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風漸
第661章 龍兄虎弟

譚振華點點頭,接著又搖了搖頭道:「盧老,我不想騙您,我真的沒有他老人家的消息,但是我覺得,對於他所從事的那種工作來說,沒有消息,就是最大的好消息,您說對嗎?而且他這三十多年來,一直是在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前進,我想,至少他的心情一定會是無比愉悅的,所以您不必擔心他的。」
「我的意思其實很簡單,」譚振華沉聲說道:「剛才盧老問我的志向,而這就是我的答案。」
譚振華微微搖搖頭道:「徐奶奶,我從沒見過他,也無緣認識他,但我卻非常崇拜他,我知道他已經做了些什麼以及現在正在做什麼,我和他選的路雖然不同,但是殊途同歸,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
盧赫生頓時陷入了沉默,而在良久之後,才頹然嘆了一口氣,緩緩坐了下來,嘴裏喃喃地念嘮道:「我懂了,我懂了,我什麼都懂了。」
回國后,他先後被中山大學理學院、廣西大學理工學院、浙江大學理學院等學校聘為教授,講授量子力學、近代物理、力學等課和*圖*書程,因為那時正是抗倭戰爭進行到白熱化的階段,有限的物資都必須向軍事需要傾斜,所以他常常只能在點著燈草的油燈下備課,在破敗的古廟裡給學生講課。
「其實,學電子也好,學航空也罷,就算鑽研到最精深處,比如獲得個諾貝爾獎什麼的,終歸只是鑽研一門學科罷了,就算個人的能力再強,成就也終歸有限,就好像咱們華夏形容古代武將所說的「千人敵、萬人敵」那樣,可以左右一場戰役的勝負,卻未必能決定天下興亡的走勢,就好比楚漢相爭中的項羽,空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能,也只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小子我其實志不在此。」
「盧赫紱」。
還是在1941年,他一拿到博士畢業證書便放棄了在米國所有的一切,與妻子一起毅然回國,甚至不顧當時的華夏正在與倭寇進行著一場慘烈的國運之戰且國土大部都已經淪陷。
華夏核能之父。
徐欣愛憐地輕輕拍了拍老伴的手背,見他的情緒逐漸穩定下來之https://www.hetubook.com.com後,才轉臉問譚振華道:「你認識大哥?你見過他?」
其父盧景貴是本世紀初華夏早期公派赴米國的留學生,交通與機械專家、「少帥」張學良的故交舊友,曾在張作霖麾下擔任「東北交通委員會」委員長;母親崔可言也曾東渡日本求學,是著名革命先烈秋瑾先生在東京女子實踐學堂的同學,學成歸國后一直從事教育工作。
1945年,他研究出《估算鈾235原子彈和費米型原子堆的臨界體積的簡易方法》,並在國際上率先發表,正是這篇劃時代的論文奠定了他在國際核物理學屆的宗師地位。
盧赫生聽了這三個字后的反應無比激烈,他「騰」地從沙發上站了起來,臉上也因為情緒的劇烈波動而染上了紅暈,甚至連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急急喝問道:「譚振華,你這是什麼意思?」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他也沒有放棄對事業的追求,1942年,他預言了大規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隨後提出一種估算原子彈及原子堆和*圖*書臨界大小的簡易方法。
可以說,盧赫紱就是那種可以被真正稱之為「民族脊樑」的人。
盧赫紱於1936年自燕京大學畢業后也走上了赴米國留學的道路,1941年獲米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在《米國物理月刊》上發表了《關於原子彈的物理學》一文,也因此文而被西方學者稱之為「世界上最早掌握了原子彈秘密的人」。
而這位註定要在華夏青史留名的盧赫紱院士,就是眼前這位盧赫生嫡親的兄長!
他這麼做的理由只有一條,而這條理由被他寫在了給父母的家書之中:「我要回國與國民共患難,報效祖國。」
譚振華引經據典說出的這番話果然引起了盧赫生的興趣,他在微一愣神后彷彿若有所悟,追問道:「看來埃里克你還有更加遠大的志向啊,不如說說看?」
1955年,盧赫生擔任了絕密的「546培訓班」導師。「546培訓班」實際上是當時華夏為發展核事業而舉辦的一個特殊培訓班,學員中有90名工程師,還有數百名從全國高校選拔m.hetubook.com.com而來的大學四年級學生;此外,還有幾位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其中包括之後的華夏首任核基地司令員張蘊鈺將軍。在後來解密公開的23位「兩彈元勛」中,就有7位曾經是盧鶴紱的學生!
如此成就,當得起一聲「華夏核能之父」的稱號。
老爺子明顯是真急眼了,連譚振華的大名都叫了出來。
「什麼?!」
介紹他其實只需要六個字就足夠了——
而這個選擇,在讓他的人生走上了另一條艱難道路的同時,也必將留名青史。
與此同時,剛才一直坐在一旁微笑傾聽的徐欣也坐不住了,她站起身扶住了身體正在微微顫抖的盧赫生,雙眼則驚疑不定地盯著譚振華,彷彿想從他的臉上看出些端倪。
盧赫紱,字合夫,出生於1914年6月,遼東省盛京市一家真正的書香門第。
然而譚振華卻沒有立刻回答,他先是換了一副非常鄭重的表情,然後才抬頭直視盧赫生的眼睛,緩緩吐出了三個字:
盧赫生微微點了點頭,認同了譚振華的說法,然後沒再開口而是低頭想起了自己的心事,和-圖-書譚振華知道自己剛才提及的那個名字對盧赫生的衝擊實在太大,老人家肯定需要時間穩定一下自己的情緒,便也沒再開口,徐欣原本想要說點什麼,張了張嘴,卻發現在這種情況下還是保持沉默比較好,於是也只是搖搖頭沒做聲,屋內一時陷入了沉寂。
1980年,盧赫紱當選為華夏科學院院士。
徐欣點點頭,沒再說話,而盧赫生卻再次開口,只是,這次譚振華聽他的聲音比剛才低沉沙啞了很多,眼中也似有一點晶瑩的亮光閃過:「三十多年了,我和他,已經有三十多年沒有見過面了,他這一去,一點音信都沒有,埃里克,你告訴我,他還好嗎?」
他優異的成績當然也引起了米國政府的注意,早在他博士尚未畢業之前,米國政府就向他頒發了《科學人才徵用表格》,他只要填完這張表格就可以留在米國,享受安裕的生活並繼續從事鍾愛的科研事業,然而,他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盧赫紱,這是一個不但必然會在這間屋內激起強烈的反應,更是對於華夏與米國兩國政府來說,都不能將其忽略的人物。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