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普通民事案件,想要查清楚,都是不容易的。七天簡直是快如閃電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之極。
這一條路最重要的不是,有人寫文章。畢竟楊溥的文章固然好,但是其他人也是有文筆了。大明天下,最不缺少會寫文章的人了。
他們看起來很厲害,人多勢眾,但是面對利劍。卻沒有抗爭的勇氣。
別的不說,開國之初,朝廷糧食不多,很多都是武將自己屯田,而今所有軍隊平日也就罷了,一旦開戰,都需要後方物資。否則根本不可能戰鬥。
言官在制度上是不可能被首輔控制的。
李景隆說道:「真的。」
姚廣孝也看出來,方孝孺大概要下台了。但是下台也不是這樣的下台辦法,簡直是太粗暴了。後遺症也太大了。
這一點一直沒有改變。
報紙上的輿情,其實並不重要。丁顯這是開了一個先例。
李景隆看著姚廣孝恢復過來的神棍臉,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多出一股底氣,說道:「好,我賭了。」
很多時候開先例都是有壓力的。丁顯並不是想開這一個先例,而是不得不開,無他,都察院的言官,幾乎全部是方孝孺的人。丁顯只要一接觸這些人,幾乎和-圖-書一定會走漏風聲。
姚廣孝說道:「你打過交道就知道,這個人不會做沒有意義的事情。只要他覺得有用的事情,他絕對會做。不管付出什麼代價。所以,我估計,方孝孺死定了。而且,方孝孺一死,你我等待的機會,就要來了。」
而重要的是,方孝孺的下場。
李景隆也明白這一點,他說道:「我估計是等著陛下特赦的。畢竟恩出於上。」
姚廣孝其實巴不得方孝孺死的。原因很簡單,方孝孺一直是南京朝廷的核心人物。是南京朝廷的柱石。
可不是嗎?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朱允炆支持報紙上的文章,並以此問罪方孝孺才是最重要的。
按照正常流程,首輔下台,都是下面開始彈劾。然後調查下台。也就是要先發動言官彈劾方孝孺,一定要天下人都知道的那種彈劾,然後皇帝批准。首輔自己請辭,才給與體面。
而方孝孺居然能控制言官,這讓朱允炆出離的憤怒了。
誰能得到士大夫的認可,誰就能得到支持。這是為什麼朱元璋對方孝孺都有些拿捏不準的原因。
新政的效果。財政上向好的方向發展。
方孝孺的事情,從案發到下獄hetubook.com.com僅僅用了七天。
「什麼方孝孺下獄論死?」姚廣孝說道。
姚廣孝看來,這裏的問題相當不大。
拿下方孝孺很容易,殺了方孝孺,不代表這些人就不存在了。
這也是罕見的。方孝孺成為了天下文官的共主。
方孝孺也是因為強烈輿情被拿下的第一個首輔。
畢竟文官內鬥自古都是。很能有一個讓他們共同心腹的領袖。方孝孺就是這樣的人。
姚廣孝說道:「要不打個賭。」
是士大夫,是讀書人。
只要有足夠的強大,天下文官不會反對丁顯出任首輔的。這也是丁顯向朱元璋學習的地方。大部分官僚其實都是軟骨頭,他們缺乏足夠的勇氣抗上。
丁顯一直假裝聽不見方孝孺說的什麼意思。
某將軍到某省,此省的所有官員天然是這個將軍的下屬。
奈何制度是制度現實是現實。
論死。這是姚廣孝萬萬想不到的。
比如下面有一批地方官貪污,他們也是方孝孺的人。
要想快速的收拾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下刀子。
「賭什麼?」李景隆說道。
這勢力強到了,什麼程度。
但是這些年過去了。已經不是當初了。
方孝孺身負天https://m.hetubook.com.com下聲望二十多年。宋濂之後的文壇盟主,這裏面的利益太大了,在朱元璋的壓制之下,幾乎天下文官都向太子靠攏,而太子之後,這股力量給了方孝孺。
李景隆看著姚廣孝的樣子,哈哈大笑,說道:「我沒有想到,今日能看見姚先生露出這樣的表情。」
這正是如此,丁顯想到了這一條路。當然了。
但其實依舊是存在的。
畢竟,在制度設計之中,言官要發揮以小制大的傳統,他們是用來制衡權臣而存在的。而今的罪有可能成為權臣的不是其他人,就是內閣大臣,以及內閣首輔。
姚廣孝沉思了好一陣子,搖搖頭說道:「你與丁顯打過交道嗎?」
沒有足夠快的刀子,沒有足夠多的人流血。丁顯不會那麼容易坐穩首輔寶座的。更重要的是,丁顯的時間也不多。他必須在足夠快的時間之內,整理好朝廷內外,讓朱允炆看到效果。
姚廣孝嘆息一聲,說道:「我沒有想到,這麼快,這麼急,這麼狠。」
文官作為一股政治力量已經站在歷史舞台之上了。沒有方孝孺,還有別人。這已經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了。即便戰事再起,武將用事,也改變不了和-圖-書這一點。
隨即李景隆想了想,說道:「的確,不管誰上台,這一件事情都是必須做的。而且丁顯上台自然也需要功績,沒有什麼比這個功績更容易了。只是需要背一些罵名而已。」
但是他們貪污的錢,分給了很多人,但並沒有給方孝孺。
李景隆說道:「沒有怎麼打過交道。」
姚廣孝平日里,從來是波瀾不驚的。好像天下所有的事情,都不足夠讓姚廣孝吃驚一樣。李景隆私下裡稱呼這個表情,為神棍臉。而今終於讓姚廣孝破防了。
這樣一來,言官被首輔控制,其實是小問題。畢竟大明朝廷最大的問題,其實依舊是皇權與勛貴的矛盾。這種矛盾被朱元璋人工造成的南北之爭壓制下去了。
對方孝孺重重處罰,傷了天下讀書人之心,或者說傷了天下官僚之心,這些人還會老老實實為你辦事嗎?
而組成文官機構的根本是什麼?
方孝孺見丁顯不接話,自然是知道丁顯的意思,他又能怎麼辦?只是在陽光下,他的影子變得越來越長。
而且方孝孺也不是直接控制言官。方孝孺書生氣太重,他更注重志同道合,而不在乎官場上的蠅營狗苟。利益聯盟之類。這樣的事情,造成了看起來,全和_圖_書部文官都是方孝孺的人,其實各種有各自的心思。
「只是——」李景隆微微一頓,說道:「方孝孺真的會死,我覺得不大可能。」
這一件事情,也必須越快越好。不可能磨磨唧唧的。
凡是是方孝孺能將這些人的意見彙集起來,作為一個可溝通的存在。否則更難以對付。
這也是丁顯能夠有勇氣向方孝孺發起挑戰的原因。
雖然說,天下大亂,從而引起了勢力此消彼長。最大的消長,就是武勛集團再度成為朝廷上的重心,所有文官都退到其次的地位。但是天下畢竟是建文,而不是洪武初年。
方孝孺手下太鬆散了。
洪武初年的時候,天下剛剛建立,文官缺額眾多。大部分文官都是通過推薦而來的。而主持這一件事情的人是李善長。而所有文官都是武將的奴僕一般。
在之前的壓力之下,所有文官都抱團了,他們要面對強力敵人,勛貴,外戚,以及變法派,等等。
這個面子,丁顯是不能給方孝孺的。這不是丁顯的意思,而是形勢使然。
「方孝孺的生死。」姚廣孝說道。
在這些大問題面前,言官聽首輔的就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