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重日中天爭上下
第一百零六章 蕭關之戰

耿炳文為此耽擱了時間,是很自然的。
即便梅殷佔據地利,三日血戰之下,梅殷所部折算過半。已經到了難以維繫了。
這樣一來,蕭關城下屍體一層又一層,甚至來不及收屍。畢竟,收屍也是需要時間的,等於給蕭關城頭喘息之機。
雖然打得屍山血海,但是打到了梅殷的三寸之上。耿炳文對於守城太熟悉,太明白了。正因為如此,太知道梅殷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耿炳文見蕭關城門開啟之後,也鬆了一口氣。
甚至可以說,耿炳文已經夠快了。
一連打了三日。
雖然帶了一些火炮,但是都是輕便的。根本不足以摧毀城牆。而臨時打造工程器械,或者,將後方的重炮運輸過來,都需要時間。
雖然不是太準確的。但是大差不差。
梅殷軍隊本質上是洪武時代的明軍。
而今開戰這麼長時間了。耿炳文才帶領大軍來到這裏,已經算慢了。
耿炳文所部的傷亡最少是梅殷所部的三倍有餘。而且來不及收屍,更是影響士氣。耿炳文所部最少有好幾個衛所都失去了戰鬥力。
不在南北交鋒核心地區,在很多方面已經落後了。
耿炳文自然知道蕭關重要。
即便宋晟與耿https://www•hetubook.com.com炳文之間關係夠好,彼此之間,能夠適當溝通,減少摩擦。但也僅僅是減少了。不要說,鎮守陝西這樣的重要的官職,就是一個縣令之間的交接,也是需要時間的與磨合的。
但是相對於變化莫測的戰局,但卻太慢了。
耿炳文這一次出來,本來就是為了寧夏戰事。
雖然說蕭關更多是防禦西北方面,對東南防禦並不多。但是蕭關這樣重要的地方,火器自然不少。耿炳文想要拿下,並不是那麼容易了。
蕭關作為險關,雖然是防西北勝過防東南,但並不代表,對於東南方向就沒有一點防禦能力。最少比起尋常關卡,要是勝過很多的。
這封書信上,只有一個消息,那就是固原城投降北軍。
再加上相當數量的火器,守城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
不是打不下去了。
這讓梅殷忐忑之極。
耿炳文一揮手,大軍洶湧而上。
宋晟即便自己願意,跟隨宋晟的將士,宋晟自己班底就願意了。人事鬥爭從來是不分對錯的。耿炳文過來,他不安排提拔自己的人。很多事情想做是不能做的。宋晟如果不為自己的人出頭,將來和*圖*書宋晟再想用人,就沒有跟隨了。
就是在增加了相當數量的火器,冷兵器與熱兵器摻雜的軍隊。遠程用火器,近戰肉搏。這些軍隊,就是南軍大多數軍隊。還有北軍其他軍隊。
更人數優勢,也是耿炳文唯一的依仗。
耿炳文對於拿下蕭關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時間,他出兵可不是為了蕭關。是為了支援寧夏之戰,是為了保全西北。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第二等,就是半火器軍隊。
即便是不能完全保全,也要守住一二要地,不能任北軍橫行。
第三等,就純粹的冷兵器軍隊。或許有一些火器作為點綴,但是本質上,火器並不是作戰的主力。
所以,不管宋晟願意不願意,耿炳文想與不想。他們之間都要一些摩擦。
耿炳文受命守關中,自然要為大局著想。竭盡全力為大明著想。只是很多事情,並不是他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的。
而梅殷所部,根基上是西寧軍。西寧衛加上附近幾個千戶所的軍隊。還有一些土司的軍隊,總兵力不過一萬多餘,梅殷一路上收降了一些軍隊。但是西北本身的火器數量就少。
雖然說慈不掌兵,但是這一次傷亡數量太大了。
西北有事,和*圖*書關中從蕭關出最容易。
梅殷擔心自己畫蛇添足,原本的國公之位,這個時候很有可能飛了。
而南京有十幾萬。而今還在迅速增加之中,特別徐州鐵廠建立之後,就近補充了相當數量的火器。
慢到了,一步失利,步步失利。
但是日夜不停,耿炳文麾下人手多。分開批次也足夠攻城,而梅殷所部最多萬余。這萬餘人馬守城固然是夠的。但是面對耿炳文,日夜不停地進攻,卻實在難以支持。
梅殷長嘆一聲,心中暗道:「罷罷罷。是我太貪心了。只希望我本錢折損這麼多,不知道還能有多少地位。」
而梅殷的控制能力已經到了極限。
只是不管怎麼想,他已經沒有選擇了。再不撤退,再打下去,不要說地位了,就是性命也無法保全了。
而今已經是梅殷的極限了。
是的。耿炳文資歷地位乃至對關中軍隊的影響力都在宋晟之上。宋晟榆林戰敗,更是無力反抗。甚至可以說宋晟之前還是耿炳文的屬下。
三日血戰之後。
蕭關城頭,更是炮火連連。
這是耿炳文所不希望看見的。
他不可能知道梅殷反叛,也不可能知道梅殷將心思放在蕭關上面。
在耿炳文的指揮之下,大和*圖*書軍分成十二個批次,晝夜不停。
無他,無寧夏甘肅則關中為戰場。
城頭上的梅殷軍都折損過半了。耿炳文所部傷亡更在梅殷所部之上。
耿炳文臉色陰沉如水,看著蕭關城。心中暗道:「緊趕慢趕,還是慢了一步。」
而耿炳文恰恰缺少的就是時間。
增加了編練速度。
不過,關中對外或許有很多小路,但是方便大軍進攻的地方,也就那幾個,蕭關是其中之一,也是歷來大戰所在之地。
耿炳文不心疼嗎?只是戰事頃刻都耽擱不得。
耿炳文自然不是為了蕭關。
到時候,北軍就不是從一個方向對關中造成壓力了。
梅殷撤軍之後。
只有這樣才能將人數優勢發揮出來。
如果梅殷在西寧衛數年,西寧衛上上下下都得梅殷的恩遇,否則早就崩潰。畢竟軍隊承受極大傷亡而不崩潰的能力,最能考驗將領的能力。
蕭關之戰,
臨陣換將,兵家大忌。
梅殷滿目血絲,精神亢奮之極。他幾乎是三天三夜沒有合眼。他的精神亢奮之極,但是實際上屍體卻疲憊到了極點。
耿炳文代替宋晟,宋晟是斷然不能反抗的。
北軍兵鋒已經到了蕭關北邊不遠的地方了。蕭關已經成為前線。
耿炳和圖書文的人數優勢是發揮不出來的。
十二個批次,晝夜不停地進攻。但是缺乏攻城器械,只有簡單的長梯,輕便火炮掩護。那就是用命去拼的。
在耿炳文看來,而今天下軍隊,分為數等,第一等就是新軍,不管是北京的新軍,還是南京的新軍。全部的火器軍隊,並裝備相當數量的火炮。這樣的軍隊,北京號稱六十萬,但是耿炳文看來,大概只有四五十萬,因為雖然北軍編練得早,但是並不代表,全部編練完了,十二個軍的編製太大了。
甚至可以說,能用軍隊在作戰之中火器數量的多少,來區分戰鬥力。
耿炳文不擔心蕭關。當他了解梅殷所部的構成之後,耿炳文就不擔心了。
畢竟他是出關支援寧夏,也沒有想要打一場攻城戰。
其實如果按照耿炳文的想法,在他知道寧夏開戰第一時間就要想辦法支援。
而今蕭關梗阻,如果浪費時間太長的話,那麼耿炳文的想法,也就先泡湯了。
無數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只是拿下蕭關不久,一封情報就交到了耿炳文手中,耿炳文拿過來一看。頓時一愣,隨即手中一松,這封書信就落到血泊之中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