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春耕

祝大氣道:「明明是你在催著她回來吃飯的。」
博士道:「是哩!」又說,「只怕轉了旁的科也讀不出來。不瞞大人說,以前也有人想轉的,轉了一回也沒個動靜,又轉回來了。接著就頹廢了,只好混個包攬訴訟。關大人嫌他多事,壞了淳樸民風,還把他趕走了。」
小吳一時記不住這許多人,有點慌,祝纓道:「莫慌,找發放的名冊出來,你一看就能想起來了。去找吧。明天這事兒就交給你辦了。唔,不能白使人家,給每人家裡五升米。帶到縣城來,食宿算縣衙的。把值房騰出兩間來,弄幾條被子。一日三餐,要有米有肉。」
這福祿縣是從汪縣令手裡接過來的,福祿縣之前幾年也沒多少屬官府的牛馬!縱有,還得盡著公廨田用呢。那可是全縣官吏衣食所系,以及汪縣令府城生活之資啊!
祝纓不假思索,順口便引了出來。學生們看顧同與祝纓一問一答的,起初是嫌顧同混蛋,霸佔了好不容易請教的機會。漸漸聽出些不同來,也拋卻了考試帶來的沉重心情,年輕人的好奇心也被激了起來。陸續有十來個學生都提問,他們不問《春秋》了。
祝纓道:「那是因為窮,也不是因為就非好貪這個小便宜了。比如燈油,你家裡不缺,你爹和你姐姐就不會從大理寺天天尋思著順點子回家使。這裏呢?吃的油都緊巴巴的,哪還有錢點燈呢?」
縣學的學生因有名額限定,對學生也有一定的補貼,學習優異者還有些獎勵。學生又不同於朝廷官員,官員越老經驗越足勢力越深、有些年老官員號稱定海神針,學生雖然也與官員一樣不耕不織、卻連安境撫民之類的事也是不做的,學生越老是越廢的。所以過一段時間,譬如十年、二十年沒個成就,又或者超過若干歲,要被清退。官府不養這樣的閑人。
又說了他種得比較多的另一種糧食作物——粟。「粟耐旱……」
老農們看了這一片地,要麼搖頭、要麼嘆氣,也有說可惜的,也有說「再整整也是個好地」的。
「福祿縣比京城暖,去年也沒結什麼冰,連雪都沒下,開春回暖也早。」
曹昌氣弱地道:「沒有的……」
祝纓對曹昌道:「既然人都請來了,也不能光問怎麼種橘子呀!他們會種稻,就是知道這裏的水土,等他們來了,還得你多跟他們說話,你是懂的人。請教一下怎麼種麥子之類,或許也能有些收穫。哪怕他們不會種麥,你也可問他們旁的事兒,譬如什麼時候雨水好。有棗沒棗,打三杆子,咱們的錢不能白花!」
大戶人家養的牛馬非止一二,他們自家有地要種,也有自家的佃戶之類,春耕誰不用呢?
顧翁有點感動,第一個站出來:「算老朽一個!」又建議,「春耕時牛馬緊俏,也有抬高價的,咱們就在這裏定個平價,誰都不許哄抬!」
有種過麥子的老農,跟祝纓說了日期,以為祝纓現在完全可以先種稻。
各家富戶接了帖子已不那麼提心弔膽了,他們也想與縣令聯絡聯絡感情,更有人想到縣學的事兒,愈發篤定縣令是想在這裏做些政績出來的。這政績又不是抄了他們的家搶錢,那就配合一下好了。
祝纓道:「準備春耕的事兒呢。」
曹昌今年也不過才二十歲,種地的經驗有, 但是在北方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種的,放到福祿縣他也麻爪, 白天時已說了無數的不同:氣候、水土、他在本地從來沒見過麥子之類, 可能種不活等等。
一干老農過年時才被祝纓親自送了禮,現在又派車接到了縣城,個個都很驕傲。到了縣衙下車,見許多人圍觀,他們也有咳嗽一聲往地上啐口痰清了嗓子準備見縣令的、也有把衣服往下拉一拉蓋住褲子上的破洞的。
家境好的學生,家中也有幾本雜書。趙蘇就問《史記》,甄琦自家窮,蹭過趙翁家的書,也提問大戴禮與小戴禮的問題。雷廣不服氣,特意挑了個算學的問題,問了個雞兔同籠。
祝纓又給縣學送了一套卷子,這一回學生們依舊考得不好,卻都沒有之前那麼沮喪了。博士已對他們簡略說了「將來」,心思活絡些的已在思考改道了。與祝纓預料的不太一樣,縣學里的大部分學生並不很抵觸改道。
他想:若是來之前就準備好了,當然能講得很順,再有,卷子是縣令大人弄來的,他手裡早有旁人寫好的答案也不一定。我就由這題目引申出去,問些旁的書上的……
第二天,祝纓再問他https://m.hetubook.com•com們橘子樹的事兒。
曹昌道:「糧多了,也會賣不上價……」
童波先給祝纓這兒送蠟燭,今天是縣尉當值,再去給縣尉那裡也送兩支蠟燭,然後將蠟燭放回。再提著油罐子給各處發燈油。
晚飯雖不與他們一道吃,也沒再擺席,但是每人兩菜一湯,米飯管飽。
祝纓沒有讓學生們馬上做選擇,她派人去接的老農們到了!
祝纓笑道:「請!」
曹昌一臉灰敗, 倒霉孩子也不會吹牛也不敢撒謊, 說:「沒種過這樣的地……」
祝纓問道:「祁先生今天又幹什麼惹她生氣的事兒了么?這孩子就是太愛操心了,祁先生也得罪不了什麼人,她這樣也太累了。」
黃曆在福祿縣很多時候不如本地有經驗的老農有用。
去年,關丞向祝纓坦白了自己從中抽取了一筆好處之後,深深地覺得自己一個人背這口鍋太冤枉了!他只抽了點好處,丟的東西大部分都不是他拿的!於是建議,縣衙的用度,貴一點的比如蠟燭之類都按天發!筆墨之類,按人支領。
他們告訴祝纓:要把一塊不好的地種好,要花人力,也要花時間,就是年年月月地種、積肥。一點一點給它弄好。現在這片地,應該是拋荒的,僅強於荒地。又指點祝纓應該從哪裡開條小渠好澆地。
這個小吳就記得住了,說:「是。小人這就去辦。」
祝纓尋思了一下,這種情況她聽王雲鶴說過的,官府會提供一部分的畜力租給百姓。
祝纓也不懊悔,就算去年剛到的時候給牛馬現配種現下崽兒也來不及使。
連續看了幾天,祝纓白天跟他們看田,到了晚間,又點起燈來整理筆記。
這些都幹完,天也黑透了,後面杜大姐跑過來催了三次,祝纓擱下筆,將案卷都收好、落鎖,檢查了一遍燈火,才到後面吃飯。
祝纓親自到衙門口等候,掃了一眼,接來的全是老翁,最終接來的有十四人。此時也沒什麼好挑剔的了,她說:「有勞各位父老,我有事兒請教才請各位跑這一趟,各位一路辛苦了,先進來歇息,請!」
地方是她親自選的,一片公廨田附近的「荒地」。荒地不是那種完全的荒,是因為引水、人力等等原因,本來種過幾年的地方就被拋荒了。無人認領,祝纓就把它劃成了公廨田,拿來試驗一下。
祝纓道:「沒事兒,我也沒種過,也不會種。我種田還不如你呢!咱們去請教幾個鄉里的老農吧!」
「喲嗬,摸了八回筷子的不是你?」
曹昌對自己種得比較多的說得就多,種得少的說了兩句就憋不出下文來了,脹紅了臉站在那裡。祝纓也不去說他,她家這些人里,曹昌算是最懂種地的了。她便問一些自己想知道的,讓曹昌來答,以填充一些細節。
終究是年輕人,有心氣兒,除了甄琦十分動搖,旁人還是想再試兩年。現在書有了、縣令大人的學問看著也好,還能通了國子監的路子,萬一呢?
老人們吐氣的聲音響徹整間屋子。
她年輕,未來還有許多年,但在福祿縣的任期,滿算個六年,放到種田上就顯得特別的短了。還不夠把一塊荒地開成產量穩定的薄田的!
再耐旱的作物,它也得澆,「只是用水少些,又不是不吃水」。
雷廣哪是因為喜歡?他吞吞吐吐地說:「是、是常幫著家裡看賬……」俗稱放債。
寫完這兩頁,才對曹昌說:「阿昌, 你來說說今天看的田。」
祝纓也都記了下來。然後拿出了從北方帶來的幾樣種子,每樣取一把給他們看,詢問經驗。原本經過兩天已比較能放得開的老人們卻齊刷刷地變了臉色:「大人!可不敢隨便換糧食種啊!!!」
也有老農不懂裝懂的,也有老農說沒種過的,倒也有種過的,說:「果樹也不好侍弄!離枝沒多久就壞掉了,摘下來頂多一旬。我們都在果子還沒全好的時候問人要不要,有人要,再摘,沒人要就先放在枝子上。可也留不了太久,果子好了要是不摘,也就掉地上爛了。」
張仙姑道:「那也不在這一天,瞧你爹,都要把筷子給嚼了。」
家家算盤打得能進明算科。
祝纓在上面坐一桌,下面兩桌是老人們。桌上已擺了幾大碗菜都是燉得很爛的食物,大桶的蒸米飯、大桶的燒菜肉抬到飯堂以作添飯添菜之用。又給每人上了酒,為怕誤事酒給的不多。
有一個說話了,就有另一個也說。以為祝纓現在公廨田裡還是應該https://www.hetubook.com.com以稻為主:「咱們這兒的人,侍弄稻子是熟手。保本兒。要種麥,等收了稻再說。」
祝纓安排完請老農的事兒,就手又把本縣的田簿之類調了出來。她是縣令,今年的春耕安排也是她的事兒。既然把各鄉老農薅了來,那就得人盡其用!她再溫習一下本縣的情形,將這個事也聽取一下他們的說法!
小吳拿了蠟燭來將兩支都點上了,祝纓問:「他還是一處一處的發放?」
他心裏又燃起了希望,這樣一個明明白白的縣令,能給縣學調|教出幾個出頭露臉的學生了吧?
————————
想要摸索出另一樣適合福祿縣種的莊稼是個耗時的事兒,她的時間也有限,一年也就種個一兩季的莊稼,她沒經驗、曹昌的經驗不算豐富,他倆要把這些東西給種廢了,這一年的光景就廢了。
又有豆子等等。
祝纓仍然讓小吳等人將他們送到屋裡休息。
祝纓並不要搶他們的,而是與他們商量:「你們自家用過之後,縣衙出錢租你們的牛馬。靠人拉犁的,不得拉到猴年馬月去才能幹完?有頭好牛,半天就得了。」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一耽誤了,這一年的收成肯定打折扣。
關丞等在縣衙里, 看到小吳等人的臉也當沒看到, 他還是極有禮貌地跟祝纓彙報一天的工作。並且說了:「博士和助教二人前來求見,等到中午沒等到大人就先回去了。」
祝纓側身讓著:「事情急,沒來得及多準備,就先住在這裏,被褥也是新的。過兩天你們回家時,被褥也送給你們。」她看看這些人啥行李也沒有,有三個隨身攜帶了東西的,乃是支木杆權充手杖用的。就臨時又加了最後一句。
多聽聽總是沒有壞處的。
祝纓道:「我不就是為這事兒來的么?正有一事要同你商議——我從國子監弄了幾箱書來,喏,單子在這裏,又有各科各類的書籍。你將人集合起來問一問各人意願。是願意接著考進士科呢?還是想轉個行?我想,進士科是難的,皓首窮經者比比皆是,有的人家裡供得起自然無妨。縣學不行,總也不能將一個學生養一輩子,過幾年總是要換一批的,換掉的人怎麼辦呢?如果在明經、明法等科上也能上有建樹,倒也不失為一條出路。」
飯吃得很平和,吃完了祝纓就去看了一會兒書,準備明天去縣學。老鄉得過兩三天才能到,她就先處理縣學的事兒。
第二天一早,祝纓將小吳及幾名衙役派出去,又批了幾人支取車馬費和米,再讓關丞安排幾個老農的住處。安排完縣衙的事,她就騎上馬,帶上曹昌去了縣學。
他們語無倫次,祝纓卻聽明白了,他們現在種的糧還能糊個口,如果換了個別的,就怕絕收。別說絕收了,只要產量減個兩三年,立時就是災年。家裡能有餘糧的,都是地主了,普通種田的人,每年春天這個時候就已經餓得前胸貼後背靠野菜活了。收成再少點,那是真得餓死人。
祝纓道:「我不用熟田。先尋個不大用的地兒種著試試。」
老農們上路的時候,祝纓卻下了帖子,將縣城內的各家富戶請了來,有事商議。
祝纓點點頭,說:「得了,今天就到這兒吧。好好讀書,五經都給我背下來!過兩天接著考!考完了我再與你們聊!」
博士見她安排得明明白白,心道:怪不得我只是個博士,人家年輕輕就是縣令了!
師生們再沒得抱怨,一個個臉上都掛不住了。
博士忙去召集學生。
眼下在福祿縣種田,普通人略識幾個字的用處不是特別的大,也就是翻翻黃曆,看看上頭的節氣宜栽種之類。
祝纓問曹昌:「你種過橘子樹嗎?」
她心裏又添了一筆「牲畜」的事項要準備。
縣學里的學生也有縣衙的一定補貼,本是人人自傲的。素日也知道福祿縣的學問連在州里都是排不上號的,以前還能歸因於「縣令大人不在縣裡,不管學政、耽誤大家學業」,博士則以「縣令大人不在縣裡,不管學政、致使富家子弟濫竽充數」。
祝纓也點了他的名,他便依著自己的心思問了起來,他不提《論語》,因為這一步過於經典,原文是許多人必須得背的。他提《春秋》中的字句,主提《左傳》。顧家家境在縣裡算一流的,家中藏書也不少,他還提到了《公羊傳》。
關丞問道:「要下官現在將他們二人傳過來么?」
——————————————
她想把這些都記下和_圖_書來,連同之後自己親自試驗種田的筆記,最後紀錄出一本農書,以後哪怕自己在福祿縣的時間不長,這裏的人也能用得到。順便列一下本地氣候與黃曆所載之節氣指導的播種時間等之不同。
現在實在不知道祝纓還要讓他說什麼了!
第三天,她就帶著這一群人出了縣城。
祝纓道:「天不早了, 算了吧, 你也累了一天,甭跑了。」她將這兩份名帖收了下來, 心中就多了一件事——找一天去縣學。
犁地是需要大量的畜力的,
不幹不知道,一幹才知道想當好個縣令要留意的事是真的多!
「哦。」
去年她才來,連路上耽擱再整頓縣裡,上任頭一年就過去了!一任三年,今年是第二年了,今天種的穀子,她已有預料:大半會因為經驗不足又或者水土不服而沒有好成果。則一任就剩明年最後一年的時間可以用了!
到了年限,書讀不出來、做不了官,還被縣學給黜退了。前半輩子就是一場夢了。
杜大姐早已見怪不怪了,拿大托盤上菜,一面上一面說:「祁小娘子他們在那邊吃了,就不過來了。」
有見過點世面的就說:「大人哪裡話?大人召,我們一準來的。沒見過您這樣對咱們好的官兒呢!」
縣城裡的人勉強算好的,有不少人家是點得起燈油的,許多人是就著火塘吃飯、做點活計。好些人過了四十歲眼睛就開始不好使了。鄉下就更逗了,也只有幾個村中的富戶能點個燈。走夜路都不帶提燈籠的,折點松枝之類自己動個手,弄個簡單的火把。
祝纓一一給他們講解,又許他們提問。顧同年輕人,看祝纓侃侃而談十分從容,想試一試這個「明法科出來的縣令」的斤兩。
以前還有拿著個小竹筒、小罐子偷油的,你也偷、我也偷,偷得太多,本來發下來一大瓮燈油沒兩天見底了,弄得十分難看。其餘諸如此類的開銷也是不少,什麼紙筆墨乃至掃帚之類林林總總加起來,用得還沒有丟的多。
到了第二天一早,祝纓再請他們說話的時候,老人們吃飽睡足精神看起來極好,也都打了一夜的腹稿。見了面先有要磕頭的,又有要表忠心的。亂了好一陣兒,局面才穩定了下來。
如果換個科,看縣令這個本事,如果肯指點一下,或許……
這時就有老者說:「小老兒以前種過麥的,那年年景不大好,收成不多,種倒是能種。」
童波就提著籃子去別處了,縣衙里的燈火分幾等。比如大門上掛的燈籠也是放個蠟燭。給縣令大人的書房、籤押房得是蠟燭,其他如當值的值房、門房之類地方都是油燈之類。燈油也是有數的,每月領一瓮,到時候添著使。
她一一給他們解答了,最後對雷廣道:「喜歡算學?」
童波躬著身,適時地將二人留下的名帖遞了上來。
譬如「要多久才能收?」「用水比稻子多麼?」「要太陽好么?」「是不是抽穗時不能下雨?」等等。曹昌也一邊回憶一邊回答,答完了又說:「福祿縣的雨水比咱們家多,還早。播種的時候也得算好了。」
祝纓道:「快春耕了,有些種田上的事兒想請教,不急,吃完了,你們先去睡一覺,歇一歇。明天咱們再說。興許還要出城看看呢。」
祝纓道:「咱過年的時候發米和肉的名冊呢?小吳,去找出來。照著那個,往村兒里請人去!要帶上車,不能叫老人家再走過來。東鄉那位丁翁看著筋骨強健,到他家的時候他還在收拾穀子。再有……」
但是祝纓居然會考慮到全縣百姓,聽這口氣,她想幫這些人全都用上牛,還是墊付租金且不收貧農利息?
現在新縣令很重視,還採取了廣泛遴選、糊名這樣的方式選了全縣的精英。選完之後連鋪蓋都發,這在福祿縣絕對是很照顧了,也談不上條件不好。
這個曹昌還是有點熟的,雖然主要種些粟、麥、豆子,其他的雜糧他也見過。便開始說:「小人種過的麥子是兩季,春種旋麥、秋冬種宿麥,旋麥、宿麥也是不同的……」
花姐道:「哎呀,我倒差點忘了這個差別。」
老人們風捲殘雲,以絲毫看不出年紀的飯量吃光了三大桶,摸著肚子才停了手。更有人已打起了飽嗝。
她說著,嘆了口氣,說:「還是太窮了。能多產點糧也能好些啊。」
縣學里的學生們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念頭,讀書的想法卻還沒有動搖,都權衡著自己的考試績,與家長商量著是就混這幾年出來繼續家業呢?還是跟縣令大人走得再https://m.hetubook•com.com近些,聽他的話,搏一搏萬一能有個仕途?官員的好處,第一就是免賦役。
祝纓先請他們說一說本縣春耕的事兒。去年祝纓來得晚,所以沒見到本地的春耕,並不了解本地春耕的情況。
試種的筆記里,她畫了張表,哪塊地種哪樣莊稼,什麼時候種、播種多少斤、用多少人工、怎麼用水等等都記下來,也記下莊稼成長的時間,什麼時候抽穗、什麼時候收穫等等。
祝纓心道,福祿縣的糧可還輪不到穀賤傷農的地步,先糊自己的口還不很夠呢。不過橘子也得賣賣啦。
此時有不好意思的老者。他起初是還撐得住場面的,架不住左右都在飛快地扒飯,更因飯菜燒得很爛,便於老人食用,也都不客氣了。
種子的數量也有限,每一塊都種不了太大面積。
花姐知道這是個大事,問道:「現在?早了些吧?」
祝纓道:「我自己種二畝,試試,不叫他們改。」
老人們著重說了畜力:「牛馬不夠用哩!」
老農們頭一天說春耕,祝纓又問他們各鄉的情況。
本地有牛耕也有馬耕,春耕時能有個牛馬絕對是村裡的上等戶了。沒有牛馬的人家,幾家人湊個份子租幾天牛馬,也有專門出租牛馬的。又有一些窮得底掉的,就是人拉犁。人的力氣如何比得上牛馬?種得也就不如別人家。都得人拉犁了,家庭條件也不太好,人也沒力氣。落到這步田地的人家,估計沒幾年就得把地也抵出去了,人也熬不了多久了。
學生們不敢怠慢,躬身應是,即使如雷廣之類雖不喜歡這個縣令,也有點「不服」的意思,卻又都服她的「學問」了。
童波問道:「有火摺子不?」
祝纓仍然筆走龍蛇, 潦草地記著白天曹昌說的兩地之不同之類,轉眼又寫了兩頁紙。要點寫完,見曹昌還沒說話,就提醒他:「說說甘大送過來的那幾袋種子。」
他們就有人藉著酒意說不用歇,現在就能說!還有哭出來的,說這輩子也沒遇著這樣好的官兒,現在幹活都行。
顧翁等人都很驚訝,祝纓現在說的這個他們也不算陌生。許多地方官也都會做,一般是縣裡出耕牛,租得起就租,錢付給縣衙,租不起就沒辦法了。能提供耕牛的縣令,已算合格的了。
老人們七嘴八舌,曹昌聽得耳朵都要冒煙了,悄悄看一眼祝纓,見她聽得很認真頻頻點頭沒有絲毫不耐。
祝纓打開看了一眼, 道:「哦,他們倆。」
等祝纓到了,博士急將她先請到自己的屋子,焦慮地問出了自己很關心的問題:「大人,那捲子……」
祝纓說了自己的方案:「不會累壞你們的牛馬、也不在賬上做手腳。我還是依舊戶籍來,貧戶有多少,就近劃撥。都是有數的,干多少,就給多少錢,你們可派牛倌、馬倌跟隨。縣裡不會佔這租金的便宜,用的時候就清點給你們,到秋收之後,我再找他們原樣討回來。你們想用錢、帛、米結算都行。」
祝纓道:「好!多謝諸位父老!奇霞那裡,若有什麼條件,可以讓他們直接與我談。」
祝纓道:「給你們先試試手,這是國子監的卷子。」
祝纓見這一個個不開臉的樣子,道:「話,博士都給你們說了吧?來,咱們講卷子。講完了,你們自己溫習,書我給你們帶來了。記著,不許為了爭書起糾紛,不許污損。每人借閱的冊數、時間都要定好,不許一人霸佔了不還,旁人無法借閱。」
曹昌忙道:「是。」
此地十分叛逆,它全然不照著黃曆來。大雪那天沒有雪,穀雨那天說不定給你來一場大暴雨,看你驚喜不驚喜。
得,她又疏忽了一件事兒!
她一口氣點了七、八位年紀在七十來歲,身體還可以的人,讓小吳去接人時一定帶過來。「剩下的你看著安排。」
此時,春耕也將要開始了,老農們有的就著急,想回家幫忙。不能拉犁,幫家裡收拾收拾農具燒口水也是好的。
他便先舉手。
她將隨筆畫的簡圖又拿了出來,伸出食指在上面划拉了幾道,心裏默算著。
祝纓果然如約將鋪蓋給他們都帶走,又另每人再送二升米,依舊原樣將人送回家。與那種過麥的老農與另兩個看著還算強壯的老農約定:「等春耕家裡忙完了,再來幫我看看田。」
祝纓對他們的心思洞若觀火卻都不點破,接下來還可能給他們換條路走呢,不叫他們服了,改人志向這事兒是很難不落埋怨的。
然後便開始講題,岳桓家學淵源,又有個鄰居劉松年,這卷出得,不把五經吃和-圖-書透了,連個門檻都邁不進。
讓各人住到房裡,一共十四個人,一屋七個,通鋪,但是每人有一套鋪蓋。屋裡有桌椅,也有盆巾之類。老人們好奇地看著屋子,很快自己就分了兩間,也沒行李好放下,都想試試新床鋪。
在鄉下,想做套全新的鋪蓋可也不容易。
祝纓道:「走這一路也都餓了累了,先吃。」
她打算給每樣莊稼建個檔,然後一起播種來試驗。不能等一樣種壞了再試種另一樣。又要記下來當時耕種的情況。如果豐收了,可以用來作推廣的經驗,如果失敗了,也可用來總結教訓。
祝纓在縣衙設宴,卻是為的一件事——牲畜。
吃飽了,才站起來老臉一紅:「大人,大人要咱們這把老骨頭幹什麼呢?」
哪怕沒種過地,她也知道,樹肯定比草長得慢!問了賣橘子的夫婦,想結果子至少得兩到三年,想要有穩定的產出,時間更久。又會有病蟲害。
祝纓把曹昌也叫了過來:「你也認真聽聽。」
祝纓心中暗道僥倖,幸問了問這些老人。否則她這春耕,胡亂安排還不如「垂拱」。
她問種田要留意什麼,老人們一通七嘴八舌,祝纓于紛亂中總結了幾句:水、熱、土、肥、種子、人工、畜力。
縣學里算學水平很差,這不還有一個祁泰么?拿個差不離資質的,讓祁泰收拾收拾,遠的不敢說,本府里能拔尖兒了。扔去國子監的算學科里,大概也是能考上的。考個明算科,從九品起開始做官。也是官身。她自己當初還想跟鄭熹做小吏往上爬,那還不是官呢。
小吳見天色越發暗了,推開門走出去,就見童波提著個竹籃子走了過來,竹籃子里放著一堆蠟燭。小吳從中拿了兩支粗的,說:「我拿進去吧。」
祝纓道:「好啦,既然沒有誤會了,明天先去看看地?」
祝纓道:「這話你在城外的時候已經說過一遍了, 我也沒見過這樣的地呢。說你知道的。」
老農們你看我、我看你,都點頭:「咱們想看看去。」
小吳道:「是。過兩天小人再同祁先生盤一回賬,包管不會丟失。」然後又半真半假的抱怨,剛來的時候,總有人說他這樣京城出來的人「刁」,而小地方的人「質樸」,事實上呢?他可從來不偷縣衙里的燈油,倒是「淳樸」的人少不了占各種小便宜。
祝纓帶人在城外轉了大半天才回來, 回到縣衙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了下來。跟在她身後的人臉上都沒有出城郊遊的興奮,連曹昌都滿眼沉痛。
花姐道:「祁先生衣襟破了個洞,她要祁先生脫下來補了,祁先生嫌麻煩。都是小事兒。」
「福祿縣地處偏僻,一向文風不昌,學生慚愧,學問也與京城大儒不能比。教出來的學生是差了一些,可是已然如此了,這麼考下去,也不是辦法呀!大人如有大才,不妨親自教導他們。光考,又不教,豈不要把人考壞了?」
大部分種莊稼,又有一小塊她打算試著種果樹,尤其是橘樹。她過年時在市集上買的兩筐橘子,酸的酸、甜的甜,想拿這種口味不穩定的橘子出去賣高價,攤兒都得叫人掀了。也得試。
「是。」
回到外書房將兩份帖子扔給小吳收了起來, 祝纓取了一疊紙過來,提筆寫寫畫畫。提筆先簡單畫了一下自己預定的試驗田的位置,第二頁寫一下福祿縣的大致情況, 今天看的田地, 以及預備種的穀物等等。
祝纓道:「往事不必再提,且說當下。召集人吧,我先把卷子給他們講了。國子監弄來的書我會陸續交給你,你要記檔,保存好。也許學生。然後咱們再考幾次,再講解,再看看各人的悟性。再與他們聊一聊,看看各人要走什麼樣的路。都考同一科,自己人打破頭,還不一定能爭上。多分幾科,萬一有人長處不在明經而在明算呢?且這些科目,各州縣未必就很重視,容易出頭。」
張仙姑口裡埋怨兩句:「三催四請的,倒是有什麼事兒耽誤你吃飯呢?哪個上官也不在你眼前,哪就這麼急了?餓壞了怎麼辦?快來吃飯。」
「有的。」
祝纓卻說:「走吧,咱們先吃飯。」
趙翁等人都附和,趙灃道:「也算我一個!又有,他們獠人那裡也有牛馬,並不以耕種,我願做中人,再討些來!」
福祿縣偏遠鄉村之窮,好些人有衣有褲就不錯了,無法如富庶之地那樣普通人家也能穿個上衣下裳顯得體面。他們大部分是短打扮,衣服上有補丁,勉強禦寒。粗手粗腿,看著就是個幹活的樣子。
縣學里人人都樂不起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