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架單發戰鬥機來說,推力增加2噸,這帶來的好處就太多了,意味著戰機的動力更加充沛,不但能帶更多的武器升空作戰,還能分配出更多的剩餘功率來發電,從而帶得動更大的雷達和更多的電子設備,特別是這型發動機的涵道比只有0.59,其高空高速的性能表現肯定能遠遠超出「秦嶺」,這更能提高「殲十」戰機在執行截擊作戰時的能力!
民用的,或者說運輸機用的航發定下了基本發展路線,接下來要撕的,自然是軍用的小涵道比型號了。
莫文翔聞言,嘆了口氣道:「譚博士,我倒是覺得,你這個做法有點欺負人了啊!」他接著轉向了張恩河道:「張總師,你可得加油了,因為譚博士他委託我們部里買了一個大傢伙回來。」
還有作為必要備件隨著「蘇27」戰機一同來到華夏的羅剎「留里卡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研製的經典第四代渦扇發動機「AL-31F」,綽號「三姨夫」,標準推力12.5噸,涵道比0.59,推重比6.95(華夏國
m.hetubook.com.com標)。該型發動機是「蘇27」的標準動力,將來華夏對「蘇27」進行授權生產及國產化改進時,也依然會選擇這款發動機為動力,同時,羅剎已經批准向華夏單獨出口該型發動機用作正在研製中的「殲十」戰機的動力,條件是裝配了該型發動機的「殲十」戰機若出口第三國,需經過羅剎批准。
二少爺非常委婉地表示,本次打劫行動尚未完全成功,同志們還在繼續努力……
不過對軍用大推他到是表達了自己的意見:「秦嶺」的底子,實在太老了,發展到最近的「WS9C-10IPEF」(10噸級推力並採用全許可權數字控制技術FADEC)這個狀態,實在已經到了這款發動機的極限,再想深入地魔改,就得從核心機的結構上動大手術,那還不如從頭搞一款新的來得合算,而且從頭搞一款發動機,沒個十來年你都看不到成果,這樣算下來,新發就算現在上馬,到能用的時候也得在新世紀了,要磨合到
https://www.hetubook.com.com好用,那還得再來上好幾年,到那個時候,新一代的戰機恐怕就得開始搞了,而新一代的戰機需要的動力,現在已經在手裡的這些發動機以及已經搞了好些年的「渦扇10」,都難說能滿足要求,這時間可算不上寬裕,所以他決心現在就啟動。
如此一來華夏已經加入現役的大推就已經有兩款了,而為了本國自身航發事業的發展,徹底解決對外依賴的問題,還有一型大推也早在1987年便開始立項研發,由盛陽3606所負責總體設計,3410廠(既軍迷口中的「歌星廠」)負責製造,代號「渦扇10」,綽號「太行」,設計推力與「三姨夫」接近,而推重比稍高,目標是達到米國80年代的水平。
宋文華將信將疑地等了等,於是就等到了「三姨夫」,這型發動機雖然沒毛子們吹得推重比超過了8那麼誇張,但與「秦嶺」相比,性能整整領先了一代,稍加發展,推重比超過7是完全沒什麼問題的,且是華夏近期能獲得的和_圖_書,唯一一款推力超過了12噸的大推!
至於到時候會不會與「渦扇10」形成競爭關係,譚二表示,這個么,國家只要保證「渦扇10」的經費就好,新發無需國家出錢,經費問題他來解決,而且有競爭,那是好事啊,米帝的發動機為什麼這麼強?那也是競爭出來的,想當年普惠和通用為了爭奪F-15和F-16的訂單而展開舉世聞名的「發動機大戰」的時候,兩家都玩了命的你追我趕,拚命燒錢追求技術進步,這才打下了米國人在航發領域遙遙領先的地位,這就是競爭的好處——我說張恩河張老哥,你這不是怕被人比下去吧?
這就已經有3款了,可譚二居然在本次會議上提出,他要聯合燃氣渦輪院和西航發也到這個池子里攪合一把!
把所有可用的和正在研發的型號捋一遍,按不太嚴謹的劃分來看一看吧。
對此,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二少爺你是不是最近又打劫了前蘇俄各國之後,錢太多實在沒地方花了?
推力超過十噸的軍用加力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有:「斯貝」軍用版的增和_圖_書大推力型號,也就是華夏版的「TF-41」,正式型號為「渦扇9C-10IPEF」,綽號「秦嶺」,最大加力推力10.5噸,涵道比0.74,推重比5.7,已經被安裝在「飛豹」戰機的後續發展型號上批量使用,並成為了出口型「飛豹」戰機的標配動力,且已經內定為「飛豹II」的初始動力;
這個,撕起來就更加激烈,甚至戰局都擴散出了航發領域,連宋文華、陳義堅、等人都被牽扯了進來,好一團混戰!
當年譚二在倫敦為了引進技術而召開「大Party」的時候,還在米國進修的張恩河可是主動中斷了學業,千里迢迢飛到倫敦來幫過忙的,原本譚振華還想將自己的航發事業交給這位,但很可惜,張恩河在學成歸國之後,很快就被選中主持了「國字型大小」的大項目,也就是「渦扇10」,使得譚振華與他的合作失之交臂,不過呢,也正是因此,成就了他與燃氣渦輪院劉大想團隊合作的機緣,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了。
「我才不會不服氣呢,因為現在誰領先可還www•hetubook•com.com說不好。」譚二微微一笑,轉向了坐在一邊看了半天好戲的莫文翔道:「莫部長,我譚振華明人不做暗事,之前委託部里操作的項目,也得讓張總師心中有數才好。」
其實當年在為「殲十」選型發動的時候,宋文華一度想選用「秦嶺」的,畢竟這是本國生產,完全自主可控,不過譚振華卻一反他做事的一貫風格,婉拒了宋文華並表示,「秦嶺」的尺寸和重量都太大了,而推力又略顯不足,且過大的涵道比也導致發動機高空高速的性能下降會比較厲害,對雙發的「飛豹」來說,還勉強能接受,但對單發的「殲十」來說,對性能的影響將十分巨大,在將來有可能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他建議宋文華等一等。
不過現在,譚二可沒念舊情的打算,他毫不客氣地向張恩河下了挑戰書,頓時激得張恩河紅了臉,一拍桌子就站起來說道:「比就比,誰怕誰啊?不過譚博士,我可已經先跑了好幾年了,到時候你輸了可別不服氣。」
因為此時,可供華夏選擇的軍用航空發動機,也出現了多個性能相近的型號彼此競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