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狐猴之歌
岌岌可危的族群

然而,在後來發表的作品中,薛佛修正了這項定義。他將定義中的數字提高,因為覺得百分之五的滅絕機率太高,而族群只維持一百年又嫌太短。同時他也補充了一項重要的論點:要下這一類的定義時,不管基於哪一種數字標準,都和社會價值觀及生物學的預測力量脫離不了關係和_圖_書。他認為文化、政治問題和科學問題一樣,是整個過程的一部分。我們有多在乎?我們有多迫切想保育白蹄雪貂?我們又要求族群能夠「維持」到什麼程度?這些細節都影響了我們對問題所下的定義。
全球生物一旦萎縮成小族群,居住在破碎的生境中,m.hetubook.com.com即會遭受這四種變數的威脅。我們所假想的白蹄雪貂,可以當成世界各地生物的縮影,可能是黃石公園的大灰熊、或是中非的山猩猩(mountain gorillas)。你也可以把它換成某種生活在熱帶島嶼上,有著豺的長相、棕黃的hetubook.com.com眼睛,以及大貓熊(giant panda)般黑白相間的毛的動物。想像牠們名叫巴巴克多,會唱歌。想像最後的八十隻巴巴克多就生活在一處叫做安那拉馬扎特拉的小小森林保護區內。
摧毀雪貂族群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就算政府要為毒殺雪貂負一部分責任,就算為了種植小和-圖-書麥破壞雪貂生境的行為亦難辭其咎,但是這兩種全面壓迫,並不是造成雪貂絕跡的最後一擊。毒藥和生境破壞,都只不過是把龐大的雪貂族群縮小成最後八十隻而已,使雪貂邁向滅絕之路的是先前提到的那四個變數。
任何生境中任何生物的「最小有效族群」,指的是該種生物在可以預見的族群變數、和圖書環境變數、遺傳變數及重大天災的影響下,仍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機率能維持一百年的最小族群數目。
後來我們發現,薛佛的論文跟紐馬克的一樣,不只是老手的學術作品而已,它不但開風氣之先,條理分明地討論四種變數,更進一步為最小有效族群下了一個重要的定義(雖然是一項大膽嘗試,但意義非凡):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