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沙鳴
第830章 無力吐槽的名字

但就算是這個被網民們一致口誅筆伐的半導體產業其實也發展得很快,只不過受一貫思維的影響,先軍后民,在滿足了國內軍工裝備的需求后,忽略了對民用市場的爭奪,特別是受慣性思維影響,漠視了專利在這個行業的巨大作用,導致被國外用無數的專利構築了密不透風的技術壁壘封鎖,才有了後來所謂的卡住了脖子的晶元問題,其實究其根本,與其說是不會造,不如說是不能造。
所以吧,米國佬最近有個腦子進了水的參議員發起了一項提案,要求米國不承認華夏某公司的專利權,芊之羽很負責任地說,華夏整個電子行業都在暗地裡給這位蠢到哭的傢伙加油打氣,希望這份提案能通過呢,那樣的話,根據國際通行的對等規則,咱也就可以不用遵守那些米國的專利保護條例了哈?
所以看這時間就知道,那些穿越之後想在這個年份之前就搞定先進航發的小夥伴們可以洗洗睡了,畢竟穿越也要講究基本法不是?
說實話,在譚振華看來,此時的航空工業部對項目和科研方向的長遠規劃能力,遠不如他更加熟悉的電子工業部。
「我hetubook.com.com建議,兩個研製型號中至少一個,要將後續的主要實驗都放到我們華夏來做,這對完善我們的航發研製流程體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部高空台叫什麼代號?」小譚譚這問純屬基於自身愛好的好奇。
「告訴你應該沒什麼關係的。」劉大想道:「這部高空台的型號用了航發高空試車台英文Aero-engine high altitude simulation test bed的縮寫命名了型號,SB101。」
斜眼笑。jpg
譚振華不是三機部的人,而且以他現在的名聲地位事迹財富,當然啥話都能張大了嘴巴瞎說,可他劉大想卻是不能夠的。
從「運十」開始往下數,「殲9」、「殲13」、「強6」、「渦扇6」、「渦扇8」、「先進中推」……上馬又下馬地,在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之後卻一無所得,就算最後存活下來的幾個項目比如「殲十」、「飛豹」、「渦扇10」,也是幾經波折,多次差點下馬。
喂,我說三機部的老少爺么們,這可是「高空發動和*圖*書機試車台」哎,這麼個黑科技滿滿的裝備,起名字的時候,你們就不能走點心么?
「高空試車台?」譚振華有些疑惑,因為在他的記憶中,面前的這位劉大想劉總工,生平最得意的傑作可就是「發動機高空試車台」啊?難不成……
來來來,鷹醬,要不要試試「山寨國」的大規模殺傷性市場摧毀武器?
80年代初搞定了炮瞄雷達、中期搞定了三坐標雷達同時開始了C3I系統的研製、末期搞定了機載PD雷達同時C3I系統實用化;90年代開始全數字指揮系統的探索並在國內市場未能打開的時候積極拓展出口業務以養活自己、鍛煉隊伍,並在世紀之交便完成了超越——全新的,領先米國半代的相控陣體制360度電掃描預警機雷達投入實用、並迅速實現了從陸到海到空的全面相控陣化。
電子工業部自1970年由4014所研製出第一部相控陣體制的陸基遠程警戒雷達后,在科研方向和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就沒有出過大問題,可以說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得非常踏實。
他的話讓劉大想沉默了良久,最後化成了一聲嘆和圖書息。
小譚譚甩了半天腦袋才把自己從那個充滿了違和感的名字中拯救了出來問道:「那麼劉總師,既然這部高空台還需要很長時間而你說希望能將至少一台發動機的實驗放到我們國內來做,肯定是有什麼替代辦法的吧?」
「嗯,是什麼?」
所以這也是電子部一向被認為是幾大工業部里最讓人放心的部委的原因之一,而且啊,要不是電子部的大領導後來當了兩屆大長老,並對「自主、可控」有著清醒的認識且一力保下了「殲十」(據說,還為此犧牲了一隻他心愛的陶瓷茶杯),恐怕航空工業部某些人這個「好高騖遠」的毛病都還治不好。
「我同意,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事嗎?」
見他面露疑惑,劉大想解釋道:「其實我們華夏早就認識到了發動機高空試車台的重要,早在1958年就開始著手進行航空渦輪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設備的課題預研,1965年在川省西部的秦嶺山區開工建設,到今年已經過去了整整18年,但小譚總你也知道這過去的18年中發生了些什麼,再加上期間面臨了很多工程上的技術難題需要一一攻關解決m.hetubook.com.com,所以到今天為止,在這部高空台上能做的實驗還是極為有限的,我作為這部高空台的第二代負責人,得很坦率地承認,距離真正實用,這部設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需要再有一個十年。
講真,這要是拉下了臉,把「知識產權保護」的那套西方玩法撕吧撕吧擦了腚,你以為華夏真有啥造不出來的么?還真當聯合國認證的藍星唯一全產業鏈國家是吹出來的啊?
無力吐槽。jpg!
當然采坑也有,比如各位肯定要說的民用半導體行業,也就是晶元。
不過,在他的心裏,還是對譚振華的這些話深以為然。
在譚振華的前世,80-90年代,是華夏的航空工業折騰得最厲害的年代,也是踩坑最多的年代。
所以,在最後,他說道:「小譚總,你放心,你要的,我會全力以赴,不過出於私心,也出於實際需要,我有一個建議。」
至於機載雷達更是跨越式發展,跳過了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直接上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華夏唯一列裝的那部裝在「殲十B」上的PESA雷達,其實是航空工業部自己的產品,對,就是3607和*圖*書所,然後就有了一個笑話,3607的PESA和4014的AESA幾乎同時成熟,造成華夏的「殲十B」和「殲十C」前後腳出來,時間上就差了一年。)抗隱形飛機的米波雷達水平更是獨步全球;C3I發展到了C4ISR並實現了全數字化;電子戰水平可以抗衡米帝、並吊打除了它以外的全世界,更不要說之後領先的5G通訊、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通訊技術可以驕傲地對藍星所有國家大聲宣稱: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雞,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有的。」劉大想答道:「雖然我們經過了多年積累之後,已經有了不少實驗用的設備,但這次與羅羅的深入接觸讓我意識到,我們欠缺的還很多,別的不說,就一個高空試車台實驗環境,我們現在就不完善,而那,是發動機定型必備的。」
劉大想以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嚴謹態度說出的這番話是相當負責任和符合實際情況的,事實上,在譚振華的前世,這部後來被稱之為「亞洲第一高空台」的實驗設備,直到1995年才正式通過了國家驗收,華夏也是在那之後,才算真正擁有了全套航空發動機的完整實驗流程所需設備。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