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4章 百姓

「殺豕擺宴?這年節都過了幾個月了,怎麼又擺大宴?」盧象升有些好奇:「是要慶賀雪停春耕不成?」
老秀才點點頭,低頭仔細看著盧象升的那本冊子,偶爾詢問幾句、嘖嘖稱奇,看了幾頁,忽聽得敲門聲響,房門吱呀一聲被推開,一個凍得紅撲撲的、還掛著鼻涕的臉蛋伸了進來,稚嫩的童聲也隨之響起:「老先生在否?盧先生在否?」
「既然不違紀不違規的,俺老頭子就得去蹭幾口肉湯喝,咱們這點薪餉俸田,想吃點葷的都得等上頭髮鹹鴨蛋下來!」老秀才哈哈笑著,也不等盧象升答話,自顧自地穿起棉衣,蓋了爐火、滅了火種,又抄起盧象升的棉袍,就這麼拿在手裡也不說話,盯著他看。
「也正好,留在這陪俺這老頭子好好整理下教案……」老秀才啜了口濃茶,揉了揉有些腫脹的眼睛:「朝廷發下來的這些什麼課程指導的,和咱們以前開蒙學的東西差https://www.hetubook.com.com別不小,咱們自己都得好好學一陣子……嘖,也不知道禮部什麼時候騰出手來,派工作組過來集中培訓。」
盧象升更為詫異,問道:「你們這幾個村子都是安置流民的流民村,才吃上飯多久?若不是官府用強……你們何必這般奢侈、浪費食糧?」
盧象升臉一沉,勉強笑道:「原來如此,古來皇帝萬壽壽辰之時,都要放假三日、普天同慶、大辦慶典,那位執政……到底還是都一樣!」
「阿爹說,以前大家種糧都是為了交租交稅,剩下一點殘渣,誰敢浪費?」那孩童拽著盧象升的手,身子都在往後傾:「現在種了糧交了正稅,剩下的便全是俺們的,俺們辛苦勞作,不就是為了不愁吃不愁喝嗎?如今找個由頭大夥一起歡騰一天,這不算是浪費。」
北國尚在大雪紛飛之時,襄陽府已處在化雪之時,融雪匯成小www.hetubook.com.com溪,彷彿吸走了世間所有的熱量,凍得人瑟瑟發抖。
那老秀才滿頭霧水地抬起頭來,盧象升卻沒注意到他的動作,默然了一陣,嘆道:「也是瞎操心,咱們這個小學堂里,學生都是周圍十幾個村子里的娃娃,最多待上個兩三年開了蒙、懂些算數便會離開,也沒什麼人會去科舉考學,那些經典什麼的他們也學不了太深,最多了解個大概而已。」
老秀才沒聽出盧象升話里藏著的暗諷,但面色也變了變,詢問道:「以前常有官吏藉著給執政辦萬壽典禮的由頭斂財攤派,前段時間整風肅紀,有多少官吏就栽在這上頭?朝廷還專門發了文,要求各地不得以祝壽為名興辦典禮,凡朝中官吏,皆不得以壽辰之名大擺宴席,哪個官那麼大胆子,敢頂風作案?」
「是俺爹叫俺來的……」那孩童蹦蹦跳跳地跑進房裡,湊到火爐邊:「村裡要殺豕擺宴,阿爹請兩位和*圖*書先生一起去吃酒。」
盧象升捧著一堆書冊,滿臉疑惑地走進一間長木房中,將書冊隨意往床上一扔,脫了鞋子在火爐上烤著,沖一旁一名鬍子花白、伏案忙活著的老秀才問道:「老先生,今日學堂不上課嗎?怎麼學生都沒來?」
那孩童搖了搖頭,笑道:「盧先生忘了,今日是執政的壽辰啊!這麼緊要的日子,盧先生可得記住了。」
盧象升恍然大悟,起身來到案桌后翻找一陣,抖了抖手裡的一張通知,尷尬地笑道:「昨日匆匆瞥了一眼,忙起來就忘了個乾淨。」
「委屈不委屈,別人說了不算,自己心裏知道便行!」盧象升坦然地大笑幾聲:「熊太蒙、王叔任他們願意當官的當官、願意回鄉的回鄉,我只願當著這個教書先生,教書育人,挺好的。」
「再說了,俺們這些流民,若不是大熙收容了咱們,給俺們田地耕具、耕牛糧種,幫咱們建村開田,早就不知餓死在哪裡了,俺和*圖*書們也沒法子做些什麼,只能擺個壽宴表表心意了。」
「在呢在呢!」老秀才笑眯眯地站了起來:「丐娃娃,你怎麼來了?沒去田裡忙活?又調皮搗蛋了不是?」
「那個『指導』我研究了幾天,已經整理過了……」盧象升在自己的床上堆著的書冊中翻找了一陣,抽出一本寫得密密麻麻的冊子,遞給那老秀才:「終究只是『指導』,並非強制性的,裡頭一些課程升學只作為參考,咱們也沒先生去教,所以不用去管,只有這算學科和經典科改了許多內容,需要咱們好好研究一番。」
「先生安心,是村裡自己辦的宴,劉村官、張兵訓他們都避嫌不來哩!」那孩童面上一急,趕忙上前一把拽住盧象升就往外拖:「先生們雖然拿著朝廷的薪俸,但你們又不是官身,朝廷官府的紀律,也管不到你們身上來。」
盧象升看了看拽著他的手不放的孩童,又看了看那老秀才,無奈地笑了笑:「得了,且容我收和_圖_書拾收拾,再和你們一起去吃肉。」
老秀才尬笑幾聲,說道:「盧先生,聽說你是進士出身,你來之前,咱們宜城這塊的學堂里學問最大的不過是個六十多歲的老舉人,你正值壯年,又是正經的進士,來咱們這個村裡的小學堂,委屈你了。」
「化雪了忙著春耕呢,學堂放了幾天假,讓學生回家幫忙……」那老秀才抬起頭來,略帶疑惑地解釋道:「盧先生,你沒收到通知?好不容易雪停了,各村能勞動的都去搶耕了,咱們學校那些年輕的先生也都下田去了,不止咱們這些老百姓,上面還調了部隊來幫忙。」
「特別是這經典科,上面是專門挑選過的……」盧象升翻閱著那份「指導」,嘴角掛著一絲冷笑:「同樣的四書五經,北邊挑出來的是君臣綱常,他們挑出來的卻是『四民平等、民貴君輕』,聽說禮部尚書梅漣乃是溫陵門人,這大熙說是遵孔孟二聖之道,但實際上卻更傾向於溫陵居士李贄的學說。」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