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說道:「接著說。」
朱元璋沉吟片刻,說道:「可以。等大明律定下來之後,你就回遼東推行試點吧。」
何夕堅信自己能夠給天下百姓帶來更好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跟隨何夕的。練子寧,黃子誠,乃至於劉璟,等一些文臣,他們也是一個時代的精英,不是那種三言兩語就被騙了的,愚夫愚婦。
這就是朱元璋給何夕的時間。
朱元璋點點頭,說道:「這也算是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是正道。這三步走,該怎麼走。」
何夕說道:「是。」
「新大明律,是這一場論戰的產物,而不是相反。再此之後,才是試點。」
「說。」朱元璋說道。
何夕說道:「這一場輿論戰。我們是必贏的,但目的不在於贏,而在於廣泛傳播思想與理念。讓天下人更多明白我們的想法。減少阻力,故而這一場輿論戰不能理解結束。甚至拖延一段時間才好。至於具體拖延多長時間。就要看情況。」
天下間,沒有人不想過好的生活。
幾百年前,人人想往上爬,幾百年後,人人想做人上人。
他們之所有跟隨何夕,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為自己的前程。但是m•hetubook.com.com這也有很多是認同何夕的理念。特別是何夕在遼東做的很多事情。
何夕說道:「正是。」
朱元璋之所以這樣想,因為大明就是他的。他的利益與大明利益完全重合。幾乎朕即國家。國家變得更好。對朱元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但是其他人卻不一樣,其他人各有各的利益。大明進步而他們的利益受損,他們會怎麼樣?
「一來,南方很多地方推行阻力巨大,成本巨大。一旦推行開來,很容易出現反覆的情況。二來,大明工業體系經濟基礎,都沒有跟上來。推行起來,很難成功。故而臣以為,當在先在遼東推行,並作為試點,總結一套體系,以便推行天下。」
何夕之前對朱元璋說的話是真話。
朱元璋自然是懂得的人。
朱元璋從來願意用最大的惡意揣度這些人的。
並不是他們沒有感情,沒有道德。而是生產資料,以及其他資源太稀奇,甚至有些地方已經到了得之者生,弗得者死。這種情況下,怎麼能有一絲善念,你願意替別人去死嗎?
何夕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整個大明缺少一場思想啟蒙。不解決這個問題hetubook.com.com,何夕做的事情,就沒有基礎與根基。沒有這些東西在。做事情自然是事倍功半。後世中國政府出台新政策,一般內部醞釀,放出風去看社會反應。然後統一思想,再然後,舉手表決。
何夕說道:「臣謝陛下。」何夕微微一頓,說道:「有一件事情,臣要啟稟陛下。」
朱元璋說道:「說來說去,你還是想回遼東?」
朱元璋說道:「吹風?是這個意思吧。」
何夕看到的更多人的善念,相信人性。而朱元璋看到更多人的惡念。幾乎不怎麼相信人。
這一句話問得,何夕不知道該怎麼說。
最少人性本身變化是很少的。
六百年前的人與六百年後的人有什麼不同?有太多不同。有什麼相同,也更多的相同。
元末亂世,就是這種情況。
何夕微微一頓,說道:「陛下英明,真是如此。」
朱元璋說道:「這就等於,戰場在我們手中,想打就打,想停就停?對嗎?」
朱元璋固然想讓天下百姓更好,讓大明朝發展得更好,但是他卻並不認為,天下人都秉承此念。
幾百年前,人人想當官,幾百年後,也是人人想當官。
人的想法是由自己的經歷決和_圖_書定的。何夕前半生過的生活,其實都是盛世。是在一個道德秩序法律體系都很完善的社會生活的。很多人說古代民風淳樸,其實掙扎在生死線的百姓,對利益的爭奪,更赤|裸裸,更無情。
何夕的想法,在朱元璋這裡是通不過的。
「變法這一件事情,乃是曠日持久。不可著急。一日之內,立數十法,天下鼎沸,卻很難深入人心。真正的變法,應該是亦步亦趨,步步為營,做成一法,就鞏固一法,只要不反覆,就是最好的進步。」
這才拉起一幫人馬。
悲哀也好,人性也罷,事實就是這樣。
一場大紛爭,能平靜無波地渡過,是最好的。真要權力最頂層生死相向,對天下並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何夕在半年一年之內,一定要回遼東的。
朱元璋微微皺眉。
朱元璋總體上對何夕的計劃,還是滿意的。只是在朱元璋看來,有一些太過多餘的地方。
不過,朱元璋還是比較尊重何夕,在大節上不出問題情況下,他對何夕一些做法,並不准備反駁。不過暗暗給了一個時間限制,那就是何夕不能離開遼東太長的時間。
何夕說道:「以臣之見,輿論,試點,全國推行三步。www.hetubook.com.com」
很多時候,覺得一些套路,太過陳舊。但是實際上,還是套路好用。比如現在。
畢竟劉三吾的道德人品,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只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何夕硬說劉三吾的壞話,顯得自己沒有品。但是說劉三吾的好話,何夕又說不出來。
他之前,覺得套路可笑。但是而今坐在他這個位置,才覺得政治智慧。
頂多半年到一年。
畢竟,何夕是整個大明對工業體系最為了解的人。其次大抵是黃子澄了。而今兩人都在南京,時間長了,遼東一定會出問題的。
讓人看到了很多希望。
何夕說道:「陛下,欲速則不達。臣以為,推行新法也不能操之過急。臣計劃,整體上分三步走。」
到了舉手表決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是板上釘釘了。一場勝利的大會,團結的大會,就此圓滿落下帷幕。
對於高等人才,很多時候,信念與理念,這些務虛的東西,比真金白銀還有用。
朱元璋說道:「你覺得劉三吾這個人怎麼樣?」
朱元璋點點頭,說道:「不錯。孺子可教。這個辦法不錯。」
對於拿起武器的人,才能獲得朱元璋的重視。
而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說朱元璋完全不重視自然是https://m.hetubook.com.com不對的。總體上重視程度不夠。一句話,總結,那就是一書生能濟何事?
朱元璋對於輿論與民風,或者說這種語言上的詆毀,並不是太在意了。因為他在亂世之中,早就看到了嘴皮子的軟弱。他信奉只有槍杆子。而不是嘴皮子。
「任何事情都是人的問題,理學在大明根深蒂固。士大夫,想要在短時間之內撼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臣以修大明律,當開誠布公,不求能夠推行,而讓天下人知道,大明要往什麼方向走。」
何夕隨即將他推舉蘇伯衡出任元史總編纂一事說了出來。其中內情不用說,懂得都懂。
好在何夕也算是了解朱元璋,見朱元璋不以為然的表情。將朱元璋的心思猜中了一些,說道:「陛下,這種爭論,就是輿論戰,其中最關鍵的是傳播平台,而現在最好的傳播平台,就在我們手中。」
無他,利益相關。
所以何夕選擇了學習這種模式。何夕說道:「理不辨不明。朝廷的本意是好的。我們的本意也是好的。我向來相信,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不能阻擋的。這是天下大勢,人間正道。秉承此心,一定會讓更多人理解支持。才能將事情更好地推廣下去。」
這也是何夕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