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支離破碎的世界
水蛇生與死

從大處看,五公里為單位的生境區塊,可能沒有水蛇,也可能有,而且情況會因水蛇遷入或絕跡而有所改變,這就是蘇利和吉爾賓所定義的翻轉。由於康丘水蛇壽命短、能快速繁殖,也因為生境區塊每逢乾早就不適合居住,所以可以預期的是,整個生態系統的翻轉率會非常高。也就是說,水蛇絕跡和重新開始聚居的情況,會非常頻繁。
這份生境分佈圖顯示,河中急流的間隔並不平均。蘇利與吉爾賓以兩份統計資料所採用的量化方式,將整個河流系統以五公里為分段單位,把每一段當成一個單元。以兩人寫在式子裡的抽象分析語言來說就是:有些生境區塊比較大,有些比較小。康丘河中有一處較低的地帶,也就是與科羅拉多河交會點(即將來會讓水庫吞噬的地www.hetubook.com.com點)上方不遠處,急流特別多。因此,對照蘇利和吉爾賓的圖示中呈現的,那裡的生境區塊就比較大。至於科羅拉多河上段的急流則特別少,每五公里內沒有幾處急流,這裡的生境區塊就畫得比較小了。
他們的第一週,就在收集專家意見和資料中溜走了。「接下來三週的時間,蘇利和我一天工作十六小時,建了許多的電腦模型,而這件事跟我做過的科學研究一樣刺|激。」之所以刺|激,是因為在德州中部兩條小河裡存活的這種其貌不揚的水蛇,竟代表了在四分之一世紀的理論之後,真實世界中首次的實驗個案。從某個角度來看,吉爾賓與蘇利在十萬火急的那個月中所做的事情,等於將麥克阿瑟與威爾森於一九六〇和*圖*書年代展開的研究,推向了最高峰。
此外,如果生境區塊與水蛇聚居的另外一處生境區塊相隔特別遙遠的話,那麼就不容易有水蛇移居到這個區塊來,絕跡的可能性也就增高了,而絕跡之後再有水蛇重新聚居的機率也比較低,這是距離效應。特別偏遠的生境區塊,因為要依賴生態系中其他地方的情勢,所以可能十年、二十年、甚至永遠都沒有水蛇重新聚居。至於生態系中其他地方的情勢,對於生境區塊中的任何一個水蛇聚落,更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康丘水蛇整個族群的共同命運,就看這一個個小聚落的命運。絕跡是非常具有傳染性的——如果大部分鄰近的生境區塊都已經遭受滅絕之禍,那麼剩下的這個區塊也很難倖免;當然存活也具有傳染性。這個生態m.hetubook.com.com系裡沒有大陸及大片的生境可以永續提供新的移民。正因如此,康丘水蛇的個案才讓吉爾賓和蘇利這麼如癡如狂。
相對於生境分佈的背景,就是水蛇實際分佈的情況:哪些生境區塊中有水蛇,哪些沒有,長久以來變化的情況又如何等等。
比較早的水蛇分佈資料是一九七九年由一群爬動物學家統計的。四年之後,又做了一次類似的統計。蘇利和吉爾賓的圖上,五百公里的生境區塊中,一處急流中畫一隻蛇,就代表那個區塊中有一群康丘水蛇。水蛇分佈的兩份統計資料顯示:不是每個生境區塊中都有康丘水蛇,也不是每一群康丘水蛇都能長久維持,隨著時間的流逝,水蛇群也時有消長。
這種消長情形,蘇利與吉爾賓稱之為「翻轉」(turnover),和*圖*書這種字眼雖然是從麥克阿瑟和威爾森那裡借來的,但是用法卻有一點點不同,指的是康丘水蛇的分佈情況,而不是島上生物多樣性的情況。不過,兩人研究康丘水蛇時,卻回到平衡理論,這一點絕非意外,他們的研究與平衡理論兩者間的關係,絕對不止是文字而已。
水蛇聚居的區塊,往往會派出「移民」到上游或下游地帶繁衍新的聚落,或是增援其他生境中瀕臨絕跡的聚落。生境區塊中水蛇絕跡的機率,跟區塊的面積(也就是在五百公里的河段中,優良的急流生境大小)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就是蘇利與吉爾賓所謂的面積效應。
吉爾賓與蘇利的電腦模型中,最關鍵的輸入值之一是吉爾賓所謂的「生境破碎資料」。這項資料圖示了兩項因素:生境分佈及水蛇實際的分佈情形。水蛇實際和圖書分佈的資料,分別得自於兩份實地普查數據,這兩份資料都是由能力極強的觀察人員統計所得;至於生境分佈的資料,則包括一份量化的分佈圖(比錄影帶好用,又不會看得暈頭轉向),畫出兩條河裡適合水蛇居住的急流。
每處急流都是一處島嶼生境,在這個「島」上遷入和絕跡都可能發生。無論哪一年、哪一處急流裡,都可能因為有蛇在洪水中順流而下,或是在枯水期逆流而上,而在那裡聚居成群。一年之後,急流裡這一群水蛇,可能會因為乾旱、疾病、繁殖失敗、或是碰上什麼倒楣事而絕跡。之後這處急流可能空上好幾年都沒有水蛇,直到新的一群水蛇移居過來為止。同時其他的急流情況也可能有變——可能從沒有水蛇到有,或者剛好相反。
吉爾賓說:「我們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分析。」
上一頁