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浪急
第1163章 初識「炮王」

1982年,「炮王」祝宇森在卸任五機部「兵器科學研究院」負責科研工作的專職副院長職務后光榮離休,本以為可以就此悠遊于山林了,然而,華夏隨後啟動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研製項目,時任五機部部長,也就是改組后的兵器工業部鄒部長思來想去,認為除了此老,沒人可以挑此重擔,於是親自跑到他家裡請他出山,要知道,那是1984年,老人家已經66歲了。
既然把這位老人家都請了過來,那麼話題應該跑不脫「陸戰之王」坦克這個範疇了,再聯想到申宗義的囑託和剛才李立清的開場白中特意提到了自己與巴鐵的關係,譚振華對今天的議題隱隱有了猜想。
他這番話又是自謙又是送高帽,還順便幽了自己一默,在引起了屋內眾人的幾聲輕笑之後,也頓時贏得了不少人的好感——至少,這位傳言中的「青年俊傑」、「華夏首富」,待人接物的態度還是不錯的么,知道謙虛,也知道尊重長輩,並沒有年輕人中常見的「恃財傲物」。
連這樣的大神都出和-圖-書場了,可見這次會議的級別之高,人家看不上自己這個毛頭小子,也是應該的。
屋裡老老少少坐了二十來人,此時正熱烈地討論著什麼,而在看到這兩人進屋后,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停止了討論,齊刷刷地將目光投了過來,讓譚振華暈乎了那麼幾秒鐘。
新華夏建國以後,祝宇森繼續著自己在軍械方面的刻苦鑽研勁頭,並特別鍾情于鑽研火炮方面的技術,曾歷任哈工大炮兵工程系副主任、炮兵工程學院副院長、華東工程學院副院長等職,桃李滿天下,這麼說吧,但凡是在華夏玩炮的,基本上都是他的徒子徒孫,乃是華夏名副其實的「炮王」!
不過譚振華對這也不甚在意,人都有一個相互認識的過程么,況且現在自己連要討論的是什麼項目都不知道,而眼前這些人恐怕都是項目的重要參與人員,其中有些人的身份和行業內的地位恐怕絕不亞於航空部中的宋文華或者陳義堅甚至猶有過之,比如,在這群顯得陌生的面孔中,譚振華一眼就發現了坐在www.hetubook.com•com首席的那位獨臂的老人家,這位恐怕也是在坐所有人中譚振華唯一可以叫得上名號的了,因為他的名聲實在太響亮,特徵也實在太明顯了——華夏玩坦克的大神之中最頂級的那位,華夏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總設計師,祝宇森。
也是,之前,譚振華在國內投資的軍工領域主要還是集中在航空、船舶、電子和基礎材料方面,交道打得最多的是空海兩軍以及其裝備的研製和生產單位,陸軍系統以及其裝備的研製單位就幾乎沒什麼接觸,恐怕唯一有關的項目就是截了河楠風雲器材廠的胡,拿下了給「紅箭73B」反坦克導彈配套的電池研製及生產項目,生生把一個國營的電力儲能生產大廠給逼成了個包裝廠……雖然這個廠的主管單位原先是一機部,後來又隨著部委間的合併被劃到了工信部管理,與兵器工業部八杆子打不著,可在這屋裡知道的這事兒的人倒是不少,畢竟,「紅箭73B」可是兵器工業部旗下的重點產品,而且還是反坦克武器,與這www.hetubook.com.com間屋裡的諸位研究的傢伙事兒算是「矛」與「盾」的關係。
「大家就叫我小譚或者振華吧,都是我的前輩,在你們面前,我哪有資格當得上一個「總」字啊?我覺得吧,也只有祝宇森老先生這樣的才夠資格被稱一聲「祝總」,我吧,今天就是來學習的,順便看看能不能幫著打點雜。」
當然,在不少人的心中,也非常自然地給他貼上了一個「果然是個小滑頭」的標籤。
見譚振華用短短几句發言就套上了近乎,李立清也放下了不少心事,知道這次由自己一力推進的讓譚振華參与進項目的事宜至少在人事方面不會出什麼大簍子了,這小夥子看來也是個知情識趣的妙人,倒也難怪航天部的那幫老傢伙們對他的評價那麼高。
譚振華跟著李立清的腳步走進了一間會議室,進門一看才發現,嚯,好大一群人!
說罷,李立清率先鼓起掌來,有領導帶動,屋內眾人也開始鼓掌,不過從這稀稀落落的掌聲來看,這屋裡的絕大多數人對譚振華參与這次討論並不算太熱心https://www.hetubook.com.com
前世的偽軍迷譚振華倒也從網路上了解過這位祝總師丟掉這條胳臂的緣由——這位當年的經歷也堪稱傳奇,1937年,年僅19歲的祝宇森考入了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不過,追求進步的他在第二年就退學並輾轉來到了聖地延安並進入抗大學習,之後加入了戰功赫赫的八路軍115師任參謀股股長,先後參加過郯城、贛榆、臨沂、濱北、棗莊等30多次戰役戰鬥,多次立功受獎;1948年1月,在一次迫擊炮訓練中,不慎負傷,失去了右臂。
而被譚振華點出了名號的祝宇森則笑著打趣道:「看來咱們的小客人認識我,這倒是省了我做自我介紹了。」他隨即撥拉了一下自己空蕩蕩的右邊衣袖道:「不過我懷疑,小夥子你認出的不是我這張臉,而是我這條胳臂啊。」
眾人又都發出了善意的笑聲,看來,這位德高望重的祝總師對自己身體的缺陷不但混不在意,還經常拿著開玩笑,這一點,倒和那個瘸子詹諾竹異曲同工。
為了華夏的軍工事業,年近七旬的「炮王」祝https://www.hetubook.com.com宇森二話沒說就接受了鄒部長的邀請,再度披掛上陣,領軍出征,擔任了國產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研製總師。
正所謂「老將出馬一個頂倆。」鄒部長慧眼識珠,祝宇森老當益壯,15年後,1999年的國慶50周年閱兵典禮上,國產第三代主戰坦克「99式」排著威武雄壯的方陣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從此,華夏終於擁有了世界最頂尖的坦克!
李立清一拉譚振華向眾人介紹道:「這位就是譚振華譚總,你們都應該聽說過他的名字了吧?他在我們華夏有多項軍工行業的投資,與巴鐵的合作關係也非常良好,所以,我今天特意請了他過來參与我們項目的討論,來,大家歡迎,譚總,你給說兩句。」
這次事故使得祝宇森不得不告別了熱血澎湃的戰鬥生涯,然而,心智堅毅的他沒有躺在從前的功勞簿上,而是從此走上了另一條道路,他自學成才,從維修整理軍械開始,逐步積累了豐富的機械知識,創造和改進了20餘種武器和戰鬥器材,在戰鬥中發揮了極大作用,並因此被記大功一次。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