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人都是李偉的得意門生,作為李黨核心人物,他當然得竭力相護。
想到這裏,朱元璋臉色頓時有些難看,準備出口的話也咽了回去,目光幽幽的注視著幾人。
在感謝朱元璋的同時,他心裏卻是更加感激李偉,說到底,這一切都是李偉給他的!
吳沉將分榜的好處一一道出,吳伯宗輕輕點頭,這確實是個不錯的良策。
然而兩人話音落下,朝中群臣卻並沒有像之前那樣蜂擁而上彈劾李偉。
湯友恭激動的拜謝道。
栗恕跟著附和。
「嗯,你這番話說得倒也有理,如此不但解決了這次的科舉舞弊之事,今後對大明也有不少好處。」朱元璋輕聲道。
這些被李偉安排人暗中拖延的北方士子敢算是因禍得福,雖然來晚了,卻正好趕上再開北榜。
銘記下邗國公的指示后,吳沉便告辭離開了。現在趙瑁被下獄,他回歸禮部主持部務,這再開北榜的事自然需要他來辦,這段時間有得忙了。
本來有李偉的威勢壓著,加上他們幾個鼎力支持,李黨在朝中還能支撐的住,但現在陛下突然扶詹徽上位成了吏部天官,這就讓他們有些壓力了。
有了吳沉這些建議,科舉舞弊之事總算得到了解決,朱元璋也不再猶豫,直接下詔,將再開北榜的事情公之與眾。
詹徽率先答道。
吳沉恭聲應下,見朱元璋沒別的吩咐了才退朝班之中。
北方的士子見到此詔,這才徹底安分下來,同時也感到無比驚喜。
吳沉詳細的稟報道。
大殿上的其他眾臣見此也心思活絡了起來。
朱元璋在提拔完了兩人之後,才回到正題上,道:「這些士子雖然挺不錯的,但也缺乏理政經驗,就讓他們先入翰林院吧,一甲授修撰,二甲授編修、檢討,余者入各司觀政,留待後用。」
朱元璋心中驚訝,目光望向他,韓宜可很少發言,這次怎麼這麼積極了?
吳沉微愣,隨即明白過來,連連點頭:「國公說得是,下官明白。」
吳沉率先出班奏道。
「爾等結黨和-圖-書營私才是犯上,陛下,臣彈劾邗國公李偉囂張跋扈,以權謀私!」
當然,更是為李偉所用。
吳沉稟報完閱卷的事,又再次向李偉表了下忠心。
詹徽這種安排,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是對鄭志華三人的安排卻是明顯沒安好心。
然而這還不是結束,只要朱元璋隨手揮退了詹徽之後,又將目光看向那個都察院的湯友恭,道:「自韓國公歸養后,都宗院的主官一直空著,就由你暫代吧。」
「臣遵旨。」余熂叩拜。
詹徽聞言頓時大喜,趕緊跟著拜謝道:「謝陛下隆恩,臣必不負所望!」
這下他們不但無需再擔心舞弊之事,而且少了南方士子跟他們競爭,登第的機會也大大增加。
吳沉看了他們一眼,臉上露出一絲嘲諷。
「陛下,關於南榜進士的安排,吏部初擬一甲授員外郎,鄭志華入工部,魯修入兵部,葉青去入禮部,二甲擇優者授主事,或都察院、五寺、六科等同等職位,余者入各司觀政,留待拔擢。」
李偉笑道,可能他自己都沒意識到,他此時的模樣跟朝中那些深諳權謀的偽君子別無二致。
朱元璋眼神微眯:「哦?何解?」
周子建等人心中一凜,趕忙躬身低頭,不敢多言。
這兩邊他都不想得罪,尤其是吳沉等人這邊,從前的數次爭鬥最後結果都是李偉勝出,讓他對這位邗國公頗為忌憚。
「是,臣等遵旨!」
這麼安排也好,翰林院是朝廷的人才儲備機構,先進這裏面養望,今後再進入朝堂前途也更加光明。
原本事不關己沉默不語的余熂,聽到突然被點到名字,頓時一驚,連忙出班拱手:「回陛下,臣……臣覺得……」
吳沉從前表現平平,這次對此事卻有如此獨到的見解,讓他頗為詫異。
「若是朝廷科舉榜分南北,則北方登第易,士紳貴族對北遷的抵觸必然會大大降低,甚至會有人主動去北方遊學歷事,以北方士子的身份參加科舉,這樣可以加強南北交流,讓大明www.hetubook.com.com人真正融為一體無分南北……」
等他說了片刻,李偉便打斷了他,提醒道:「對了,等這些北方士子登第之後,你也要對他們多加照顧,這次畢竟都是咱們為他們爭取的機會,正所謂幫人幫到底。」
朱元璋當然也注意到了這事,但他並不擔心,這些初入仕途的士子想要晉陞到朝廷的權力中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還無需擔心。
與趙瑁同樣出身詹事府的鄭克新,在趙瑁被發配戍邊后,就對李偉隱隱有種畏懼,此時也不敢多言。
他只是右副都御史,韓宜可還在他之上,本來按照位次也應該是韓宜可先升左副都御史,他頂多緊隨其後升右副都御史,但是現在朱元璋卻是直接越過韓宜可,將他提拔成了左都御史,這真是意外之喜!
聽到朱元璋這話,湯友恭比詹徽還要更加驚喜。
余熂聞言,心下不僅沒有失望,反而輕輕的鬆了口氣,這尚書他早不想當了。
然而就在此時,韓宜可卻也出班道:「陛下,臣也附議,吏部如此安排大為不妥!」
「臣附議!」王傑也跟著道。
「哼,李黨奸佞誰人不知,你不用在這裝腔作勢!」栗恕冷哼道。
吳沉和王傑等人見此不禁臉色微變。
「是是,國公說得是,國公赤膽忠心,克己奉公,令下官欽佩……」
兩方一時爭執不休,朱元璋目光掃視,眼神中閃爍著凌厲的光芒,過了片刻,突然出聲向余熂問道:「余熂,你覺得呢?」
朱元璋冷哼一聲,便將目光從他身上移開,轉而看向詹徽道:「今後吏部就交給你打理了。」
「哼,廢物!咱看你這個尚書也不用當了,回家種地去吧!」朱元璋冷喝。
「陛下,臣以為吏部的安排並沒有問題,我看吳沉等人是邗國公的指使,想為他這些弟子謀個更高的位置吧?」
不過現在有詹徽和湯友恭這些人帶頭反對,李黨已經處在下風了,除非李偉能再登上朝堂,像上次那樣大發神威,或許還能扭轉,否則僅憑和*圖*書吳沉等人,是無法再在朝堂上壓制群臣了。
當初殿試的鄭志華提的是稅制,魯修提的是水利,葉青雲則是提的人口以及農事和兵事,按照他們各自的才能來安排,應該是讓鄭志華去戶部,魯修去兵部,至於葉青雲,他提的事涉及的比較多,但卻跟禮部毫不相干,怎麼也不應該安排去禮部。
王傑立刻駁斥:「胡說八道!誰是奸佞?你有何憑據?無憑無據就攻訐當朝國公,你這是以下犯上!」
不過想到之前李黨數次遭受打壓又死灰復燃,而針對李黨的官員不是被殺就是被發配流放,他們也不禁有些畏懼,不敢輕易表明態度。
「陛下,臣以為此事不妥,吏部如此安排這是在埋沒人才!」
朱元璋聞言微微皺眉,吳沉王傑等人更是臉色一變。
詹徽跟著說道,矛頭直指李黨之首李偉。
早朝,吳沉先是稟報了再開北榜的事情,現在這件事是重中之重,當務之急。
「謝陛下!臣今後定會廉潔奉公,竭力全力報效陛下,報效朝廷!」
「是!」
想到前幾日錦衣衛稟報李偉召集眾人的時候吳伯宗和韓宜可也都去,他不禁心裏一沉。
當然,這些人在聽說了事情的具體經過後,也是對吳沉這個進言再開北榜的禮部尚書很是感激,而吳沉也明裡暗裡的提示他們一切都是邗國公的功勞。
朱元璋聽完這些輕輕點了點頭:「嗯,那就趕緊準備吧,北榜的取士數量要與南榜數量一致。」
吳沉和王傑等人見此,心中更是一沉。
「這次多虧了公爺提攜,下官才能更進一步,此等大恩下官銘記在心,公爺今後若有吩咐,下官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起來吧。」
吳沉徐徐的說道。
「是的陛下,微臣現如今在翰林院任檢討。」
吳沉心下竊喜,但表面上保持著謙虛的神態恭敬低頭。
朱元璋心裏自然也明白,當下就要開口令詹徽屬下。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又問道:「你現在還在翰林院是吧?」
原來他只是侍郎,這次不但回到禮部https://www.hetubook.com.com,而且還直接登頂文臣巔峰,他怎能不激動呢!
朱元璋借鄭志華的一番言論給他拉了不少仇恨,大大削弱了他在朝中的影響,但隨著他的學生和這些北方士子入朝,他的權勢定會再次膨脹。
看來這兩個向來不參与黨爭的臣子,終究還是沒能保持住中立的立場,倒向了李黨!
余熂渾身一顫,連忙拜倒:「臣知罪,請陛下責罰!」
其實這種分榜跟後世的高考制度有些相類,人口多的省份高考簡直是地獄級,而人煙比較少的尤其是少數民族,則要相對簡單許多,有些人也確實是會為高考考慮遷移戶口。
朱元璋見他臣了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頓時大怒:「連這點事都拿不定主意,你這個吏部尚書是怎麼當的?」
余熂心思急轉,猶豫不決,吳沉王傑和詹徽栗恕等人也都將目光集中在他身上,巨大的壓力讓他冷汗都快冒出來了。
劉三吾、周子建等人更是驚異不已,雖然不想承認,但內心卻對他這些見解很是欽佩。
「陛下,再開會試的事務禮部已經在準備了,另外有些北方的士子因中途艱辛,最近才趕到京城,本以為自己錯過了科考,聽說陛下再開北榜,都是盛讚陛下仁德……」
「咱們現在是在討論國政,與邗國公何干?邗國公向來克己奉公,你竟敢出言誣衊國公?」吳沉喝斥道。
其他的御史言官倒是有一些出言彈劾的,尤其是地位僅次於韓宜可的右副都御史湯友恭更是積極,但有韓宜可和道同等人壓著,御史言官中出言的也並不算多。
「陛下,臣以為取士分南北,不但無害,還對大明大有裨益!」吳沉道。
「嗯。」朱元璋頓了下,道:「這樣吧,禮部正好缺人,你就回禮部暫代尚書之職吧。」
朱元璋聽到這些話,不禁輕輕點頭,心中對這個吳沉的態度也大為改觀。
朱元璋淡淡的說了一句,便轉頭看向周子建和劉三吾等人,斥道:「哼,一群廢物,口有千言,胸無一策!」
何禮因為「士紳一體納糧」的和_圖_書事,立場有些搖擺不定。
文臣這邊暫時穩定了下來,有「士紳一體納糧」這道利劍懸在頭上,朝中的群臣始終是李黨的死對頭,即便有吳伯宗、韓宜可這些人的支持,李偉在朝中也並不佔優勢。
栗恕跟著出班道。
吳沉等人也跟著應是。
「陛下容稟,」吳沉好整以暇的拱了下手,「自建炎南渡以來,北方先後受金、元統治數百年,又經長年戰亂,人煙斷絕,雖然立國后朝廷遷徙了一些百姓過去,但依舊人丁稀少,並且也遠比不上江南的富庶,這也是這次科舉北方士子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
詹徽瞥了他一眼,心中暗罵奸臣,隨後才出班奏事。
「呵呵,都是為朝廷效力,為陛下盡忠,吳大人不必如此客氣。」
這件事表面上看起來最大的受益者是吳沉,但朝中群臣都不傻,稍微往深了想,看看此時吳沉對李偉的態度就知道,其實這事最終的受益者是他們口中的奸佞邗國公。
這次北方士子能有重考一遍的機會,都是他獻的良策爭取來的,有這份恩情在,這些人若是知恩圖報,今後就必能為他所用。
吳沉聞言,心中大喜,激動的行了跪拜大禮:「謝陛下隆恩,臣定當盡心竭力,必不負陛下所望!」
朱元璋聽完也是輕輕頷首,不過看向吳沉的目光卻是狐疑不定。
吳沉在出了皇宮之後,便又立刻去拜見了李偉,將奏天殿上的事詳細的告知。
李偉給他的紙條上不但提出了這個良策,同時也講清楚了這個良策對大明的好處,他現在是勝券在握,根本不在乎周子建等人的反對。
朱元璋這態度已經擺得很明顯了,就是在提拔他們的對頭打壓他們啊!
吳沉不愧是翰林出身,文採過人,李偉雖然不愛這些溜須拍馬,也聽得並無反感。
這次可能是因為吳沉獻策獻得早了,事情得到解決,朱元璋並沒有像歷史上那樣大開殺戒來平息眾怒,不過趙瑁那些人也沒落著好,雖然沒被殺,但也被發配戍邊了,能不能活下來都不一定,更沒機會重歸大明的權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