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見聞

趙蘇無言地聽父親訓完,向父親又要了一匹馬,才覺得不算白挨了兩頓訓誡。
祝纓道:「您多大了?」
趙蘇恭敬地低下了頭。
趙蘇得了個特別的待遇,他騎馬就落後祝纓半個馬身,與另一邊的關丞二人一左一右,顯出身份上的不同來。
「就跟著啊?」
——————————————
博士道:「那是不多。福祿縣文風不昌。」
祝纓眯起了眼:「你很閑。」
一共也考了三天。「六藝」本來就是規定了科目,再加五經、算學、律法之類。
「獠女之子」本就敏感就怕有人說閑話,本來是為了安撫,如果人來了受了委屈反而不美。
那一邊,趙蘇抿緊了唇,努力壓抑住笑,與眾「同學」一道施禮、告退,回家寫了封信派人送給父母:我考中了!又詳述考試。
看到他來,婦人們看了一眼,都站住了停下手。祝纓走近了大鍋,看裏面煮的都是摻著野菜的豆子還有煮得看不清的一點糙米,也算飯、也算菜。
這體驗有點新奇,由於母系的原因趙蘇一直以來都是被人「另眼相待」的,不能說是歧視,也得說是「不同」。這「不同」里絕不包括特別的優待,一種隱約的防備倒是足足的。
「你現在說的不是『話』?」
趙蘇心道:心軟不好說,心細瑣碎是實。
再者,京兆府多少人?福祿縣多少人?
村長一家子跪下來頭都磕破了。祝纓道:「把老人家扶起來。你呀,四個兒子,很威風吧?你威風了,你娘要為了你磕頭。」
趙灃道:「娘子果真答應了么?要是心裏不願意, 咱們再同他商量商量嘛!」
「好吧。」
兩人正收拾著,祁小娘子又過來了。她爹跟著祝纓等人出行,她在縣衙擔心得不得了。好容易祁泰回來了,她問她爹:「您這一路都幹什麼了?」
不是酷吏就好啊!
天氣轉冷的時候,她回到了縣城。
給裴清等信里就寫一點本地令人啼笑皆非的案子,什麼犯了案都不知道清理痕迹之類。
「哪能啊?還算個賬。」
祝纓道:「放心。」
——————————
冬至日後,就是縣學的官學生遴選。
祝纓道:「婚姻是結兩姓之好。」
花姐的正業是行醫,這大半年凈跟著她跑腿、為她收拾家裡了。花姐道:「你又來!還是不是一家人了?吶,我頭先話也說不好,旁人說話我也聽不懂,叫我坐診我也行不得的,如今話也能聽懂了,正好。」
這破地方,多少年沒有一個因為讀書而「有出息」的孩子了,誰家閑著沒事兒還供孩子讀書?
祝纓給了一家三口反悔的機會也是因為這位趙娘子。趙灃父子一望就知道是很想做官的。可是, 趙灃是為什麼要娶一位「獠人」洞主的妹子呢?必然是有所圖、有所求,那他就不能不重視妻子的意見。
趙蘇無奈地看了父親一眼,趙灃道:「我是要你小心小心再小心!年輕男子,忠孝仁義,多半是毀在一個色字上的,能在色字上頭克制,你這輩子就算成了一半兒了。你看看我!」
中了的固然欣悅,不中的也無話可說。
這名單上的人她監考時就記住了,就算不認識他們,也認識他們中絕大部分人的爹、祖父、外公、舅舅之類。
曹昌正在後面幫著祝大、張仙姑安頓,他們這一行下鄉,不刻意索賂也得了老鄉一些乾菜、果乾、水果之類。
「七、七口。」
趙娘子心中不無疑慮,卻也知阻攔不是個辦法,她說:「去了要是受了委屈,可別回來找我哭!」
趙蘇道:「據《後漢書》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之為飾。是尊老敬老之意。」
到了城門口,守城卒笑著迎來:「大人回來了!」
福祿縣學報考人數比大理寺女卒少,是正常的。
「瞧著沒人幫他,還以為他得罪人了。」
沿途緊張得要命,她的臉上也看不出生氣的樣子,依舊平靜,該吃吃該睡睡什麼都沒受到影響。遇到幹得好的,她自己出錢獎勵村長里正。
「行。」祝纓心想,以前在京城不好弄,現在倒可以給你弄間小藥鋪子了。
趙灃道:「我與你同去。」
小吳還強調:「我們二人將背後嚼舌頭的人都罵了!並沒有驚動趙小郎君!」
祝纓皺了皺眉,道:「二十。」
「柴呢?」
第二天起來,趙家就開始收拾趙蘇上縣城的行裝了,衣服鋪蓋書籍等等用具之外,又有三四個家僕,兩個書僮。趙娘子還給了他一個婆子一個丫環,因為嫌棄男僕不如女僕貼心,必要他帶上。趙灃則叮囑兒子:「既是去進學的,就不要沉緬于男歡女愛。縣城裡女人多,妓|女也多,一定不要貪戀女色!」
祝纓嘆了口氣:「那就開始吧。」
失主道:「賊人膽虛,他不敢哩。」
「那不對,」祝纓說,「不該叫您來修這渠的。」
祁泰奇怪地看了她一眼:「還要幹什麼?」
到了的時候太陽已經老高了,工地上到處都是人。山地丘https://m.hetubook.com.com陵修渠與平原不同,平原主要就是挖土,山地丘陵還要擔石頭、平掉樹根,同時還要留意腳下別滑了、山坡會不會有隱患,一旦線路規劃不對或者工程上有紕漏,大雨下來,整個山坡一滑,水渠也就沒了。活兒幹得熱火朝天卻也透著點小心。
趙蘇心道:阿媽這回說對了,縣令心眼是挺多的。
一行人便踏上了回去的路。
祝纓聽著了他們的話,就說:「先安頓下來溫一溫書,不必急著走親訪友。」
趙蘇慢慢踱出去,示意僕人將大門打開,踱到門口往外一看,只看到兩個穿號衣的顛顛兒的背影。
這一次,她特意在信里寫了陳萌提到的「那樣的地方租賦收得少,人口少,必是有原因,而不是別的地方的人蠢,不知道到這片風水寶地去享福」,感慨陳萌說的有理。又提到了自己的不得已而用一些有瑕疵的人,不能不用,就只好自己多辛苦辛苦,時不時地敲打,但願能把他們敲打出個樣子來。等等。
說得眾人一笑,難得的和諧。縣城之人也不常見這些人在街上如此和氣地談笑風生,都好奇地看著。
兩個人到了祝纓面前,回道:「都辦好了!」
沿途路過鄉紳們的家,他們也都邀請祝纓等一行人到自家莊子上留宿一宿,這與祝纓第一次巡視時只有雞毛蒜皮比,實在是一個大大的進步。夏天那次巡視,她連趙灃父子都不曾見過,那會兒趙灃推說帶著老婆孩子去看大舅子了呢。不止趙灃,闔縣的鄉紳她也沒見著幾個。
「家裡還有誰?」
小吳回自己的房間換了衣服,仍然不去休息。他是確實累了,但是祝纓沒有休息,他就強打著精神上前來陪伴伺候。再回前衙,看到祝纓批完了公文又在寫信,小吳看在眼裡,心中很是佩服:要不大人怎麼是大人,我怎麼只是個差役呢?
關丞拍胸脯保證:「並不敢違逆!」
趙娘子最後一咬牙:「去睡吧!」她自己率先進了內室, 趙蘇又對父親一揖才回到自己房裡。
她一看就知道這村長威風。這村長一個老娘,一個老婆,四個兒子,哪個村裡有四個兒子都能橫著走了。
再者,老頭家裡沒別人了,是個孤寡老人,也不應該讓他上工。
「哎。怎麼沒過繼一個?」
給王雲鶴的信里特意提到了陳萌。
祝纓看著他,四十上下,老頭子工地出苦力他倒在村裡很自在,問道:「村長?里正?」
祁泰就一個用處:賬。
然後是寫信,她有許多信要寫。給京城的鄭、王、陳、裴等人,寫她在福祿縣的見聞,寫一些本地的風俗,房子的式樣、水利也與京畿地區不同,又寫本地物產之類。
她不坐車,偏好騎馬,一路招搖過市,才轉過一道巷子,冷不丁的沿街樓上掉下一個人來,啪一聲摔在了她的馬前。
只要是這種情況,趙娘子最終就攔不了兒子, 而趙家父子也必得再問一下趙娘子的意見。得給人家一個全了所有人面子的步驟。
她指著村長說:「我是怎麼抽丁上工的?你家裡人歇著,倒叫旁人代!」
「去!」花姐拍了她一下,「有幾味葯路上用完了,我去買些來,回來咱們對一對要用的『話』。」
祁小娘子沒力氣跟祁泰爭執,道:「那兒有熱水,您洗把臉,我去看大娘子!」她得把她爹這一路上缺的人情世故給補回來!
顧翁等人都說:「我等生長在此,也不曾走遍全縣。這回跟著大人倒是開了眼了,知道自己的家鄉了。」
十三鄉走過了一多半,祝纓還算滿意。途中也看到了幾處水渠修得略偏了些,她也都給指正了,讓返工修好:「你要偏了,怎麼與旁人的連通?過幾天我再使人來看!」
「哪,哪有人願意呢?老了有人給挖個坑就得啦。」
「是。」
「是……」
末了,還得這貨來接著干。她也只能打這混賬一頓,讓他皮緊一點。
祝纓回到縣城之後就決定貓在縣城過冬了。
她要試行糊名!
趙蘇在福祿縣是個實實在在的富貴公子,家裡什麼都不缺。他越發閉門不出,就在家裡溫書,必得自己考上縣學才行。他並不想叫人瞧不起,讓祝纓單為他開個特例。他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大家心知肚明。
趙蘇一路安靜地跟著,看祝纓做著許多瑣碎的事務,幾乎不像是一個縣令,倒想個管事。這些事兒連他的父親有時候也不親力親為的,祝纓都要問一問。一日,路過一個村子,祝纓還記得夏天的時候村中有個無賴偷了隔壁家的雞的事兒,又問隔壁家有沒有受到無賴的報負。
文字考試的時候,祝纓下令:「將姓名寫在右側線內。」
福祿縣更靠南,沒有那麼冷,但是花姐和祝纓都認為父母年紀大了,兼之地氣潮濕,冬季取暖是不能省的。花姐心算著家裡需要的用量,連同祁泰父女等人的量都算上了,最後抿一個總數給祝纓,讓祝纓好劃撥。
祝纓道:「那倒還行。」
兩排大枷效果非凡,連走的幾個鄉幹活都還和圖書認真。來的時候祝纓與他們訂了個約:只要眼下的工程修好了,除非突發意外需要搶險,否則今年的徭役就這麼些了,她不再多徵發。明年的徭役,明年再說。並且許諾,除非今年縣衙漏雨、院牆塌了,否則她不徵發鄉間民伕去縣城服役。縣衙有事也是明年再說。
這孩子張了張口,緊張得腦子裡一片空白。祝纓道:「趙蘇,你告訴他?」
祝纓道:「你們相處倒是平和。」
趙灃道:「我來安排他的住處。」
趙蘇道:「是。」
「七、七十啦。」
七十歲的老人上工,能幹多少活?死工地上了就是她苛刻。她才不幹這虧本買賣呢!所以最初定的時候,她是把年齡放到六十以下的。抽丁也不抽六十歲以上的。怎麼還有七十老翁來修渠呢?
花姐笑道:「好!哎,我要是像你這樣聰明就好了,偏又笨,話都學不會。」
如果算是賬,也是一本狗肉賬,爛得一塌糊塗。
里正道:「該徵發的壯丁都征了,各家再生火做飯送過來又耽誤事兒,就一總叫了幾個人家的婆娘來做飯。也不能叫人家白乾,所以才有這二升米。各處都是這麼辦的。」
兩人才說了幾句話,就有一個穿得還算整齊的壯年男子過來:「什麼人?!」
「是。」
村長的賬也是七零八落的,祁泰翻了個白眼:「這不叫賬。」
祝纓在村子里慢慢地轉,村長、村子在家的兒子、侄子,以及若干村民或跟隨、或圍觀,也有躲在牆角指指點點的,也有小聲嘀咕的,卻都不敢大聲。祝纓問老者:「阿翁住在哪裡?」
祝纓沒有馬上發作,而是問道:「這人犯罪了嗎?」
洞主的妹妹又為什麼能夠嫁給趙灃而不被兄長阻攔呢?必是那位洞主也有所考量。
祝大、張仙姑這一趟走得比夏天舒心,也有人奉承,也見著了豐收。張仙姑邊收拾著衣服邊說:「哎喲,這都秋收過了,怎麼還一個個瘦得脖筋挑著個頭呢?不該吃得飽些、胖些了嗎?老三也不多收他們的糧……」
讓大隊坐著車跟張仙姑等人慢行,祝纓等人著騎馬疾馳到了鄰鄉的工地上。
縣衙過冬也得準備炭盆,以老家的習俗就像于妙妙那樣的「大戶人家」冬天的時候也不能痛快地燒炭取暖的,通常就一兩間住人的屋子睡前準備一些。女眷有個手爐子腳爐子就頂天了。鄉民則壓根沒有這個講究。
「沒、沒啦,就我自己。」
里正在村口就大喊:「大伯、大伯!大人來了!」
趙娘子伸出手來, 理了理兒子的領子,說:「那個縣令, 一個人滿身的心眼子,看著倒不是個蠻橫的人。心慈手軟倒不像是裝的。心軟一點也好,你過去了不會受他的欺負。既然是個聰明人, 就不容易干傻事。」
「兩兩一一口……」
祝纓又接著巡視了一些工地,也有突襲的,也有按著正常的日程走的。遇有錯誤也都糾正,多半是像那挨了打的村長一樣,還沒來得及干點大的就被按住了。祝纓也不客氣,一路打了回來。
「蒙大人的恩典,過幾天就分幾個人去砍些來,也是夠的。」
藥鋪子還沒個著落的時候,冬至日又到了。冬至是個極要緊的節日,京城的皇帝得祭天,縣城裡的縣令也得召集了手下過冬至。祝纓就在冬至這一天給大家發錢糧、冬衣料、柴炭。
向陳巒請教一些事。
祝纓道:「我走這些地方,這麼使老人的你是頭一個,可真叫我開了眼了。」笑死,活著這麼作踐人,死了一埋就覺得對人好了?
分完這個,花姐又來找她:「可能過一陣安生日子了,到明年春耕前都是輕省的了。我也好騰出手來重操舊業了。」
祝纓道:「我聽你說話舌頭還硬著呢,我給你卷卷?」
祝纓依舊是一臉平靜,對趙灃夫婦道:「人跟著我走,一路必是安全的,到了縣城我也會安排他溫書。」她的身後,祝大和張仙姑還帶著點宿醉,心裏嘀咕著這酒後勁真大以後不能多喝了。
他當縣丞主持福祿縣的時候人家兩家早就結親了,兩家互為倚仗,縣丞也是奈何他們不得的。
一大群的鄉紳也是極有威懾力的,村長汗透重衣。祝纓問關丞:「我免了逋租、不再加稅,底下人究竟辦得如何?」
進城之後,祝纓就對身後的「父老」說:「有勞諸位一路同行,如今可算是回來了!諸位也都回家歇息吧,等縣學遴選完了,我得了閑請大家吃飯。」
張仙姑看到祁小娘子,招手道:「我正要找你呢,快來!這果乾!味兒很好的!來!」捧了一大把給祁小娘子。祁小娘子捧在手裡,心裏一暖。張仙姑又對她絮絮地說怎麼吃這些新帶來的吃的。
「呃,是。也還能出得起。」
這孩子有點緊張,結結巴巴地說:「是、是。」
祝纓背著手,踱回了縣衙,又給王雲鶴寫了一封信。
趙灃掩飾地咳嗽一聲, 故意對兒子說:「喏,縣令大人心中滿是誠意,我們便答應叫你過去。」
祁小娘子穩了好一陣兒才說:「我把飯燒好了,咱們開飯吧。」
祝纓這邊,和_圖_書西鄉的工程也籌劃完了,眼見得下面開始徵人、動工,她才率一干人等啟程回縣城。
「糧食哪兒來的?各家湊上來的就是這樣的嗎?」
她絮絮地叮囑了好一些,又讓趙蘇到了縣城之後:「要是受了氣也別忍著!怕了他們怎的?!一個不知道什麼樣的官兒, 還不定做不做得成, 沒得為了個水裡的月亮倒叫人欺負了。」
祝纓道:「那便好。」又問失主今年的收成,鄉里有沒有再增收捐稅,知不知道她已免了縣中逋租,此後這一項不許再徵收了等等。
趙蘇道:「承蒙關愛,家父已有安排了。」
趙翁遂作罷。
趙灃還是推說「病著」趙娘子也要「照顧丈夫」,反正派了兒子跟著去了,夫婦二人呆在家裡呆得理直氣壯,還明著送兒子跟祝纓走。
老者道:「前前邊兒。」
此時日已近午,村口又是一陣喧鬧——趙翁等人後續也跟了過來。
祝纓提起勺子嘗了一口,沒油沒鹽還有點硌牙。她皺皺眉,將這一口菜粥咽了,對村長說:「你乾的好事。」
交了考卷之後,祝纓命小吳把考卷密封裝釘,再與關丞、博士、助教幾人忙了幾天,又抓了祁泰來算分數,最終選定了四十人。
村民們還沒反應過來,小吳就大聲說:「二十大板!」衙役上前,按倒村長先敲二十大板。
祝纓遁著炊煙走過去,只見一所大屋,擱朱家村就得是于妙妙那樣的大戶人家,裏面正在做著飯。推開門,只見幾個婦人圍著兩口大鍋,屋檐下,一個乾淨整齊的中年女子正在曬著太陽,看她們幹活。
就這麼不咸不淡地說著,很快就出了西鄉地界,然後就是「父老」們發揮的時候了。「父老」們也想看看水渠修得怎麼樣了,如果有什麼毛病趁著在大家都在外頭可以跟縣令馬上告狀,提新要求。如果幹得好了,也可以拍一拍縣令的馬屁,以期留個好印象,接下來有事相求的時候留個鉤子。
里正抬起袖子擦汗,手上一個不穩,馬鞭掉到了地上,他慌忙伏下身子去揀。祝纓背著手慢慢地走,小吳牽著馬跟在後面。趙蘇覺得很奇怪,照說縣令應該不太知道村子在哪裡,但是祝纓就好像知道一樣,左轉右轉,繞過遮眼的樹木之後走進了一個村落。
來人陪笑道:「大人有所不知,本村貧苦,聽說要修渠了,老少爺們能來幹活的都來了。」
「真的,你理出些常見癥候要用的話,句子也好、詞也好,咱們對一對方言怎麼講。」
趙娘子於是打點行裝,帶了五輛車、十來個人,浩浩蕩蕩地往縣城去。走了四天才走到縣城下,抬頭看一眼城門,道:「有點新模樣了。」
祝纓看了一眼這房子,道:「你與他們同姓嗎?」
祝纓看了一眼村長家的孩子,有兩個一看就不像是個讀書人的樣子——他們的手指不對。再看另兩個,其中一個就有點書卷味兒了。她問這個孩子:「讀過書?」
祝纓也不挪地方,就讓小吳把人叫過來,對顧翁道:「來了?」指指身後,「瞧瞧。」
祝纓還下令:「多燒一點,我有用。」
——————
他悄悄打了個哈欠,心道:忘了叫曹昌幫我留點熱水泡腳了。
他倒不像祝家當年那樣被擠兌到村外半山腰上,因為這個村子本身就依著個小山鋪開。他的房子是間半塌的草房,夾著兩邊兩家板房中間。兩邊的房子基是石頭,上面是木頭,不能說如何好,到底是個家的樣子。
也就是到了京城,日子才過得舒坦了些。
「再攙點兒乾菜、豆子之類就差不多啦!」
棄考的人倒不多,有些人自己不想考了,哪怕交個白卷也得坐滿全場——親爹、親祖父都在場外看著,半道跑了怕回家挨打。
「要去就去吧。」趙娘子看著兒子說。
與他們聊完,又被本地鄉紳請去他們家住了一夜。當晚吃完飯,祝纓便把里正等叫了過來,說:「為什麼又另收了二升米?」這種村頭徭役是不會撥發口糧的,都是鄉民自帶。既然自帶口糧為何又要再征糧。
光識字還不行,考縣學還得是正經讀了幾年的書,已識些經史了。什麼才發矇的、學不好的,自己就先不會報考。
今天這事兒辦得,她自己都憋氣。但是換掉一個村長是沒有用的,下一個村長如果想幹下去,要麼是一個同樣家裡有好幾個兒子的,要麼就得特別精明機敏能治得了全村的——有這樣的人,祝纓就給薅縣城去幫忙了。
趙蘇洗沐之後躺在床上, 翻來覆去的睡不著, 去縣城他是願意的。年輕男子誰沒個四海為家、叱吒風雲的野心呢?然而他的出身必然會遇到許多不服,要好好應對……
「是。」
趙灃場面話說得很肯切:「小兒便拜託大人了!」
趙蘇看這守城卒的樣子,不全是諂媚,竟有幾分真正的欣喜。一行人進了城,也有路過百姓笑著說:「回來了回來了!」
老頭子抬起頭來看她,一雙眼睛略有些渾濁,道:「修渠,當然要來啦。」
來者道:「啊?犯罪?什麼罪?」
祝纓道:「好,給你們兩天假m.hetubook.com.com。」
趙蘇已然進了宅子並沒有聽到,但是小吳和童波大聲呵斥:「休得無禮!這位是縣令大人看中的小郎君,正經的讀書人!什麼獠不獠的?」倒叫趙蘇宅子里的人聽到了。
趙娘子道:「叫他們給你收拾好行李, 冬天了,多帶些衣服。」
祝纓打起精神,公布了結果:「我有一句話,請諸位細聽!諸學生!今日糊名,我也不知道卷是誰寫的,只看你們的答卷!中與不中,各人心中有數!從今往後,官學生該賞該罰、該升該黜各依定例,今日分配校舍,安頓之後,爾等可回報父母。半月後回來上課!散了吧。」
馬一驚,長嘶一聲,趙娘子雙手用力拉住轡頭:「叱!」
「我省得。」
「謝大人!」他們倆特別大聲地說。
趙家在縣城有一處三進的院子,在縣城裡算座精巧的豪宅,他自住主屋。前院是待客之所,男僕睡馬廄旁的通鋪,女僕在後院廚房邊的小屋裡住著。卸車、安放行李,動靜引得街坊來看。
他們都放心地回家,趙翁還問趙蘇:「賢侄,到我家去?」
趙蘇心道:太客氣啦,全不像傳說中那樣的狠。
赴任的路上,祝纓與陳萌兩度會面,陳萌也傳授了她一些經驗。
————————
給鄭熹寫的信尤其的長,對這個人,可以說一些廢話,但信一定要最厚的,連他家雞鴨貓狗都問到最好。問一問鄭侯釣到什麼大魚沒有,問一問鄭霖、鄭川,講一些因語言不通鬧的笑話,以及本地的特色吃食。說一說和魯刺史的鬥法趣事。
「還有呢?」
也有人低聲議論:「獠兒來了。」
二十大板打完,祝纓並沒有黜他的職,只是理解了王雲鶴一路能做到京兆還保持著正直奮發實在是難得!一般人見天處理這些事,多少豪情都得磨沒了,天下大同的信念都得破滅。
關丞道:「不平和也不能聯姻吶,您瞧他們家多和睦。」
祝纓曾在京城招募過女卒女丞,她這回是比照女卒的流程來,考試幾項,每項各給出等第,然後算一下綜合分,取前四十名。如果某一科特別優秀令人心動者,也可破例。
除了五經等正常考試科目,她特意告訴博士:「六藝也是要考核的。」
「我?跟著大人。」
趙娘子道:「你看家。」
還未出西鄉的時候,趙蘇斟酌一下,也向祝纓介紹一下本鄉的情況。何處是新開的田、何處又是舊有的渠,西鄉的父老們生活還是比較清苦的,因為地理條件不太好。西鄉人與他舅家那裡的交往也是有的,多數是以物易物,有時候也用金銀交易,舅舅那邊也收銅錢。
趙蘇的眼神裡帶著幾分估量,打量著這似乎有些改變的鄉野。西鄉、西鄉附近都是他常行走的地方,地面情形他還是比較熟悉的。人們臉上很少見到這種略顯舒緩的表情,田間莊稼已然收割完了,但是人們都不太緊張。
顧翁等人心情頗佳,這一路來回,雖然趙灃父子受到一些優待令他們小小酸了一點。但是,祝纓一路遇著犯了錯的村長也只是均等地二十大板,沒有抓過來站枷,也沒有窮治,還會獎勵忠於職守者,可見不是個酷吏。
「知道什麼是鳩杖嗎?」
祝纓微微皺眉,問道:「這些不大夠吧?」
村上躬身湊上前,道:「族、族裡都會管的。」
趙蘇目睹此事,心道:尊老敬賢倒是禮儀之邦的朝廷命官該有的樣子了。
花姐聽著張仙姑念叨什麼跟老家不太一樣,又說某家的飯好吃,又說那果乾等會兒蒸一蒸再給祝纓吃。口角含笑幫著收拾,並不接話,她知道,張仙姑並不要有人接話,只要有人聽就好。心裏盤算著:冬衣、過冬的炭……
「家裡幾口人?」
祝纓道:「去村裡瞧瞧。」又指著老者道:「阿翁別幹了,咱們一同回家吧。」
「咱們村子大,不止我一個,我就是來監、監工的。」
祝纓說完,嘆了一口氣:「咱們走吧。」
親自去看了一回燒炭的事,就在縣城外面的一座矮山上。她檢查了炭窯是不是安全,又看了一回才回到城裡。因為要補貼官吏,這一回燒得就格外的多,晝夜不息。
趙蘇騎著馬跟著她的身後,心中也有點好奇。一路行來,各鄉間都有了些變化,真是換一個好官,各處都能看到新意。他到過縣城,想知道縣城現在變成什麼樣子了。
她沒有馬上做結論說他們故意虐待老人,「老人」只是指的年齡,並不是指人的品德,也有許多人年輕人不著四六作姦犯科,到老了孤苦無依再禍害不了別人,祝纓也不好強求別人照顧他。所以她先問。
祝纓又問了具體是幾升米,工期多長之類,得知是糙米,一家出二升之後便說:「這二升米是另外收的么?」
趙娘子看了信,對趙灃說:「我要去縣城看看兒子。」
炭燒出來就開始分配了,關丞要先盡著縣衙,祝纓道:「先領一半,旁人家難道不用了?都先領一半使著,后一半燒出來了再續上,這樣誰都凍不著。」
還沒進城,田間就有人跟祝纓打招呼,也有叫「大人」的,也有叫hetubook.com.com「郎君」的,也有叫「大官人」的。祝纓也對他們或點頭、或揮手致意。
發作完了卻又安排村長接著干,讓他的小兒子:「不是讀書么?幫你父親把賬記好!」接著慢慢告訴他們,七十歲的老人是有優待的,是可以不納稅、不服役的,活到八十歲,免除他一個兒孫的徭役,為的是這個兒孫可以侍奉這位老人,九十歲,免倆。
養一個正經的讀書人是非常吃力的,尋常百姓家也是養不起的,養得起的人家裡還得看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子。福祿縣這個地方,基本也就是在被祝纓半強迫拘到縣城拘住的那些「大戶」人家裡選。偶有幾個家境一般的學生也是點綴,家裡還得下了狠心才行。
祝纓留意著,雷保的兒子雷廣也來參加考試了。第一個被她打了的村長的兒子也到了。趙蘇的桌子排在顧翁孫子的後面。
祝纓一點頭,不再多問。她知道,這些工程最終還得著落在這些人頭上。修渠,他們是願意的,從可憐人身上再揩點可憐的油水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做得不太過份,稍稍揩點油,也是無法的事情。
「還商量什麼?你們倆巴不得現在就飛過去了!」趙娘子快人快語, 「唉,去就去吧。人家把爹娘都帶過來了,我還能不讓兒子去他那裡嗎?」
祝纓道:「你是里正?我怎麼沒有見過?」
「是,是啊。」
趙蘇猜測這或許與清了逋租、又沒有過份的徵發有關。
趙娘子道:「別去投靠旁人!」
「是。」
最後寫信給劉松年,十分客氣地向劉松年討要一些文章,不必是最新的,但是請劉松年篩選一下。因為她要給福祿縣學的學生們背誦學習,拿天下最優秀的文章熏陶熏陶。劉松年自己覺得寫失手的文字就不用發給她了。
真要是酷吏,大家也沒辦法。縣令代表朝廷,總不能真的造反。
祝纓道:「那好,祁先生,開始吧。」
又命人給趙蘇那裡送去一些,傳話過去:「你父母不在這裏,有什麼不便之處只管來找我。」
失主也一一作答:「只開挖新渠,各家再出幾升米當口糧。」
祝纓本以為,男子考試人數會比女卒多很多,她做了充份的準備,來的人卻還不如京城女卒報考的人多。祝纓問博士:「福祿縣讀書人很少么?」
來人看她的衣飾是鄉間少見的華美,再看她身後有幾人穿著號衣,忙把手裡的馬鞭藏到了背後:「大大大大人?」
祝纓身邊趙翁、顧翁等人則想:任你倚獠為惡、跋扈可惡,還不得要交個「質子」上縣城與我們一樣?
解糊名之後,祝纓看了名單嘆了口氣,趙蘇在名單內排到了第五,顧翁的孫子顧同也在內算第一,雷廣掛了個車尾,村長的兒子卻是被黜落了。
村長的老娘哭訴:「大人,要怪就怪我老婆子,小孫子正溫書,叫他考學哩!」
鄉親要謝縣令大人,給她做個鞋襪、送她一口袋今年的新糧以示感激,這也是不能不收的。他們都帶了來,放在一輛車上,展示給縣城的百姓看。看完了,還得弄到縣衙里,聽家裡人的安排。
祝纓道:「我又不是來抄你家的,怕什麼?」又對檐下那位小跑著過來的婦人躬一躬身,「打擾了。」帶人退出了這家院子。
本來人家不知道的,他倆這一叫喚,反而讓趙蘇聽到了「獠」,這兩人還道自己幹了一件大好事,也要做個有涵養之人做好事不留名。兩人不去敲門向趙蘇賣好,倒顛顛兒地跑回縣衙,跟祝纓表功去了。
祝纓這一突襲,就看出工地上的弊端來了。她衝到了一個老者的面前,老頭子頭髮都白了,衣服上有補丁有破洞,還顫巍巍地跟人抬一筐石頭。祝纓跳下馬來,問道:「阿翁,你怎麼到這裏來了?」
剛批了幾件公文,吳、童二人就回來了。
她問:「這是給上工的人吃的?」
村長腿一軟,跪了下來。
祝纓指著老者問村長:「他是你同族?他多大了?同族有相幫之義,他一孤寡老人,你叫他去抬石頭?混賬玩藝兒!」
祝纓等他辭去,對小吳和童波道:「你們兩個跟趙蘇過去看看,如果沒事就回來,如果他那裡有小糾紛,就幫他壓一壓。」
第二天,祝纓吃完了早飯,突然道:「你們慢慢走,老關、祁先生,咱們上馬!」又叫了小吳、童立等幾個年輕衙役,最後還點了趙蘇同行。
「工地上有你幾口?」
祝纓還是慢慢地走著,這村子她上次沒有來過,縣裡村子那麼多,難免會漏掉一二。裏面村長小跑著出來了,村子里幾處炊煙正往天上飄,村長上前就拜:「大人。」
小吳與童波回到縣衙,祝纓已換了身衣服,處理起一些事務。公文原不算多,要緊一點的有人不斷送給她批了再帶回來,不太要緊的就都壓在這裏了。縣衙的書吏已做了簡略的處理,祝纓翻開來看,將一些他們做得欠缺的地方一一訂正。
此令一出,縣城百姓們開始都覺得新奇,本來只是想看個射箭的熱鬧的,現在都引頸等待,想等文字考試的結果了!
祝纓十分愧疚地說:「耽誤你的事了。」
「呸!」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