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金蟬子的「叛逆」在前,先入為主之下……即便是「三藏」有些桀驁不馴,也沒人會覺著奇怪。
阿彌陀佛。
「黃眉私自下凡,已遭報應,這是他的劫數。」彌勒佛則對著三藏說道:「至於貧僧為何要躲著你們師徒……或許也正是怕麻煩,更怕成為麻煩。」
而後,那法帖便化出千百分身,散落於靈山各處。
此時唯獨彌勒佛最想知道後續,因此在接引佛祖回到座位上之後,他便笑呵呵走下了蓮台,來到三藏面前,笑稱一句:「吾門下黃眉兒頑劣,路阻小西天……可是給你添了不少麻煩?」
這唐三藏,當真是欲要在佛法,壓服靈山眾僧啊!
如來佛祖與彌勒佛之間的微妙對視,觀音菩薩也是看到了的……對此,她也稍稍有些意外,雖然三藏一路行跡都是如此,但此番在大雄寶殿中當著佛祖以及眾僧的面講出來,還是讓觀音菩薩忍不住在心裏嘆了一句:三藏赤誠,貧僧亦不如也!
身為未來佛的彌勒佛笑口常開,世人又常稱其大肚能容……但似乎,卻總會因此而忽略這位東來佛祖的才華天賦。
否則,即便是佛法再精妙高深,若不能惠及民眾,也無異於是空中樓閣,缺了根基,自然無法長久。
「然也!」
而三藏若當真能夠接掌靈山,成為新任佛祖……整個佛門的風氣,都會煥然一新。
法海則是還了一個「三」的手勢。
「此前你與接引佛祖論過了小乘教法……」彌勒看著三藏問了一句,「如今可願意同貧僧切磋一下大乘教法?」
原本只是小乘佛法之論,而後引出了三藏這一句「萬法唯識」。
並且更要吸取教訓,不僅要探尋佛法之真正奧妙,更要立足於三界眾生。
大日如來更是笑道:「想不到的三藏所行之大乘,竟是得了東來真傳……」
大殿眾僧聽了三藏這般大胆言語,似乎早也習以為常。
說罷之後,八戒一挺胸膛,似乎在說https://www•hetubook•com•com老豬我也不是不學無術的,跟著師父一路西行,也學到了不少真材實料。
只要此番在靈山辯經論佛結束之後,法海便計劃回到長安,在慈恩寺立下唯識宗的道統傳承。
八戒也不等沙師弟繼續開口,便直接順著說道:「想必師父伸出的三根指頭,便是三自性了吧?」
但真正精通佛法的人,自然知道事實並非如此膚淺,禪凈二宗之精華所在,又豈是表面看上去那般簡單?
到此。
不多時——
守門的伽葉與阿儺連忙起身,正要入內時,卻見佛祖送出了一張法帖在他們面前,而後便聽到了佛祖之言:「三藏出論,邀靈山眾僧辯之,可破論者,即入大殿。」
身為未來佛的他,自然要為「未來」做打算。
藥師佛看向大師兄彌勒佛的神情,也多有不同,那神情目光似乎在說:師兄,你究竟什麼時候下的手?竟無聲無息將三藏收歸門下……連吾也不知?
其實別說藥師佛不知道,便是彌勒佛本人對此也毫不知情,完全是預料之外的事情。
而靈山之主,是如來佛祖。
別說破論,即便是想要弄懂三藏法師此論中的內涵,便已然極為不易。
險些成為「受害者」的靈吉菩薩見這等場面,心中嘆服:不愧是你啊,唐三藏!
靈山眾僧此前對「唯識論」這一套顯然並不算太過精通,絕大多數僧人,恐怕最多也就是僅限於了解,甚至還有些只是聽過名號,對於其內容從未有過關注。
伽葉與阿儺對視一眼,默契十足的他們卻並沒有從對方眼中看到為難之意,反而是見到了許些竊喜……
雖然眼下「唯識宗」還只是在法海心中的一個設想,尚且沒有真正在三界開宗立派,但這無疑也只是時間問題。
法海稍沉吟幾個呼吸,緩緩開口道:「黃眉大王倒也不算什麼麻煩……只是小僧本以為送黃眉入了輪迴,會引出佛祖
https://www.hetubook.com.com出手,麻煩應當在佛祖這裏……只是沒想到,當日便是遣了悟空上門,佛祖也始終避而不見。」
彌勒佛也很坦蕩,就跟他坦胸露乳的扮相一樣。
「請——!」
當年那金蟬子在靈山雖然也叛逆了些……可比起如今的三藏來說,還是差了一籌。
至於為什麼傳到人間就變成了這副模樣,那其中的原因還是頗為複雜的。
還在琢磨「唯識論」的觀音菩薩忽驚覺,此才是三藏真正意圖。
三藏西行一路走來,本也是這樣做的,故而大家也都沒有什麼意外之處。
當然了,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重法,且立於實踐。
而在這大雄寶殿之中,法海的本性也漸漸釋放了出來。
前才說學得彌勒佛祖的佛法,這后一腳便表明當年以黃眉童子當誘餌,要釣彌勒佛祖上鉤……
五法三自性,正是瑜伽宗的另一重教義,此外還有,八識二無我……併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他並不在意自己學的「佛法」究竟是出自何人之手,只要這門「佛法」在本質上沒有墮入歧途,那麼對於法海來說,便是最佳的精神食糧。
只能說,三藏不愧是三藏,總能出人預料,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帶給人驚喜。
這一刻,原本就對三藏並沒有什麼惡感的彌勒佛,愈發欣賞。甚至認為如來佛祖讓三藏接掌靈山,是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唯識宗,本也就是受到了彌勒佛祖之瑜伽宗的啟發。
喻:猶如眼識。」
彌勒佛伸出手來,五指張開,在三藏面前比了一個五的手勢。
甚至因為這一句話,他原本幾番受挫的心,一時都平復了許多。
就在彌勒佛祖與三藏各自再比劃了幾個手勢之後,便依憑此上,開始分別論述。
或是因為傳教者的別有用心;亦或是三界眾生天生的惰性;又或是為了佛宗本身為了香火,所做出的取捨……
也是前人鋪路,佛門和_圖_書教法本就完善,再加上他取長補短,甚至不論佛宗,便是儒道兩教之精華,也全然沒有放過。
「這五法老豬我也知道。」八戒聽了沙師弟之言,也點著頭說道,「所謂五法,便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之總集,一曰名、二曰相、三曰分別、四曰正智、五曰如如。」
精通各宗佛法的悟凈當即笑著解釋道:「二師兄有所不知,師父適才所言『萬法唯識』,正是佛門瑜伽宗的教義之一,而瑜伽宗的初祖,便是彌勒佛祖。」
多是彌勒佛祖開口相問,三藏解釋。
如來佛祖感受到了彌勒佛的目光,扭頭看了過去,正見彌勒佛嘴角彎彎,眼睛眯成了一道縫……一時間,竟也不知該如何言語。
法海本就不是圓滑之人,之所以有些時候看起來和善,那也只是在面對尋常眾生時把其鋒銳的稜角暫時收斂了起來。
既然大乘教法取代小乘教法,已然不可避免……那麼如來與三位大士能夠推演大乘教法,自己這個佛門正宗又有何不可呢?
畢竟不是人人都有那麼高的慧根,能夠在研究佛法之上有所建樹……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能夠弄懂佛經中的涵義,便已經非常難得了。
此題,非精修佛法之高僧,不能並論。
除「萬法唯識」之外,亦見五位百法,分為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五位,其五者皆不離識,即唯識所現。
而且相對於機關算計的師父准提聖人,彌勒的性子顯然還是更傾向於老師接引聖人,頗有以不變應萬變之勢……當然了,在彌勒心中也是將大興西方當成是頭等大事。
彌勒佛雙手合十,向著佛祖微微頷首之後,將視線轉移到了三藏身上,心說:連黃眉兒都不曾認真體悟過自己的大乘佛法,卻沒想到被你所識。
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是如此。
而這萬法唯識,本也是天竺瑜伽行派的教義,只是這一派的僧眾在靈山的地位並不算高hetubook•com•com……畢竟他們的祖師是彌勒。
八戒見此場景,自是一臉懵,便向身邊的悟凈請教道:「沙師弟,師父與彌勒佛祖在做什麼啊……那兩個手勢是什麼意思?」
其中先有清凈大海眾菩薩、藥王菩薩、寶勝菩薩、大威德菩薩等十數位菩薩出班,後有功德華佛、旃檀光佛、廣主嚴佛與須彌光佛等四佛應辯,但最後都敗下陣來,且甘拜下風。
彌勒佛心中念了一聲佛號,也虧得自己天生一副笑容,要不然這會兒便是千言萬語,也說不清了。
出現這樣的情緒,倒也不是因為其他,正是這「論題」送到他們面前之後,可以名正言順的不進去大雄寶殿了……佛祖,不是我們師兄弟兩個不回去,實在是我們兩個佛法低微,不能破三藏法師之論題。
此論之成,還是立足於「唯識論」之上。
這也為什麼禪與凈二宗始終能夠香火興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對於三界眾生來說……學這兩個佛宗,似乎不太需要太高深的佛法,一個說頓悟……一個只需要在心裏念佛。
切磋佛法,本就是三藏再上靈山之意圖,況且能夠跟彌勒佛祖切磋佛法,又何樂而不為呢?
但法海本人,並沒有因此而有什麼動搖。
難。
但不論如何的,這個結構還是相對合理的,尋常百姓念佛向善,而研究佛法這種事情,自然就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否則即便是法海再有天賦,也很難憑空創立「唯識宗」……
相似,但絕不相同。
因為一句「萬法唯識」,叫此刻大雄寶殿之中的氣氛稍顯凝結,除了少數幾位佛祖與大菩薩之外,其餘僧眾更是情不自禁的屏住了呼吸。
伽葉與阿儺共看一張,只見上面寫著:——
因: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
至於自己會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法海認為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畢竟就連魔界大聖,都要驚駭自己的一身魔性……就算是學錯了,走歪了,又能歪到哪裡去呢?
彌勒佛之所以和*圖*書詢問的詳細,正是要藉助這個機會,向靈山眾僧展示「瑜伽宗」的大乘佛法,而法海願意配合,也是向相要藉此良機,向靈山眾僧輸出「唯識宗」的內涵,為自己日後開宗立派打鋪墊。
如來佛祖的親傳二弟子,轉世之後竟然學起了自己的大乘佛法,今天還有什麼事情比這更能讓人高興的么?
哈哈哈哈——
這是毋庸置疑的。
大雄寶殿之中,諸佛與菩薩們已經開始同三藏辯法。
彌勒身為西方教兩位聖人門下大弟子,其天賦自然不必多說,自當年老子化胡,在靈山立下大乘佛教之後……准提聖人的化身優婆羅陀佛坐化圓寂,而彌勒本身也沒有閑著。
故而,法海在講述「瑜伽宗」的教義主張時,便穿插了唯識宗的「三性說」、「五重觀法」以及「因明學說」等,並且在講經結束之後,法海還藉此提出了「真唯識量」之論,邀靈山諸佛來辯。
一眼見難。
「如今彌勒佛祖與師父要論大乘佛法,自也是先從瑜伽行派論起。」悟凈也把手來張開,伸出五根指頭來,「依小弟淺見,彌勒佛祖這個五,或許就是代表瑜伽行派另外的教義之一——五法。」
反而還覺著「金蟬子」經過十世輪迴,這脾性大有克制,如今只不過是說了幾句事情,放在以往還不知道要鬧出什麼事兒來。
原本關閉著的大雄寶殿之門,緩緩開啟。
彌勒佛聽到這一句「萬法唯識」之後,心中也生出了幾分感嘆,甚至下意識看向了一旁的如來佛祖……總覺著有幾分怪異之處。
何況即便是一些「邪魔外道」,在法海看來也並非沒有可取之處,再不濟,也能以辯證之心觀之。
三藏的一句「萬法唯識」,也讓大雄寶殿中的眾僧明白了他的立場。
「宗:真故極成色,不離於眼識:
一旁的孔雀大明王也難得附和了一句:「三藏本就是自東土大唐而來的。」
莫非之前那黃眉童子入劫與那潑猴去你彌勒凈土堵門,都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