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太子爺未雨綢繆,實在高明

魏徵,柳東川幾人拿起紙張縫釘的小冊子,《攤丁入畝》。
「你們想想,土地是一定的,且無法再多,但家庭人口卻越來越多,交的稅越來越多,最終百姓甚至會入不敷出,那均田制必然崩潰,均田制崩潰,朝廷財政一定崩潰。」
因為有土地的不光是地主,還有官僚,有些土地是皇帝封賞的。
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才華,他感覺自己是一個能力強且有遠大抱負的俊傑。
現在葉洵沒有絕對的實力,還不能走這一條路,必死無疑。
所以葉洵要逐個擊破,先搞地主,將百姓手中的田要回來便是。
聽著魏南的話。
他感覺他對土地法的認知,在太子爺那連皮毛都不算。
蘇瑾發完后,坐在葉洵身旁,有點懷疑人生。
魏南眼眸泛光,心情激動,焦急問道:「殿下,那無地的百姓怎麼辦?」
誰特么的要是在太子爺面前耍把戲,那真是找死。
蘇瑾聽后,簡直顛覆了他的三觀,原來盤剝和貪污是一門手藝,和圖書技術很高的手藝。
這也太可怕了。
因為他想實行《天朝田畝制》,將所有土地收歸朝廷,然後按照人口多少進行再分配,實現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若是再過幾年,繼續收人頭稅,但朝廷卻無田可授會怎麼辦?」
魏南看著風輕雲淡的葉洵都懵了。
「所以,改變稅收制度不可再拖!」
他好像比農戶更了解農戶,比地主更了解地主。
魏南和柳東川幾人,仿若晴天霹靂。
古往今來,蘇瑾就沒聽說過,皇子,太子,皇帝親自製定賦役制度的。
這就令大夏存糧是非常富足的。
沒想到太子爺竟將十幾年後的事情都想好了。
甚至是太子爺想出來的盤剝和貪污手段,都要領先這些地主和官吏不知道多少年。
葉洵風輕雲淡道:「無妨,其一:佔地三十畝以下的人丁攤丁后,賦稅減輕很多,而且佔地三十畝以下的才是大多數百姓。」
隨後吟誦千古詩篇也就罷了,賦役制度也能隨口hetubook.com.com吟誦?
「百姓生活沒有支撐,朝廷財政稅收被侵吞,整個大夏都會動蕩不安,最後將會演變為農民起義。」
柳東川幾人皆是看向葉洵。
再之後,他好像淪為了打雜的。
「人頭稅與均田制是相輔相成的,若是無田便無稅這會大大增加人口流動性。」
蘇瑾不禁再想,太子爺若是一位暴君,大夏該怎麼辦?
均田制、租庸調製、兩稅法等等,葉洵確實有很多理論基礎。
「人口流動就會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那就與重農抑商的相違背了。」
葉洵運用青苗法,幫助百姓渡過青黃不接的缺糧困境,能避免地主對百姓的盤剝,最關鍵的是可以將府庫中的陳糧慢慢換成新糧。
但這並不現實。
葉洵譜寫《青苗法》和《攤丁入畝》時,他就在一旁。
那百姓不起義才怪呢!
魏南說的有道理,均田制與人頭稅,就是為了將百姓綁在土地上。
「此舉,有利於貧民生存,而且從側面www.hetubook.com.com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可以卸下貧苦百姓的沉重枷鎖,剷除官吏和地主的搖錢樹。」
那葉洵再收拾他們,不但師出有名,還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但他自從跟隨葉洵以來,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廢物。
不過,葉洵還真的可以。
魏南眉頭緊蹙,沉吟道:「殿下,您這《攤丁入畝》賦役制度好是好,思想先進是先進,但是不是與均田制不相符?」
柳東川一眾官吏亦是一臉敬佩的望著葉洵。
「其二:均田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大夏發展了,本宮且問你們,這幾年大夏社會安定,商品經濟發展迅速,人口正飛速增長,現如今與貞武初年的人口相比,已經增長數倍。」
原因無他,許是葉瀾天上輩子積了大德,奪得了皇位不說,貞武年間還沒有太大規模的天災。
葉洵相信若是《青苗法》和《攤丁入畝》這兩項制度推行的順利,朝廷的聲望將達到頂峰。
看來太子爺心中早就有了想法,而且有了胸有成竹的想法。
www.hetubook.com.com績有了,名聲有了,錢有了,說不定還能高陞。
蘇瑾想著他對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也是非常懂的,可以給太子爺指點一二。
有了《青苗法》和《攤丁入畝》這兩項制度,加之《均田制》百姓生活無憂。
太子爺實在是太大胆了,竟然連賦役制度一併改了。
佔地三十畝以下的人丁攤丁后,賦稅減輕很多。
山東百姓過的舒服,其他地方的百姓也要過的舒服,不然五望就是與天下百姓作對。
葉洵又擺了擺手,蘇瑾再次從包中掏出一摞紙,隨後給每個人分發下去。
葉洵若是這麼干,百姓是沒事了,天下地主和官僚就得聯合起義了。
太子爺曾告訴他,直接從百姓手中拿錢的貪污方式是最低級。
青苗法也是葉洵找出來最符合大夏體制的。
現在的大夏均田制還是可以繼續實行的。
這……
其實葉洵此次前來說是土地改革,不如說是借貸改革與賦役制度的改革。
葉洵啖了口茶,解釋著:「攤丁入畝就是要廢除,地、戶、丁和*圖*書等賦役的混亂,廢除人頭稅,全部由田稅代替,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
就沒有然後了。
魏南幾人看著。
因為太子爺需要他參考的東西並不多,自從為太子爺夜觀天象,草船借箭,火燒湘江后,蘇瑾感覺自己展示能力的時刻來了。
話落。
魏南和柳東川一眾人看著心驚。
此話落地。
「將土地從地主手中拿回來還給百姓,這事就算成了。」
太子爺說的沒錯,等五口之家變為十五口之家時,田地還是那些,糧都不夠吃,又添了十口人的稅。
他們實在想不通,太子爺究竟哪裡來到這些想法呢?
然後……
一個太子,怎麼會對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了解的這麼通透。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從朝廷拿錢,為百姓辦事,撈取一定的好處,那才是最高明的。
畢竟百姓們可不想再餓肚子了。
佔地六十畝以上的人丁攤丁后,增加了一些負擔,佔地愈多,增加負擔也愈多。
沒想到那是自己的巔峰。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