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一個人的本色。觀人于臨財,觀人于臨難,觀人于忽略,觀人于酒後。而今朱元璋要看太子在臨難之際的表現。
這也不怪太子。
大明需要這樣的皇帝嗎?
太子來得很快,也不可能不快。
他本能地做出了一個選擇,甚至他是他下意識的選擇。
朱元璋只是讓他將秦王之死前前後後,重述一遍。
讓他不能逃避這些。
道理很簡單,做到的很少,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很簡單,語言上的教育,只能是浮光掠影,根本不入心。只有自己想明白,才能真正記住該怎麼做。
認錯。
太子對這個結果,也是有心理準備的。說實話,太子此刻內心之中,也有幾分自我懷疑。
死了一個兒子,讓朱元璋傷心一會兒就夠了。
朱元璋也知道,秦王之死,不管怎麼說總是要有人負責的。太子不能負責,沐英來負責也行。
皇帝固然是天下一人,但問題是,皇帝是最孤單的人。擁有無限的權力與無限的責任。
好吧,對學生來說,承認錯誤,也算是端正態度。對一般人來說,承認錯誤,也算是負責任的態度。但問題是,對於皇帝來說,卻不是這樣的。皇帝承認錯誤?給誰https://m.hetubook.com.com承認?承認了有什麼用?罪己詔是一個狠招,那不是一般情況下用的。在常規情況下,皇帝是斷然不能承認錯誤的。因為承認錯誤,只會讓局面變得更糟糕,而不會變得更好。
——
是的,秦王之死的事情,朱元璋調查得差不多了。雖然他很不願意,但是秦王之死,可以說是咎由自取。太子與沐英在這一件事情上,有一些處置失措的地方。但是這一件事情,錯不在他們。
朱元璋的聖旨,連一點時間,都沒有給太子留,太子如何敢耽擱。來到南京之後,風塵僕僕,連沐浴更衣都沒有。就來到乾清宮之中,與沐英一起跪在朱元璋的面前。
但是實際上是什麼樣子的?
朱元璋一擺手,說道:「去吧。」
畢竟在戰場上,旋生旋死,如果沒有這一點情緒整合能力,瞬息之間,不知道有多少人身死。如果這一點情緒都承受不住,朱元璋就不是朱元璋了。
但是太子毫無反應。
太子離開了乾清宮。
太子看似獨當一面,其實,朱元璋在他背後,這是誰也不能忽略的存在。看似說,朱元璋什麼也不說,單單www.hetubook•com.com太子的身份,就能讓天下不敢不從。
朱元璋沉默了很久了,說道:「這一件事情,你準備如何處置?」
太子只能將前因後果,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
朱元璋想看到太子在這個時候的反應。
那就是將這一件事情交給朱元璋去辦。
至於何夕的事情,自然而然地耽擱了。何夕雖然想去遼東,但是而今局面也不是時機,秦王之死,影響深遠,何夕也要等這一件事情塵埃落定之後,才好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辦。
太子從來沒有陷入過如此尷尬,如此絕望,如此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局面?
似乎默認了沐英的話。
朱元璋聽了更生氣,說道:「你就這樣想嗎?」
朱元璋心情本來就不好,聽了這一句話,更是怒氣勃發。
太子微微一愣,低頭說道:「是。」
至於叫秦王一家到京師,既是安撫秦王一家,也是控制影響,好收拾局面。
因為在太子的心中,從來沒有朱元璋辦不下的事情。
希望能讓太子想明白這些事情。
將沐英也叫過來,一方面是朱元璋想看看沐英的說法,另外也是一絲防範的想法。
實在是朱元璋對太子保護得太好hetubook•com•com。
朱元璋聽完之後,對沐英說道:「你來說一遍。」
也就是說,沒有人會給皇帝擦屁股,自己弄的爛攤子,要自己處置。自己吃的虧,要自己咽下去。自己消化,自己善後。
太子只能黯然地低下頭,這樣的局面是從來沒有過的。他在朱元璋面前彙報的事情,朱元璋從來沒有懷疑過,即便心中不相信,私下讓人去檢查,也不會這麼不給臉面。
只是太子表現的,太沒有擔當了。
身為太子,大明的儲君,面對而今的局面,只有認錯的態度。
隨著沐英離開,朱元璋什麼也沒有說,但是徐正很有眼色地緩緩的退了下去。
隨即緩緩地退了下去。
說著就伸手將自己的國公冠帶給除了下來,放在地面上,隨即重重地叩首,不敢抬頭。
但這一件事情,在太子內心之中,卻不容易過去的。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太子甚至覺得,父皇懲罰更重一些,他內心深處才好受一點。
雖然說喪子之痛,非同尋常,但是朱元璋也不是一般人。太子從北京回來,也是需要一段時間了。這一段時間朱元璋已經想了很多事情。不敢說悲傷的情緒已經不在了,最少恢復了理智。
朱和-圖-書元璋淡然說道:「既然帽子不合適,你就留下來,回去閉門思過,不得聖旨,不得出府。」
秦王生前,太子對秦王有多少怨念,在秦王死後,都不重要了。反而秦王小時候,跟在太子身後的種種,時常在太子內心之中浮現。太子本質上是一個好人。
朱元璋說道:「你去見你母后吧,這一件事情我還沒有給她說,這一件事情你自己辦。然後去接秦王一家人來京師,秦王的後事,就交給你去辦。這一件事情么有處理好之前,朝中的事情就不要管了。」
朱元璋暗暗搖頭。
而此刻朱元璋給太子的壓力,其實想看看太子在這個時候有什麼反應。
太子沉默了一陣子,說道:「兒臣謹遵父皇之命。」
朱元璋有些黯然神傷,不僅僅是因為一個兒子死了,還有他對太子越來越不滿意了。不過,他並沒有放棄太子,仍舊給太子機會,先拿下權力,讓太子反省一下,讓太子去處理他惹出來的爛攤子。
倒不是,朱元璋不像提點,告訴他。而是這些事情說是沒有用的,沒有刻骨銘心領悟,是不會當回事的。就好像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認真聽見等等。只要都按照這些做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和圖書不會很差的。
朱元璋看著太子,心中暗道:「太子的心性——」
幾乎是擺明說,我不相信你。
太子心中暗道:「我還能怎麼想?而今之局面,我說什麼有用嗎?或者說,說的越多,錯的越多。」太子說道:「此事是孩兒的錯,孩兒任由父皇處罰。」
懷疑自己真的勝任大明皇帝嗎?
他如果不是一個好人,或許這一件事情很快就過去了。
沐英恭恭敬敬地行禮,說道:「臣謝陛下隆恩。」
太子甚至有一些自我的逃避的心態。
太子心思本來就重,一路上來車馬勞頓,憂心忡忡,整個人都瘦了好幾斤。此刻被朱元璋如此對待,內心之中,悲觀的情緒一絲絲蔓延。
在朱元璋這個位置上,很多時候,傷心都必須是有限的。因為有更多的東西,需要朱元璋去思考,去權衡。去想辦法。
太子內心之中感動非常,他甚至想給沐英說情,但是他想起自己的處境,心中暗道:「算了吧,我現在大概是多說多錯,少說少錯。說了只會幫倒忙。」
沐英能怎麼做?只能從他的角度將情況一五一十的說道。最後沐英請罪,道:「陛下,此事是臣的錯,臣負責秦王的安全,出了這樣的事情,臣願意以死謝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