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淞滬會戰
第一百三十七章 遷都之爭

可是,日軍投入的兵力、重火力,實在是太多,仍然寡不敵眾,無奈撤退。
經過一番考慮后,林森決定在走之前,向蔣介石討問個明白。
畢竟有了前車之鑒,那麼這次遷都,是不是如他自己所說,是為了國家大計,為了民族存亡,為了與日本人打一場持久戰才遷都?還是像別人所說,搞假抗日真投降?我們走後,他留在南京河日本人簽訂城下之盟。
面對日軍更加猛烈的攻勢,大場方向的守軍沒有後退一步。
而這其中的溝溝坎坎,亦有很多。
工兵不僅僅要修戰壕,還要裝沙袋,根本來不及,再加上日軍的轟炸,進攻,根本不給他們喘息的機會,沙袋也用完了,沒有任何辦法,就只能把陣地上犧牲的戰友屍體堆到被日軍的重炮炸出來的缺口。
當天,林森便坐上小車,風風火火的來到黃浦路,蔣介石的住處。
完全是時間緊迫,蔣介石也考慮不了那麼多。
手握軍權的蔣介石到了武漢,為分化瓦解唐生智的軍事力量,首先提出將首都遷到武漢,但有人堅決反對遷都,說蔣介石是先入為主,要以遷都之名,在武漢成立以他為首的國民政府。
在很多民眾和士兵心中,戰神已然成為一道不可磨滅的精神支柱。
一個個泱泱大國,有著200萬軍隊,卻抵不過僅有20萬來犯的小小日本,實在是可恥可悲。
頓了頓,他扭頭,看了一眼蔣介石,見對方喝著茶,似是沒有讀懂自己的弦外之意,便繼續著說:「他們無論把長江防線南京城池布置經營的如何堅固,到頭來都未能阻扼進犯之敵,南京城一次次被攻破,皇帝一個個被俘虜,被囚禁的被囚禁,被殺的被殺,哪一個也未能逃脫悲慘的結局。明成祖朱棣忌諱這個地方,篡奪政權后,舍下宏偉輝煌的宮闕,遷都北京了。」
沙袋炸爛了,沒有沙子裝,就用泥巴裝。
日軍步兵在一百多輛戰車的掩護下,猛撲中國守軍陣地,已剩下為數不多的將士,用手和-圖-書中僅有的步槍、機槍、迫擊炮等武器反擊日軍,在死傷慘重,力量極為懸殊的情形下,中國軍隊依舊重創日軍。
守大場的川軍不少,出川作戰,也許武器裝備不是那麼豪華,但他們必定是人手一把馬刀,而且在日常訓練的時候,都有國術教官,教他們刀術,教他們武術。
蔣介石以笑臉相迎,賓主落座,一番寒暄后,林森便開口說道:「委座留下來保衛南京,這工作十分辛苦,但收效甚微。南京的地形是三山一水,決定了南京很難守住的。」
至少要能堅守上海。
次日,國民政府發表宣言:「國府決定遷都巴郡,繼續抗戰,以爭取最後的勝利。」
「唉!」林森重重嘆了口氣,說道:「被俘被殺的皇帝還不可恨,可恨的是那些開城投降的皇帝,就說東吳的第四代皇帝孫皓吧,他是個荒淫無度的昏君,公園280年,晉武帝司馬炎興兵東征,孫皓歲兵馬甚壯,皆因他昏庸殘暴,將士離心,不肯賣命,敵軍未到,聞風先逃,晉軍沒打幾個硬仗便兵臨城下。」
當北伐軍攻克武漢和江西時,唐生智擔任前敵總指揮,調兵遣將,攻城掠地,招兵買馬,軍事力量崛起,由20個團擴大到40個團,速度十分驚人,直接威脅到蔣介石的政治軍事實力。
國民政府的遷都決定,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至此終告完成。
駐紮在蘇州河北岸的守軍,面臨著被敵軍合圍,腹背受敵的危險。
但怎麼樣才能不得罪蔣介石,又能達到弄清楚真想的目的呢?林森的職位看起來很高,資歷又老,但實際上沒有任何實權,唯一的優勢就是資歷老,但如若得罪了蔣介石,估計自己這優越的生活,又將蕩然無存。
日本鬼子的坦克開炮落在中國守軍的陣地上,捲起來的泥土摻雜著血色,映的天空都一片血紅。
仔細思索,林森想到了一個說歷史,旁敲側擊的辦法。
林森雖說同意遷都,但他的憂慮,遠遠超https://m.hetubook.com.com過常人。
國軍就以團為單位,吹響衝鋒號,國軍將士衝出戰壕,拔出馬刀。
日軍衝到前面,國軍就放他們進來,接近國軍陣地,日軍後續的部隊,國軍就集中重火力,把後續部隊攔住,這樣,衝進來的日軍部隊,就跟後面的部隊沒有後援,產生了脫節。
還有人說,蔣介石搞遷都的名堂,是想把那些反對他搞假抗戰、枕頭箱的文官們先送走,搬掉這些絆腳石。
說著,他走到了地圖前,手指著地圖說:「南京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建都於此的帝王無不想依恃天險,長治久安,流傳萬世。但是說也奇怪,在這裏建都的帝王們夢想竟然一個也不曾實現,自從三國東吳定都於此,短短300年間,更換了6個朝代,加上五代的南唐,共有7個朝代,都是短命的。」
同時,換購將軍工路一線的日軍也開始由東向西,跨越虯江河楊樹浦港,直取江灣、閘北,與大場方向的日軍形成兩面夾擊。
蔣介石對這次會議充滿了期待,為了使中國在這次至關重要的會議上佔據有利位置,也為了展示中國抗戰的決心和信心,他希望會議召開前,上海戰場能有較好的戰績。
為民族抗戰復興基地,遂正式議定遷都巴郡。
29日。
『遷都巴郡』的計劃,終於第一次在官方高層會議上正式召開。
蔣介石聽完建議后長久不言。
1925年7月1日。
12月7日。
不久之後,蔣介石就利用各種矛盾,恢復了職務。
中國軍隊開始向蘇州河南撤退,從蘇州河上的凱旋路橋與京滬鐵路線,有條不紊的從閘北、虹口等地迅速撤退至蘇州河南岸,築起工事,沿途阻擊日軍。
林森定定目光,說道:「我知道委座你有駕馭複雜局勢的能力,有臨機處置問題的本領。但是,我還是擔心……」
26日拂曉,日軍攻佔了大場鎮。南京方向收到上海傳來的消息,堅守大場的第18師師長朱耀華https://www.hetubook.com•com覺得愧對世人,掏出手槍扣動扳機,一槍結束的了自己的生命。
大場的淪陷,導致淞滬戰場形勢急劇惡化,日軍完全佔領了主動權,攻佔大場的日軍,越過彭浦地區南下,直至蘇州河北岸的中國軍隊。
不少人都說,他是死在了戰場之中,但更多的人相信他還活著。
其實質是想藉著遷都之名,行投降之實。
國民政府舉行了國務會議。
11日,蔣介石謁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告以四川籌劃部署近日已完成接受,遷都準備工作就緒。
這時,有人提出歡迎曾被蔣介石排擠出走香港的汪精衛參与政府工作。蔣介石為排擠汪精衛,提出首都遷移南昌的主張,並迅速成立了中央政治會議南昌分會,要以南昌分會領導武漢國民政府,實際上是另立『中央』。
機槍就架在戰友的屍體上,繼續和日軍拼殺。
他認為蔣介石有雄才偉略,高瞻遠矚,指揮嫻熟的本領,但卻也是城府很深的人,一肚子商人式的精明,讓人摸不著,猜不透。此次的遷都是不是像人們議論的那樣?他也猜不透蔣介石葫蘆里究竟賣的什麼葯。
林森想起遷都之爭,蔣介石為了一己私利,出爾反爾。
進入11月,淞滬抗戰已接近尾聲,上海的失陷不可避免。
國軍陣地除了在地面上挖掘的野戰壕,大場城內使用的事沙袋和木頭建造的掩體工事,根本沒有鋼筋水泥,日軍的肆意轟炸,不僅僅對守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就連陣地的工事,也都被摧毀的七七八八。
也有人說,淞滬會戰,一位戰神突然出現在大眾視野,穩定了不少軍心,也成為不少民眾所嚮往的大英雄,是不少民眾參与抗戰的根本。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
「林老,你放一百二十個心,我一不會被俘,二不會被殺。」
蔣介石遷都巴郡的決心已定,剩下的就是將這一決心化為行動了。
蔣介石為避免與武漢國民政府的關係搞僵,以退為進,宣布下野。
www.hetubook•com.com談及此人,大家的話就多了起來,報紙上,關於這位戰神的消息不少,戰例也不少,可隨著薀藻浜戰鬥結束,大場淪陷,這位戰神彷彿銷聲匿跡了一般。
此時,『九國公約』簽字國的代表已經齊聚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距離『九國公約』簽字國會議召開,只剩下不到十天時間。
那個時候,川軍將士幾乎都會地躺刀、滾堂刀,靠近日軍,一個翻滾,就能翻滾到日本鬼子身邊,那日本鬼子還沒有看清楚,馬刀一閃,就先把日本鬼子的手給斬斷,就是利用這樣的方法,川軍將士在淞滬戰場硬生生的打出了威名。
國民政府在主席林森等第一批撤退是在16日晚上,臨行前,總歸與南京的軍界、政界、民間結實的朋友相聚,相互談到南京的未來命運時,不禁搖頭嘆息。
蔣介石還沒有離開,正想著林森明日即將離開南京,前往巴郡,正準備在林森臨行前,去林公館擺放一下,不想到副官走過來報告:「林主席來了。」
在廬山召開的軍政會議上,經過爭論,大家同意遷都武漢,但在這期間,蔣介石通過各種方式達到了削弱瓦解唐生智軍事力量的目的。
林森每次聽到這樣的一輪,都少不了為蔣介石解釋,擔保蔣介石絕無投降之心。但是,議論的人多了,林森也開始有些懷疑了。
第二年的6月5日,國民政府正式通過『興師北伐案』,並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從『紅都』廣州出發,一口氣打到了長江流域的湘、鄂、閩、贛、皖、蘇七省的廣大地區。
反倒是這次遷都,讓他想起了在1927年發生的遷都之爭。
11月8日,以蔣介石為司令長官的第三戰區,下令中國軍隊自淞滬戰場撤退。
四行倉庫保衛戰,也即將打響。
「孫皓嚇得不知所措,聽任弄臣,先草擬投降書送往晉軍大營,隨後袒著肩膀,用麻繩把身子捆縛幾道,踉踉蹌蹌的走出帝宮,身後一群皇子皇孫,文武大臣,還有捧著玉璽、抬著灌木m.hetubook.com.com、打著投降幡、牽著肥羊的侍者們。孫皓跪伏地上,曆數著自己的罪過,請求晉國發落,倘若不容,任憑宰割,已經把裝殮屍體的棺木備妥了。」
為應對日軍的進攻,國軍也開始調整打法。
蔣介石的確沒有聽明白林森的話外音,「這些我都知道,林老別太擔心,我不會走那些統治者的老路。」
30日。
不少人都說。
就在大場陷落前一天,陳誠、白崇禧等將領向蔣介石提議,全線繼續後撤,撤出上海,依託後方的吳福、蘇嘉、錫澄國防線,消耗日軍戰例,保存有生力量,守衛南京。
1927年4月,蔣介石指揮北伐軍打道上海,於4月12日舉起屠刀,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員,製造了『四·一二』流血慘案。
話鋒一轉,又有朋友發著牢騷,說起薀藻浜被攻破,大場淪陷,自然就有人指責蔣介石,認為是他的指揮失誤造成的,說他是禍國殃民的罪人。
國防最高會議,進行以『國府遷渝與抗戰前途』為題的演說,蔣介石明確宣布:為堅持長期抗戰,國民政府將遷都巴郡,以四川為抗戰大後方。
這時,在黨內人氣指數極旺的汪精衛到達武漢主持武漢國民政府工作,18日這天,蔣介石來到南京,立馬宣布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對蔣介石的這一行徑表示出極大地分開,派遣唐生智率部隊東征討蔣。
在此次會議中,著重分析了遷都巴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9日,劉湘由程度經西安飛南京,再次力促國民政府仟渝。
28日,就國防最高會議的講話內容,蔣介石拿到陳布雷寫的講話稿,匆匆看了一遍,比較滿意,便決定在第二天就召開會議,進行遷都大動員。
便由桂系李宗仁臨時主持國民政府工作,並向武漢國民政府發出了邀請,武漢政府的汪精衛自然是求之不得,爽快答應,隨後宣布遷都南京。
南京不少民眾都相信,他還活著,他沒有死。
日本鬼子要打過來了,遷都要抓緊提上日程了,就連會議,都要抓緊時間召開。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