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馬卡洛夫的主持下,黑海造船廠對船塢生產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改造的重點是廠區內面積最大的0號船塢,在改造完成之後,0號船塢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當第一艘航母組裝完畢下水后,以天車為核心的起吊設備就能像傳送帶一樣把下一艘航母已裝配好的大型組件整體吊裝到空出來的位置上,節省大量建造時間,顯著提高船塢使用效率,正是因為這套全新建造工藝的推行,黑海造船廠的0號船塢才成為了全蘇俄乃至全歐洲最忙碌的造船基地。
馬卡洛夫是個對待工作極其嚴格的人,絕不允許有任何疏漏。由於對造船各個環節都了如指掌,他絕不允許一些技術不精的領導負責設計工作,那些習慣照本宣科、不思進取的幹部都會被他踢走。還以「里加」號為例,這艘航母上擁有超過3500間艙室,所有艙室都布滿各種設備、電纜和其他系統,如果到每間艙室停留1分鐘,就需要60小時,而作為廠長,馬卡m•hetubook•com.com洛夫每天早上6時就來到辦公室,用半小時處理文件,然後在機庫里召集車間主任和建造師們登上「里加」號,對那些必須始終處於監督之下的地方走一遍。在8時左右,大家一起在航母機庫里召開十幾分鐘的現場會,就現場發現的問題或疏漏進行檢討,該誰負責的,誰就會遭到處罰,包括並不僅限於扣工資……
如果說尼古拉耶夫是「烏克欄造船之都」的話,那麼,黑海造船廠就是這座都城之中的王者。
因為他發明了後來風靡全球船廠的「巨型總段造船法」,這是世界造船史上最偉大的工藝革新之一。
以當年建造「里加」號航母為例,該艦總段與總段間的對接縫線長達500多米,但以馬卡洛夫為首的「黑海造船廠」的造船巨匠們考慮極為周全,事先用經緯儀測量數據加工過的對接縫凈尺寸精確到0.1毫米,以至於把總段依次吊上船塢后,焊工們就能按部就班地將安裝對接https://www.hetubook.com.com縫逐一銜接起來!
該廠擁有2.5萬名員工,佔地302公頃(包括42公頃的水面面積),舾裝碼頭總長2675米,公路總長29公里,鐵路總長49公里,廠區儼然就是一座工業小鎮,配備了各型起重機總計2100台,是前蘇俄唯一能夠製造航母的廠。
黑海造船廠,前蘇俄第5大造船廠,尼古拉耶夫市第一大船廠,創建於沙俄時代的1897年,是一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老廠。
沉默的一行人終於走完了「馬卡洛夫大道」,重新站到了0號船塢之前,抬頭仰望這條已經完成了大約70%的鋼鐵巨輪「瓦良格號」,在它宏偉的身軀前,人類的身軀顯得那樣的渺小。
但「巨型總段造船法」則不然,它是一種典型的模塊化造船法,先由分段製造部門建成各個分段,再用大型機械將分段運至外場,然後用龍門吊等工具將各個分段運至船塢或船台進行總組,這種方法能大大提升船舶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建造效率,但缺點就是,需要動用許多大型機械,而且對各分段的建造精度要求非常高。
這些作品如同勳章 一般見證著前蘇俄海上力量的壯大與發展,曾經號稱「全歐洲最繁忙的造船廠」。
「尤里,你看起來不太好。」格魯莫夫握著老廠長的手輕輕搖晃著,心情複雜地說道。
馬卡洛夫繼續說道,聲音中充滿了無奈和悲涼:「但這個國家已不復存在了。」
馬卡洛夫再次陷入了沉默,良久,他才緩緩開口答道:「它永遠也無法完工了。」
他低落的情緒也感染了眾人,一行人都沒了交談的興緻,沉默地跟著他走上了著名的「馬卡洛夫大道」。
馬卡洛夫輕輕嘆了口氣,沉默了片刻之後道:「跟我來吧,我們去看看船。」
久而久之,廠里的大小頭目們都把追隨廠長視察的路線稱為「馬卡洛夫大道」,在這條「大道」上充滿了一絲不苟的嚴謹,以及對國家任務的忠誠。
顯然,「馬卡洛夫大道」就是以尤里·伊凡https://m.hetubook.com.com諾維奇·馬卡洛夫命名的,這是人們對這位老船長一生功績的肯定。
作為一位為前蘇俄的造船事業奉獻了一生的人,他最突出的貢獻是把前蘇俄航母的建造變成了流水線作業,他曾經說過:「擔任聞名於世的黑海造船廠廠長是我一生的幸運。」但其實,這也是黑海造船廠的幸運,因為正是在馬卡洛夫擔任總工程師,以及其後任廠長期間,黑海造船廠登上了它規模宏大的擴建改造工程頂峰。
尤里·伊凡諾維奇·馬卡洛夫,羅剎族,1958年畢業於尼古拉耶夫造船學院,1976年4月初任黑海造船廠總工程師,1979年開始擔任黑海造船廠廠長。
「需要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以及20萬以上的技術人才,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它。」
前蘇俄時期,從1960年開始建造第一代「蘇式航母」「莫斯科」號起,包括「莫斯科」號、「列寧格勒」號、「基輔」號、「和_圖_書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戈爾什科夫」號、「庫茲涅佐夫」號、「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在內的所有「重型載機巡洋艦」全部在此建造,全盛時期,該廠平均每3年有1艘航母上船台,每3年有1艘航母下水,在正常情況下,工廠每3年可以交付1艘航母。
切爾諾梅爾金輕聲問道:「我們還能造完它么?」
在這一工藝發明之前,世界普遍流行的是所謂「塔式造船法」,以這種方法施工,需要把把船體分割成很多小塊,就像一塊塊積木,從船底中心開始搭建,逐步向兩端、向上擴展,直到最後完成。採用這種方法所需動用的設備和工藝比較簡單,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慢。
但那段輝煌卻已經隨著前蘇俄的分裂而逝去了,前來迎接這一隊到訪者的廠長尤里·伊凡諾維奇·馬卡洛夫儘管只有58歲,卻已是滿頭的霜雪、眼窩深陷,眼神中也不再有眾人熟悉的那種意氣風發,而是透著深深的無奈與疲憊。
切爾諾梅爾金道:「你需要什麼?我們羅剎可以提供你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