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寧王頂著跟自己相似度極高的臉上,滿是對陸成安的深沉愛意,秦王心裏就更加不爽快了。
怎麼父皇對她的野心知之甚少啊?
這下賺爆了!
晉王趁勢追擊道:「父皇,陸成安的看法,與兒臣不謀而合,這樣和兒臣合得來的臣子已經是不多見了。」
殿外,太監用著尖利的聲音喊道:「長孫明、蔣德、陳禹斐到!」
所以,混雜在東南地區的倭奴海寇很難處理,因為他們都不是一個整體,是多個不同團隊組合的。
正英帝同樣也傻了。
蔣德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嚴打。
而時常在東南地區找事的倭奴海寇,陸成安清楚,這不是日本官方的士兵,是流亡在海上的一群亡命之徒。
所以正英帝就在思考一個問題了。
「這海邊的倭奴不安分,這些日子來,竟然聚集了一股兵力,來攻朕大晟朝的城池,還有一位江南地方的總兵前去抵抗卻兵敗身亡。」
晉王還是那個晉王,就是比之前多了些見識罷了。
陸成安在心裏暗暗想到,沒過多時,就是他這個萌新要跟朝中大佬過招博弈的時刻了。
寧王的眼神。
一個成天只想著舞刀弄槍,一言不合就砍砍砍的存在,忽然開始能給你講道理,分析利弊,還能思考海禁政策的問題,這還是之前那個晉王么?
想幹嘛啊這是?
這下,正英帝尷尬了。
畢竟把大晟朝的商品弄到海外,是一個非常暴利的生意。
現在,她自己爭取到了這個機會。
低下頭來。
陸成安在晉王的策略上改進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晉王的性子,豈容其他人對她的看法指指點點,不吵起來就算好的了,結果兩個人非但沒吵起來,還和和氣氣地繼續討論解決之法。
而大晟朝所處的位置,毫無疑問就是華夏族群的地域,最為重要的是,大晟朝在前晟時期是跟大秦同屬本源的關係,而後晟所處的時期,更是大漢王朝的重要關頭,陸成安對這裏的土地,這裏的人,是有認可感的。
這讓寧王非常的火大。
尤其是三朝老臣蔣德,他對晉王剛才的發言極為震驚,在深思熟慮過後,發現自己的確有很多考慮不周的地方,反倒是晉王想得更深一些,而陸成安在補充之後,提出來的這套先殺倭奴震懾四方,再適當放寬海禁政策的策略,聽起來,好像更有道理,可行度更高。
「我們開放對外貿易的前提是,你得有充分的實力去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
不能當你們這些皇女的夫婿。
就在這個時候。
就在他話音落地的一瞬之間。
比起漢王的溫和,寧王的脾性比起晉王同樣好不到哪裡去。
「長孫丞相,依你之見呢?」
一道清冷的聲音由遠及近,傳至殿內。
搞半天,什麼主意都沒出。
所以寧王毫不猶豫地就提出了想要讓陸成安成為她伴讀的想法。
「父皇,這狼筅,其械形體重滯,械首尖銳如槍頭,械端有數層多刃形附枝,呈節密枝堅狀,頭部與桿均為鐵製成。」
「那就讓陸成安當你的伴讀吧。」正英帝金口一開,再想收回就難了。
長孫明頓時是冷汗涔涔,跪在地上道:「臣不敢,老臣只是一時之間想不出什麼辦法來,真是慚愧。」
之前她寧王和漢王有過交易,交易的內容是讓陸成安每七日都來一次寧王府,結果陸成安一次都沒有來。
從戰略角度而言,日本攻打大晟朝,就是一個異想天開的事情,戰線拉得太長,它就算是真有這個想法,也必須先從朝鮮半島開刀。
但是長孫明只是瞥了一眼,不動聲色地搖了搖頭。
這樣只會影響整個大晟王朝的統治!
看著姐妹之間,如瘋狗一般的哄搶。
正英帝細細思考,感覺陸成安和晉王之間的話語,有股互相搭台唱戲,你唱我和的意思。
伴讀,是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相當於是讓兩幫人都沒有活路,加強海禁,不允許官員們收海商、百姓的保護費,百姓和海商不能做走私生意。
因為除了倭奴海寇要在海邊討生活,當地的百姓和商人也要在海邊討生活。
秦王的伴讀最廢,是長孫家的幾個族人。
有親近的機會,就有籠絡和得手的機會。
正英帝沒有傳喚寧王,寧王的不請自來是和_圖_書逾界的行為,但是,寧王是不能見這樣立功乃至於提升父皇好感的機會,在自己眼前錯失的。
整治陸成安可以不去做,但是敲打長孫明是必須的。
唐朝時期,日本人偷學了很多唐代的鍛造刀具的技術,並且中國唐代一些製作刀的技術,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地失傳,但是這樣的技術卻在日本仍然能夠見到,並且還將這些技術不斷研發。
「臣不知。」陸成安低頭道。
寧王低下頭去,臉上的笑意已經是止不住了。
漢王的回答是她沒有權力讓陸成安到寧王府上,說服不了陸成安。
「狼筅的長度比倭寇的長刀還要長一倍之多,武器的身長拉開了敵我雙方的距離,讓倭刀無法再靠近,而且狼筅不容易被斬斷。」
「開海,不該是你來提的。」正英帝淡淡道:「這是朕的家事。」
當然一定程度上,這倭奴海寇也沒辦法做走私了,他們沒有了收益來源,失去了經濟作為支撐,倭奴海寇也消失了。
而看著手上的【狼筅】圖紙,正英帝又陷入了沉思。
怎麼他現在這幾個女兒之間的刀光劍影那麼深重了,就連他都能聞到那股淡淡的殺機。
陸成安都不需要苦思冥想什麼勞費軍力的辦法,就能把倭奴們給收拾的明明白白。
這兩者是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正英帝也不對陸成安抱有太多的希望,他認為晉王和秦王在此推薦陸成安的主要原因。
查,是一定要查的,但肯定不是現在去查。
秦王是真沒有想到。
寧王徐徐說道:「這是陸成安和我相識的一位將軍所訴說的狼筅威力獨到之處。」
陸成安可以肯定的是,養這些倭奴海寇的人里,兩國的走私商人必然是其中之一。
正英帝卻是用盡全力,盡量將自己的聲音顯得平和。
他們討論,就不會有半點的問題。
陸成安聽后,直接站了出來道:「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如此作為。」
何況現在的日本根本就沒這個戰鬥力。
每個皇女的伴讀,以後,都會成為各自的班底。
正英帝之前對陸成安的【改土歸流】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在晉王和秦王的再次推舉,自然是讓正英帝對陸成安的本事有了更深的好奇心。
只當成是倭奴流寇的進犯來處理,是最好不過的處理手法。
真正正確的通關路線,應該是拉攏陸成安,讓陸成安當你的臣子后,再把陸成安賜婚給秦道秀,然後順利培養出陸謙己,讓大陸小陸當自己的金牌打手。
正英帝聽到對方剛正不阿的洪亮聲音,不得不說,氣勢好,聽起來就感覺對方說的很有道理。
這樣簡化下來,單單對付一幫倭寇。
正英帝猶豫了一下,寧王要個伴讀,還是陸成安,其實對於正英帝而言沒有什麼損失,畢竟陸成安是個人才,放在寧王旁邊,也是好事。
閉國鎖門先不說,還讓沿海很多的百姓少了一個討生活的方式。
正英帝冷笑了一聲。
搞不好這群亡命之徒的戰鬥力,因為裝備質量和單兵作戰兇悍程度,會比日本的官軍還要強幾個檔次。
是把陸成安擺成十八般模樣躺在床上。
正英帝還是要保護一下陸成安的。
【恭喜你解鎖陸成安動態皮膚《蕩寇清海》。】
這才是倭奴海寇源源不斷出現的原因。
這三個人,蔣德是主意提出來了,但不是一個好主意。
入主東宮的漢王殿下,換了一身漆黑色的蟒袍,腰間掛著一道金色的絲帶,從這套足以稱得上是太子儀仗來形容的皇袍來看,身份之尊貴,當下是展露無遺,她走入殿中,微微施禮,坐在右手邊的第一座。
可是這嚴打政策,只會招致當地官員階層與底層百姓的反對。
正英帝對於這件事情,耿耿於懷。
「父皇,兒臣來進獻大破倭奴之策了。」
所以,正英帝是想要整治一下陸成安的同時,也敲打提醒一旁的長孫明,好讓陸成安和長孫明低調做人的。
「此圖上畫有克制倭刀的兵器,名為狼筅,有了狼筅,這倭奴海寇必死無疑。」寧王走進殿來,跪在地上,「兒臣不請自來,還望父皇贖罪。」
沒錯,倭刀的長度是比大晟王朝的制式刀具要長出一截的,不是長槍的話,是比不
和圖書了長度的。
至於怎麼根治,長孫明不想去想辦法,而且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日本太刀的厲害之處,更是達到了朝貢這一檔,大明甚至很樂意接受太刀的上貢,可見太刀做工精細又鋒銳的特點。
慢慢來,日久生情。
看來,還是他對晉王的期望高了。
陳禹斐已是恍然大悟。
「此前我軍的刀具,常常被人斬斷,還有些長槍,也因為桿的問題,易折,可狼筅不同,兩段有尖利的鋒刺,是能有效攔住倭刀的攻勢。」
漢王就不相信自己在東宮中的陪伴永遠打動不了陸成安。
還未等陸成安說話,說出自己的看法。
陸成安能想到蔣德這套辦法是找死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非常高明的了。
以至於當地的官員都將這條利益鏈當成了自己中飽私囊的工具,這讓官員們可以名正言順地收商人、老百姓這些大小走私集團的保護費。
現在還是把這個事情想的簡單一些。
大明朝有個獃子,叫朱紈,時任東南總督,他就是嚴打派的代表。
畢竟提出解決辦法的時候,是很容易爭論起來。
他陸成安,命不要啦?
提出來海禁之後,沒有多久就被迫自殺。
「蔣公若是那麼做,我只怕是大禍將至。」陸成安正想把心中所想全部說出來,又欲言而止,他只能這樣去提醒。
因為倭奴的來歷,正英帝不可能不知道,作為皇室中人,還是泰熙帝唯一的兒子,他從小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有大晟朝最全面的知識。
沒多時。
陸成安這小子今日的表現,是大大出乎了正英帝的預料,畢竟長孫明看出來蔣德這辦法是取死之道,但長孫明不說話,看著蔣德去自討苦吃。
「所以,依你之言,開海是一件好事嗎?」正英帝忽然的冷哼聲。
對於下一任皇帝而言,晉王的胡作為非萬一演變成了作亂犯上起兵謀反,真的有人能容忍下來嗎?
寧王怎麼能看著陸成安誤入狼口。
長孫明是藉著他的名義拉攏士子,這樣的做法,讓他這個當皇帝的,很不爽。
「在其位,謀其職,丞相卻隻字不提,是覺得朕說的話不夠明白?」
陸成安現在的腦子很清楚。
有的是海外的,還有的是大晟王朝自家的人,當地的鄉紳、官僚、駐軍甚至是世族都混在裏面。
這一點,是正英帝最想不明白的。
這讓陸成安立刻停下話語。
正英帝想到這裏,也沒有深想下去,無論怎麼樣,這對於他是一件好事。
晉王是一下子就讀懂了。
因為日本他們所製作的刀具技術很大一部分都是來源於中國。
「父皇!」晉王扯了扯嗓子道:「按兒臣來看,這倭奴海寇不就是為了做生意來的嗎?我們放寬乃至取消海禁,那麼倭奴不就消失了,還能讓老百姓去做生意,甚至百姓們為了生意,也會跟這些搶劫生意的倭奴幹起來,不再出現勾結倭奴的情況,如此一來一些不好處置的問題和海寇進犯的問題,咱們一口氣全都給解決了。」
正英帝看了陸成安幾秒鐘,手上拿起那份標紅的奏疏,淡淡道:「朕召你來,你可知道緣由?」
之前,陸成安在漢王府,那是一點點的機會都沒有。
這讓正英帝心裏愈發重視陸成安。
要傳喚大臣過來,還需要一段時間。
可他正英帝有一天死了呢?
正英帝知道倭奴是來自於海的對面。
正英帝看著圖紙皺眉,若有所思的頷首點頭。
「您讓陸成安在東宮為臣,實在是大材小用了。」
這不是莫須有的事情嗎?
陸成安還是他的東宮臣,這是她最大的優勢。
正英帝的聲音捎帶著一絲怒意,「送到你晉王府上做什麼?給你當木工嗎?還是天天幫你繪製圖紙,給你做兵器?十八般兵器都擺在你晉王府上?供你玩樂啊?!」
畢竟如果要去深究這個案情,整個情況是過於複雜,而且牽扯甚遠,一個弄不好大晟朝自己內部就提前崩盤了。
陸成安走進太和殿的時候,路過的太監向他小聲地提醒了幾句,讓他頓時知曉了殿中發生了什麼樣的大事。
在泰熙帝時期,這倭奴就經常來找事,還打到新羅、百濟那裡去了,這倆小地方的人來大晟和_圖_書朝求援。
「故此,老臣認為,東南沿海這邊應當執行更加嚴厲的海禁政策,嚴打朝中腐敗,將那些和海寇勾結的百姓繩之以法,徹底掐斷我朝和外界的互市通道,如此一來,這倭奴海寇隨風而滅。」
不過,開海這事兒,的確不該讓陸成安來提,萬一被有心人注意到,對於陸成安而言是一樁禍事兒。
「這小小的倭奴,都成了朕的大患,你說,這可笑不可笑?」
首先看到了兩邊端坐著的晉王、秦王殿下。
她的目光盯向晉王。
有些人甚至白天是大晟朝的漁民,夜裡換身衣服,就成了倭奴,裝成「倭奴海寇」來搶別人家的生意。
還是說,有人教她這樣去說話了?
當然,晉王的表現,讓正英帝同樣吃驚,畢竟晉王這番話,若是別人說出來,或許很稀鬆平常,可竟從她的口裡說出來,這就實在太令人驚訝了。
當然不是陸成安故意挑准了一個時機出風頭,而是蔣德這個辦法,是找死之舉啊。
其實蔣德話說到這裏,又有陸成安的這一手暗示,是讓正英帝已經回想過來這些地方到底出了什麼樣的問題,他秘而不宣,故作不知。
正英帝一字一頓道:「你是南方人,你應該是知道這時常進犯朕大晟疆土的倭奴吧?」
伴讀,意味著有親近的機會。
三個只想著男人的蠢物!
陸成安整個人都傻了。
不過,狼筅的的確確是克制倭刀的最佳兵器,戚繼光就是用這個兵器大破倭奴,成為了大明時期的抗日名將。
是個好人,也是個可行的辦法,但是在封建王朝,觸碰了太多人的利益,就是取死之道,而且海禁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
是他平常太不關注自己的女兒了,晉王本身就有很大的本事卻不愛顯擺?
漢王的伴讀是幾個大儒的兒子,沒有什麼用,而晉王的伴讀則是勛貴,模擬中也見識到了,都是成為了晉王體系的完整班底。
她必須要把寧王給掰正了。
機會,永遠留給準備好的人。
晉王若是天天一幅養尊處優,舞刀弄槍,跑來跑去到處胡鬧的樣子,對於大晟皇室也是一個麻煩。
而且最近東南那塊地方,也的確不太平,所以早就做好了準備。
蔣德的一刀切,是什麼操作呢?
陸成安在模擬中查這個案情,是把自己也弄的是九死一生,不是被一位錦麟衛救下,他早就死了,還解鎖什麼四大案的本紀?
「您調遣一下?」
吏部尚書陳禹斐聽后,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蔣德這套剛是剛了點,說還是說在點子上的,這些海寇是因為利益而誕生的,只要讓他們無利可圖,不就自己消退了嗎?
正英帝的目光放在了長孫明的身上。
海禁的政策,絕對不能讓他這個作為臣子的人來提,因為會成為很多人的靶子。
真是一個平時完全不做事,也不懂得揣摩女兒心意的昏君。
一個個都在琢磨什麼呢?
「漢王殿下到——」
她寧王的伴讀同樣也是如此,但是寧王的學業要結束,還要一段時間。
他正英帝現在還活著,所以能罩得住這胡鬧的女兒。
誰曉得……這次唯一一個提出來解決辦法像模像樣的人,竟然是陸成安。
那種想要在陸成安面前邀功的感覺,跟晉王之前的想法是一模一樣。
「臣略有所知。」陸成安立即說道。
這讓被正英帝傳喚而來的幾位大臣面面相覷。
寧王的侃侃而談,晉王遊刃有餘地提出自己的見地。
陸成安立刻接過話柄,「殿下,海寇搶劫,還有一部分的原因,那就是我們在沿海地區的軍事實力太弱,搶劫的利潤實在太過豐厚。」
原本今日,正英帝是藉此機會狠狠地敲打一下陸成安。
晉王殿下!你是我的超人啊!
這波仇恨,陸成安敢硬拉,足夠讓陸成安死一百次。
這下,她的不請自來,是賺大了。
這三人來之前,就問過消息。
我不是,我沒做啊,你別亂說啊。
性子改一改也是件好事。
漢王、秦王、晉王、寧王的腦海中同時響起了一個聲音。
是誰的祖上?
不過【改土歸流】是大局上的策論,更類似於一種克制土司的政策推廣,跟這次急報中的戰事毫無關聯。
倭奴海寇演都不演,初始交易都不想做,直接https://m.hetubook.com.com就搶了賣,這樣的無本買賣,收益實在是太高了。
這總不能真讓她賣身子去討好陸成安吧?
殿外,寧王的聲音傳來。
完全是因為他這個父皇對陸成安的【改土歸流】策論大為推廣,所以自以為是地揣摩他的心意,認為他正英帝要「重用」陸成安,於是順水推舟,既迎合他這個父皇的心意,又賣了陸成安一個面子。
知道,這可太知道了。
這是秦王研究出來的最新套路。
另外兩個,一個沒說什麼話,一個人看好蔣德的辦法。
戰意沸騰。
那種挑釁。
正英帝心裏不由得有些泄氣,陸成安說的越明白,正英帝越清楚陸成安說的是對的。
近代歷史,更是有可歌可泣的抗日歷史。
【在模擬之中,陸成安使用該皮膚時,將自動呈現動態畫面。】
日本的學習能力,是公認的厲害,他們學到了東西,是真用,從實際的角度出發,當時日本太刀的一個質量,其實在整個亞洲地區算是獨一檔的存在。
打斷了兩人在台上的「眉來眼去」。
萬萬沒有料到,寧王直接就把戚繼光發明的【狼筅】在這個時候抬了出來。
就在這時。
因此,他們對於腐敗,可以容忍。
但是,你這一招割裂了太多人的利益,你敢這麼做,不出一個月,當地的官員們就能想辦法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看著眼前寧王和晉王的大打出手。
「前些時日,兒臣時常叨擾陸成安,在他耳邊提及海寇之事,陸成安就以海寇的兵器特點,繪製了這樣的奇門武器,不成想,今日就撞上了海寇進犯的事情。」
此後,明朝時期、清朝時期,跟日本都有多次的交手經歷。
在正英帝又將之前的內容說了一遍。
故此,日本有了技術,又有巧匠,做出頗具自己特色的刀具,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她雙手呈上圖紙又道:「此圖乃是我和陸成安合力繪製。」
這可以互相學習,互相進步。
晉王眨了眨眼睛,對著陸成安暗送秋波。
其實,倭奴厲害的一部分問題還是在於技術外流這一處。
「宣他們入殿。」正英帝轉移了話題,很顯然他不認為陸成安有什麼好辦法,現在只是趁此機會,閑聊片刻,真正解決問題的人,他還是寄希望在丞相和其他大臣的頭上。
陸成安沒有想到,晉王會跟他一唱一和,唱雙簧。
可能日本官方也有可能是蓄養這批倭奴海寇的背後主使人。
所以,這股在東南地區的「倭奴海寇」,必然是人為蓄養的一種為利益所驅使的雇傭兵。
但背後是誰蓄養的,那就不為人知了。
背後隱藏的收益實在是太大了,這批人死完了,還有下批人來,無非就是換批人給主子效力。
她已經忍不住想要直接開一把現實模擬了。
正英帝看向陸成安,不禁遲疑了起來,之前問陸成安不說話,怎麼三朝老臣蔣德一說話,陸成安就出來說不是了呢?
雖然官方很鄙夷地將其稱呼為「倭刀」,但明朝中後期按照「倭刀」的制式,製作了很多本土化的刀具成為軍方的制式裝備。
陸成安只能是咱們大晟王朝的臣子。
又看到傳令的太監朝著宮外快馬加鞭的身影。
「只有我寧王,才是一心一意為了陸成安好的小嬌妻。」
反倒是陸成安站出來說此法不可行,算是暗示提醒了一下蔣德這位三朝老臣,還提出了一個高明的辦法,甚至對於倭奴的刀具,都有所準備,這讓正英帝對這個傢伙,更加地欣賞了起來。
他就是用這一套一刀切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結果被人給先解決了。
因為海禁政策,是大晟王朝祖上留下來的一種政策,陸成安怎麼敢當著正英帝的面前說海禁政策帶來的種種問題,再把走私、和那些收取賄賂的沿海官員曝光出來。
她以為自己在長孫府上,做的事情,就已經足夠瘋狂了。
而為什麼這群人的戰鬥力兇悍,一個是由背後主子提供的裝備足夠好,一個是都不怕死,都是亡命之徒,有金錢作為自己的信仰,這樣的情況下,造成的破壞力能不大嗎?
但,有了先帝輕鬆取勝的例子,正英帝就奇了怪了,怎麼到他手上,還能有總兵輸陣輸給倭寇,甚至還戰死了。
三朝老臣蔣德立刻執手走出和*圖*書陣列道:「陛下,臣以為這些倭奴海寇攻城,為利而來,若是無利可尋,自會消退,依臣之法,可根治海寇。」
他傳喚了丞相長孫明過來,又喊到了先帝手下頗有對付此事經驗的蔣德,還有南方重臣陳禹斐。
寧王嘴角微微上揚。
晉王心中狂喜。
味道不對了啊。
那是晉王的祖上,是正英帝的祖上。
加強海禁的政策。
說白了,就是一刀切。
「故意給陸成安添亂的東西,提出什麼開海的政策,現在大晟王朝的時局能開海嗎?想害死陸成安就直說。」
不知不覺中,陸成安和晉王之間的一唱一和,成為了話題之中的主角。
之前陸成安和寧王在劇情模式中,恰好就是大明王朝嘉靖時期的模擬朝代,當時也有倭奴海寇的戰事。
大晟朝的江南地區,遭遇倭奴海寇的進犯,這無疑是正英朝的一件大事,也正是從這裏,揭露了大晟朝目前緩緩走向腐敗的朝政。
「父皇,陸成安學識淵源,兒臣希望陸生能陪我在宮中讀書。」寧王不急不緩道。
放地球上,這可是自大唐開始,就不斷跟中國對著乾的國家。
話音落地。
晉王的先手搶人,寧王可不會慣著。
之前,晉王就說過她和陸成安在搗鼓什麼木具生意,所以陸成安能繪製一些東西,他是信的。
開什麼玩笑!
說實話,真要翻一筆賬的話,日本和地球上的華夏族群第一次的交手是在663年的白江口之戰,這一戰,華夏民族是處在唐高宗李治的統治時期。
對於日本這個國家,陸成安是有很多想法的,但這次大晟朝遭遇的倭奴海寇進犯,裏面的成分複雜,完全不能看做是海寇犯邊那麼簡單。
對於那些在海上討生活的商人和老百姓來說,海禁政策下,海商利潤實在太過豐厚,雖然要貢獻一部分保護費給官員們,但還是有賺頭。
可能正英帝也會因此懷疑陸成安的成分是否沾了些問題。
怎麼說,這陸成安也是去長孫家這邊赴宴的人。
「朕現在問的是怎麼解決這些海寇的進犯。」正英帝冷聲道:「不是問你們這些七七八八的事情。」
喊上蔣德是因為前朝就有倭奴海寇犯邊的事情,蔣德當時是處理這些事務的老臣,應該是熟知如何對付這些倭奴的。
「倭刀的特點乃是一長二利三多變。」
結果泰熙帝派出官兵,輕輕鬆鬆就把進犯的倭奴給打碎了,還繳獲了一批俘虜,發現這倭奴人的身材普遍矮小,厲害的地方是這些人有股狠勁兒,不怕死。
長孫明身著官袍緩緩入殿,在他身後的三朝元老蔣德、吏部尚書陳禹斐。
「乾脆把陸成安派送到我晉王府上……」
但是,由晉王提出這一塊的問題,作為皇室,晉王是不怕被正英帝罵的,而且海禁的政策,是祖上留下來的政策。
「若是沒有剿寇震懾賊寇的話,他們該搶的還是要搶。」
漢王微眯著眼睛,沒有說話。
在模擬中可以看到,這是涉及了一場沿海世家、走私商人、倭奴流寇之間,三方博弈的大案,還是大晟朝的六大案之一。
而只要有交易過、有互市過、有文化上的來往,大晟朝跟唐朝的情況是一樣的,這種技術外流是完全阻擋不住的。
他走進殿內。
倭奴海寇之亂,嚴格意義來說,就是海禁政策之中衍生出來的一個背景情況。
「這不,這圖紙上的兵器,正合我意,不如……」
晉王心裏哼了一聲。
官家的女兒,什麼時候變得那麼厲害了?
什麼時候,她們有這樣的見識了?
還能這樣啊?
託管模式的陸成安,情不自禁就和戚繼光交流了一下對抗倭奴的經驗,還提出了很多針對倭奴的辦法。
反而是晉王先提出了另外一種辦法,陸成安藉助晉王這個策略作為底子,去除糟粕后,又點綴填充了許多內容進去,使得這套辦法,看起來遠比蔣德的辦法效率高。
最後通過自己超強的能力和大陸小陸的輔佐,開創一代盛世!
通過這次倭奴進犯的事情,嚴懲腐敗、走私行為,加強海禁,使得從本質上,讓這一條利益鏈消失。
長孫明訝然於陸成安的見識,東南地區的情況錯綜複雜,影響牽扯甚遠,他也不敢擅動絲毫,這次只想紙糊一下,把這些倭奴海寇殺了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