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若是光靠解讀先賢的著作,從書本中尋找『如何為民愛民』,然後按照書本上的規定來評判對錯、制定方針,就一定會走上歪路的,好比這次整風肅紀,有些官紳文人就拿著孔聖『刑不上大夫』的言論抵制咱們的政策、污衊咱們的整風肅紀是『秋後算賬』,這就是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只知書本聖言,卻不知道孔聖言論的真意。」
「自然是讀過,而且讀了一遍又一遍……」杜魏石笑了笑:「與其說是文章,不如說是遊記,或者按小旗官的說法,像是紀實文學,盧象升是利用遊動課堂的機會行走在宜城屬下的村寨之中,把村民百姓的所思、所言、勞作、聚會等等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編纂成文……執政專門給禮部下令,讓禮部下文襄京日報專門留出版面連載盧象升的文章,如今在襄京等地百姓里都快形成風潮了。」
「也許他是真的出自真心呢?」杜魏石猜https://www.hetubook.com•com測道:「就像他在第一篇文章里說的:吾生於鄉紳之家、名門之後,幼時富裕、少年時亦拜于名師,入朝之後亦可算平步青雲,親眷好友,皆名門豪族,往來無白丁貧苦,吾雖有憫民之心,實不知民為何物也。」
「或許吧,主要也是因為盧象升真是一個可以改造的人物,所以小旗官希望他能夠自己想清楚、想明白,能夠全心全意地站在咱們這邊來!」杜魏石聳聳肩:「小旗官私下與我說過,他其實並不在乎盧象升和這天下的官紳豪貴投不投誠咱們,哪怕是京師的那位天子投誠咱們,對大熙來說也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若真是出自真心……盧象升心中被忠義綱常所惑,也該消解了!」宋獻策哈哈一笑:「當初執政將他安排去宜城的村寨小學堂之中,恐怕也有借民之力、奪其心向的意思吧?」
「小旗官希望的hetubook.com.com,是這些高高在上的傢伙們,能真正俯身卻融入百姓之中,而不是在書本之中讀著先賢們善待萬民的詞句,便跟著嚷嚷著要愛民護民,這最多不過是一些拙劣的模仿而已,做不到實處、也堅持不了太久。」
「若這天下的人都能做到這點,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接受、吸收、甚至改進大熙的理念,即便是日後大熙沒了,這些理念依舊會傳承下去,依舊會有人遵從著咱們的道路前進。」
「今番得此機緣,借授課之便利拜訪宜城諸村,與白丁俗民相交,始知民非數字、亦非書中句詞,民亦有思有想,民為國基,豈可不知之焉?」
「小旗官早就想過要重塑天下官宦文人的風潮了,將原本的務虛扭轉為務實、原來的兩指不沾陽春雪扭轉為雙腳踩在泥地里,盧象升這時候寫出這般文章來,可以說是雪中送炭了!」杜魏石轉頭看向西北方向:「但要扭轉世間風潮,光www.hetubook.com.com靠盧象升和幾篇文章是做不到的……還得靠一個一統天下的國家,堅持數十年、上百年的引領推崇!」
「只有發自真心地融入百姓之中,知道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有的放矢,不再需要政策和書本的推動,而是出自真心地去為百姓萬民謀福。」
「咱們日日喊著『倡義救民、孔孟仁道』,但咱們的官紳文人卻對他們所要接觸的『民』還不熟悉,甚至生疏得很,不熟悉農戶、不熟悉工匠、不熟悉戰士,對他們的語言思想也缺乏認知,脫離萬民、生活空虛,躲在官衙房屋之中閉門造車、全靠猜測臆想,這樣搗鼓出來的文章政策,又怎麼不會脫離實際呢?百姓萬民又怎麼會接受呢?沒有百姓萬民的支持,這些政策到了地方又如何施行得下去?又怎麼會不走樣?」
「沒錯,小旗官曾經就和我說過,大明的官紳文人為何喜歡大言邀名?根源便是因為脫和圖書離了萬民百姓,大明為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不務實、不敬民,就是關鍵的緣由之一!」杜魏石語氣嚴肅了不少:「我大熙走的愛民護民的道路,就要有經世務實的風潮,經世務實,就要了解百姓萬民、熟悉百姓萬民。」
「難怪執政才對盧象升這幾篇文章這麼上心,遠在山西也要派人八百里加急回來給禮部下令!」宋獻策微笑著點點頭:「執政是想將盧象升樹立成一塊金字招牌給這天下的文人墨客、官紳豪貴看看,讓那些雙腳不沾泥的傢伙也像盧象升一樣深入民間去。」
「西南唯一還算有些實力的,只有沙定洲那股叛軍,但他們兵馬不過三四萬,一群殘兵敗將和土司捏合的勢力,鬧不出什麼大亂子的!」宋獻策笑道:「執政壓根都沒把他們放在眼裡,否則也不會這時候北上了,有梅老坐鎮,不久之後咱們就該聽到捷報了。」
宋獻策點點頭,臉上露出一絲八卦一般的笑容來:「說起東虜,m•hetubook•com•com盧象升最近那幾篇文章,杜先生可拜讀過?」
「殺敵斬將易,治理卻難上加難,否則小旗官也不會讓梅老親自去昆明了,殺完了之後還得善後,這就需要一個有分量的人物坐鎮布置……」杜魏石看向東北方向:「不過你也沒說錯,執政確實沒把他們放在眼裡,如今還能勉強入我大熙法眼的,只有關外那一家了。」
「咱們大熙以『民』為根基,就要從思想上融入百姓萬民之中,和百姓打成一片、和他們站在一起,理解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需求、學習他們的語言,這樣才能從實際出發,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以往文人遊記,大多記錄的是風景名勝、風俗異聞,像盧象升這般記錄小民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的,可謂空前了吧?」宋獻策語氣中藏著一絲欽佩,又藏著幾分不解:「說起來,盧象升為何會突然在襄京日報上發文?執政那般賞識他,只要他想,必然能提拔到高位,用不著借這些東西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