夕不可能帶著這麼大的船隊冒險。在此之前,他早已派了幾艘船過來勘探,並且在台灣島上建立了一個小小的營地。為所有人打前站。甚至建立營地,以迎接這一次帶過來的人,與貨物。
封藩的原則,就是漢地不封,福建是漢地,自然不在不封之列。只是方關知道,福建在澎湖島上根本沒有駐軍。甚至而今的澎湖島是一座空島。在開國之初,朱元璋就派人將澎湖島上很多人遷徙到了陸上,隨即放棄了澎湖島。
「我這一段時間,一定要隱藏起來,其他事情不急。何夕在東南一日,我一日不得妄為。要忍耐,要忍耐。」在靖江王心中,估計有對何夕的心理陰影。他對何夕忌憚之極。所以只要何夕在,他就m.hetubook.com.com不敢亂類。靖江王看著東邊的海面,似乎越過了幾十公里,看到了台灣島的山川。心中暗道:「朱元璋謝謝你,給我這一片土地。不過,我的仇遲早要報。」
靖江王忽然說話,說道:「姑父,這裡是靖江國封地嗎?」
更不要說人煙了。
靖江王這一段事情成長很快,他畢竟是受過藩王教育,洪武年間的藩王教育其實很不錯的。很多東西都會教,只是靖江王被仇恨蒙蔽了眼睛,走不出來而已。
靖江王更是看到,不遠的地方,有一塊浮木漂過。忽然這個浮木一個轉身,露出兩個小眼睛,對著前面張開了血盆大嘴。一口將一條大魚給吞了下去。好像吃飽之後,用冰冷的眼神掃了一下,忽然到來的人類。隨即沉入海水之中。
何夕也有一些不好意思。
何夕或許不懂航海,但是大明有人懂。這些人或許不懂遠航的。但是從寧波到台南,並不算太遠。須知,航海侯張赫為了追殺倭寇。直接殺到了琉球。
這一試探,靖江王知道。何夕對他的善意,也是相當有限的。
所以,這一次航行,也是何夕考察方關等人的實力。
靖江王此刻看到了真正的台灣,一顆心,無限地向下墜去。
和圖書現在的大明是有足夠的資格嘲諷西人的船隻太小了。畢竟在東方這片土地上,就運力而論,直到清末,西方人控制的船隻負荷,才超過了中國人船隻運載總量。
當然了,何夕也知道。這一路上很多時候,方關都沒有插手,是方關身邊的人指揮的。
這可比這個航線要遠多了。
以備萬一。
這與船隻大小固然有關係。但更多是一種思路與理念的問題。
何夕怎麼能將這裏交給靖江王啊。靖江王都朱元璋的恨意,並沒有消失,只是隱藏起來了。即便靖江王沒有禍心。何夕也不願意讓朝廷失去對台灣海峽的控制權。
這也是朱元璋陸地思想作祟。他覺得澎湖島的管理成本太高了。區區幾千人。派人管理就要穿越海峽。還不如將這些人遷徙到岸上,豈不是方便多了。
方關在做什麼?在何夕面前刷臉,一邊給何夕普及航海知識,一邊給何夕講解航線。
故而,他想要討要此地。
因為隨著靖江王就藩這一件事情逐漸完成。何夕也算打開了局面。而上報的遠洋探險計劃,也要慢慢實行了。
畢竟,澎湖的情況,靖江王是知道。
而今的台灣是什麼樣子的?
這說明在十幾天之前,這裏連一個碼頭都沒有。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