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星灼
第1534章 我們必將成功

劉大想的確有把握。
事實上也是如此,從1987年譚振華與航空部簽署協議正式接手「高推預研」課題後續研發並開展「渦扇12」項目開始至今,6年時間里,劉大想已經花掉了超過6億人民幣!
手裡有錢,劉大想就敢讓所有的科研人員放手大幹,「逼」著他們996——好吧其實不用他逼,因為譚財主定下的規矩,加班幹活的津貼是很高的,而這年頭正是華夏整個社會都在琢磨怎麼多掙錢的時候,如果僅僅靠加班幹活就能拿到讓所有人都羡慕的高薪,那還費勁兒琢磨什麼不切實際的倒賣羅剎盤圓鋼的歪門邪道幹啥?
想要是吧,我現在可是甲方爸爸,你家的喜兒呢……
意思就是,華夏首款完全正向研發的中推渦扇發動機,性能將追上米國70年代末期的技術水平,而同時期開展的後續研究計劃更是雄心勃勃,以比肩國際一流水準為目標!
在這種一環扣一環的工程科研項目中,型號就是項目的火車頭,充足的資金就是項目的燃料,當火車頭加滿了燃料,自然就和*圖*書能加足了馬力努力地向前飛奔,而此時,整趟列車都會被動員起來,向著共同的目的飛馳而去,劉大想就認為,自己現在就在這趟飛馳的列車上,而且,他還是這趟列車的司機。
他相信,譚振華是早就知道他做的這些「小動作」的,但這就是他喜歡這個年輕人的地方了,這位闊少爺愣是裝作不知道,只是在獲悉「高推預研」課題抵達國家驗收的時間和技術節點的時候,輕描淡寫地來了句:「既然北邊一心想要獨佔中推發動機的國家課題經費,那咱們就別和他們爭了,咱們只要部裏面給一個所內自籌資金課題的名頭就行,將這些預研成果工程化、型號化,等東西搞出來后,咱們有現成的西航發廠可以自主承擔生產任務,裝機目標的事就更不用擔心,當成「梟龍」戰機發展改型的發動機就好,一切都有外銷的名義,既不用部里掏錢,搞成了還能帶部里分錢,這不就是一件大家都好的事兒了么?」
還好經過吳達觀的介紹,他認識了一位「敗家」hetubook.com.com的闊少爺,還一口氣幫所里攬了好幾個大活,不但與羅羅合作研製成功了「秦嶺」和「華山」兩型發動機,從中偷師了整套西方國家先進的航發研製標準流程和項目管理辦法,更是在研製經費上到處揩油,不但成功延續著「高推預研」課題的進展,還偷偷「復活」了很多之前被砍掉的研究課題。
想想看,同一個課題,前6年每年只能花100萬,后6年每年花一個億,這種感覺,就好像人家說的「一夜暴富」。
他清楚地記得,那還是1980年,「高推預研」課題剛剛立項的時候,他滿懷激|情地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預研計劃,可是,最終的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被批准執行的課題無論是內容還是資金都被砍了一大刀,從全機預研,十大專業收縮到以三大高壓部件設計技術驗證及強度設計技術研究為主;可就剩下的這些內容後來又被再次精簡,高壓壓氣機從全台七級驗證縮減為僅前四級的驗證,同時還取消了帶氣動霧化噴嘴的短環形燃燒室以及全尺www.hetubook.com.com寸高壓渦輪性能部件的研製,其它專業的研究目標和規劃也作了相應的縮減,課題經費從申請時的1.2億被砍得就剩下了一個零頭——就這剩下的零頭,後來又被再砍一刀,成了零頭的零頭,到1987年,全部課題實際撥付的資金,只有不到6百萬!
這是劉大想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制定的最後一個規劃,他要把「渦扇12」當成他最後,也是最榮耀的一枚勳章 。
除非他有十足的把握!
他的把握,來自首次點火就試車成功的那台「渦扇12」的原型機,來自他所掌握的,各種新型材料的研發進度,來自研究所里一台台高速運轉的計算機對流體力學等各種複雜繁瑣公式和數據的飛快解算,來自充足到奢侈的研發資金,來自所有研製參與人員每天滿懷熱情和希望投入工作的激|情!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他和他的主要助手江合甫一直在咬著牙默默堅持著,哪怕當時部里的有些不懂行的領導明裡暗裡地斥責這個「高推預研」課題是「毫無用處的一堆圖紙」、「對型https://www.hetubook.com.com號沒有任何應用價值」!
他知道這是為什麼,一方面是華夏的確沒有足夠的資金同時展開多個發動機型號的研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渦噴14」這個型號在傾力爭奪有限的課題經費,而「渦噴14」,是內定給「殲七」、「殲八II」的後續動力,有明確的裝機對象,搞這個型號課題的,又是航空部的「親兒子」盛陽3606所……
劉大想最後的那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除非……
而他相信,他必將摘得這枚勳章!
這種能夠自主掌控一切的感覺,真好。
3624所主動退出了華夏中推國家課題的競爭,將這個機會讓給了「渦噴14」團隊,這對部里來說,是既意外又有些如釋重負,而在知道課題的後續發展將由譚振華接手后,某些有遠見的人甚至還有些慶幸和艷羡——這一回,「渦扇12」項目,恐怕再也不用擔心會沒錢花了吧?
手裡有錢,劉大想就敢不僅僅「逼」本所員工996,他還敢「逼」所有的協作單位、分系統研製單位、各材料研究所全都一起跟著996——來和*圖*書來來,你看這百元大鈔的樣子可不可愛?喜不喜歡?想不想要?
如果沒有譚振華的及時介入,劉大想認為,當時他很可能就堅持不下去了——其實他早就堅持不下去了,平均一年一百萬的課題經費,要人吃馬嚼,還要搞航空發動機,這都能搞出來點啥?
(以上內容為史實資料,筆者注。)
這是什麼樣的豪情壯志和信心!
劉大想今年56歲,早已知天命,熟悉他的人更是知道,他的性格素來嚴謹,長期從事困難重重的航發研究,更是讓他一向謹言慎行,輕易不會表態,今天這是怎麼了,居然在這種場合下,喊出了如此響亮的口號?
當這趟列車抵達終點的時候,我就可以開開心心地徹底退休。
說實在的,這種「一夜暴富」的感覺,實在太爽了!
短暫的寧靜過後,會議室里忽然有人開始鼓掌,開始還稀稀疏疏,後來便持久而激烈,劉大想向著四周含笑致意,同時望向了那個年輕人,卻發現,他也正微笑這望向自己。
他看見他的嘴唇微動,而他發現,年輕人的口型正是他也想對他說的話:「我們必將成功!」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