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六龍回日起煙塵
第一百六十六章 高潮

不是誰都要承受的住的。
火銃對射雖然南軍要承受額外的傷亡,但是火銃畢竟是火銃,不是燒火棍。不可能打不死人。北軍也有陣亡。只是北軍組織能力更強。在損失到一定程度,就會輪換。所以看不出來。
為主力減輕壓力。
人太多了。戰場太小了。
吳立與盛庸正在失去對各自軍隊的控制權。
而今,南軍不惜生死一波波的進攻。是勇氣嗎?
何夕與葉沈好歹還一些人力儲備。但是傅友德完全沒有。而且傅友德面對大明上層將領遇見的問題,在下層也遇見了。
沒有精銳的軍官團體,盛庸根本不可能做出太精細的指揮。
如唐勝宗,鄭遇春,陸仲亨這些人。
整個北軍的軍陣,在戰場上排除出橫「7」的形狀,在吳立的指揮之下,一個響亮的勾拳,打在南軍的軟肋之上。
這也是第一軍為什麼編練的速度比其他人快的原因之一。
上層將領更不用說了。
之前不打。是衡量得失,覺得火器是優勢所在,用火器殺人更好。畢竟戰場上能少死人就少死人。
但是僅僅是看上去而已。
但是這樣的底層軍官,並不是傅友德所要的軍官。
固然,資歷淺薄的將領和*圖*書,並不代表無能。但是經驗卻未必豐富。
而衝上去肉搏。在衝上去這個過程之中,簡直是單方面被屠戮。
只能全換了。
其實,吳立自己沒有覺得,他其實臨時的創立一個編製。這一戰之後,或許北軍就要思考一個問題了。那就是軍,下轄幾個衛比較合適。而軍與衛之間,需要不需要再建立一個編製等等。
對戰場很熟悉。最少是門裡出身。
吳立可貴之處,就是他掌握了兩個時代的戰法。對兩個時代的戰法領悟都不到頂級,但是在這個時候複合人才是很吃香的。
他遇見的問題,要比何夕與葉沈嚴重的多。
方圓數里的龐大戰場,已經是一個人指揮的極限了。其實,何夕與葉沈之前的考量是正確的。單一戰場,三到四萬已經夠了,再多就指揮不過來了。
因為後面與督戰隊,後退必死。而前進衝擊北軍橫隊,看上去可以生還。
傅友德如果真能將整個大明所有將領大換血也好。但是他做不到。為了盛庸能單獨領一路。將很多老將給按下去了。只能提拔一些資歷淺薄的將領。
完善參謀體系幫助了指揮官做很多事情。特別是馬和-圖-書嘯在確定了指揮權之後,立即以自己本衛所的參謀機構為核心,建立起統率四個衛所的參謀體系。
而馬嘯即便在兩面夾擊之下,依然咬定牙關,堅定不移的對南軍進行側擊。
這也是讓南軍與北軍火銃對射的時候,沉不住氣的原因之一。
冷兵器時代作戰,對於勇氣要求極高。
而吳立就做出了這樣的分割,令馬嘯單獨進行迂迴作戰。
當然了,這種失去控制權,也各有不同。
南軍似乎忘記了一件事情,北軍也是明軍。甚至就戰鬥經驗上來說,北軍戰鬥力經驗要比南軍的強大太多了。畢竟南軍已經很多年沒有打仗了。而北軍卻與蒙古糾纏了好多年。
未必有絕世之才。但是能一步步的走到這個地步,更多是一場場大戰打出來的。
一時間,整個戰場之上,所有人都在拚命。
在吳立看來,是貪生怕死之氣。
自然也不會去別的地方。
只是,火器時代讓很多人都被淘汰了。
之所以南軍獲勝,是因為橫隊單薄,后隊在百餘步外,支援不及。但是整個算陣亡比,這其實並不是太划算的。
學習何夕學說的人不要太多,其中有相當多一部分軍中子弟。他們原https://www.hetubook.com.com本在不同的崗位上,這一輪緊急徵召。自然紛紛來到軍中。因為他們與軍中原本就有聯繫。
即便是打肉搏戰,北軍也不是弱於南軍。
當然了,戰場上個人的感覺,與冰冷的數字很多時候,是相悖的。
只是這預備隊難以調度。
而南軍卻將整個騎兵都圍攻,馬嘯的突出部。
當然了,兩項對比,最重要的是還是參謀體系。
傅友德效仿北軍進行了軍事改革。
如此一來,遼東軍參謀體系幾乎是所有軍參謀之中最好的。
這對將士要求極高。
否則等上面命令下來之後。什麼事情都晚了。
需要分割戰場權力。
原因很簡單。
而盛庸並不能做到這一點。
大明多年不打仗了。又沒有什麼退役體系,軍中更是父死子繼。這就出現了什麼問題,那就是軍中,即便是下級軍官,也是上了年紀的相當不多。五六十歲的人自然不打仗了。但是四十多歲,年富力強的。一提履歷當年也打過某某戰的。跟隨某將軍出兵放馬的。大字不識一個,但是武藝相當不錯,可以運石鎖如飛的。
對於冷兵器時代,作戰有一句話,最後合適。那就是夫戰,勇氣也。
而遼www.hetubook.com.com東是何夕重點耕耘的地方。
用火器殺人,遠遠的扣動扳機就行了。但是用冷兵器殺人,就需要面對淋漓的鮮血。面對對方拚死的反抗。一個不小心死的就是自己。那種血淋淋的場面。
所有的事情都歸納為一樣,那就是人的問題,整個問題放在這一件事情上,就是軍官的問題,整個軍官的問題,也要分成兩部分,一個是中下層軍官,一個是高級將領。
很多大戰的經驗,對於一個將領來說,是無法衡量的財富。
只是,軍隊的屢次改革,都是建立大明原來的體制之上的。現在還每天突破大明編製。當然了編製與戰鬥力之間的問題,需要在一場場戰鬥之中體現出來,繼續改革。
對士氣,對勇氣要求也很高。
說話之間,吳立拔刀在手,說道:「等我命令。」
再加上,盛庸所部,其實也不全部是重新編練出來的軍隊,能嫻熟的運用橫隊進攻的是少數的。不部分軍隊都等著前面突破之後,大舉壓上,自然不可能如北軍那樣迂迴展開。
雙方絕大多數兵力都已經糾纏在一起了。
不等將領下令,就要決定自己做什麼?
不過,這也說明了吳立發現的問題。那就是南軍的衝擊,並不是和*圖*書勇氣,而是膽怯。
即便之後,研究戰例,吳立的命令,也稱得上大胆。
不過,吳立更大胆的決策正在醞釀之中。
吳立是一員老將,他拎著刀子當小卒,一步步爬上來的時候,盛庸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在冷兵器作戰上,他也不是庸手。當然了,真要說起來。大明如吳立這樣的老將,談不上車載斗量,但也決計不在少數。
如果細細衡量的好。就會發現,其實保持對射對北軍的殺傷力,並不下於衝上去肉搏。
而進入北軍軍陣之後,北軍就不反抗了。簡直是笑話。
戰爭到此刻進入高潮。
這個時代戰場上也沒有什麼電話,傳令兵即便是騎馬跑著傳令,也有可能出問題,比如中流彈死了。很多時候,需要將領敏銳的戰場嗅覺,在戰場上與主將打配合。
其實,一個衛所五千六百人。一個營,也就是一千戶一千人上下,未必是最合適的編製。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軍隊能保持火器對射。但是不能打白刃戰。
盛庸是又相當多的預備隊的。
藉助馬嘯側翼進攻。吳立很明顯感到了正面壓力放鬆。不過,他用望遠鏡細細看過前線之後,忽然下令,說道:「所有人上刺刀。包括參謀。」
而今,卻不一樣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